绿林网

《刀锋》读后感精选

《刀锋》读后感精选

《刀锋》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67 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这世界还有什么比生活得更好更实用的吗?

1999年至今最爱。

一直想写一直不到时机。

暂存!

伊莎贝尔:hi拉里你你如果爱我你应该去工作。

我当时离开你是为了你的前途!

去你的,你是为了方形钻戒和貂皮大衣才抛弃他的。

风尘中人需要洞察世情,这样才会顺利。

《刀锋》读后感(二):影响精神的一本书

最早开始看这本书,是在大学2年级。到现在,真的已经过去10多年了,可当时看这本书时候的感觉,还是历历在目。

拉里,主人公叫拉里,他对人生的彷徨,怀疑,犹豫,穿过书本,渗透到我的身上。

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好久都自拔不出来,然后就一直很难受了好久,感觉活着没有意思

外国的作品,很愿意以细腻的思想描写侵入人的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希望有时间会重新读一遍

《刀锋》读后感(三):我看的就是这个版本,这个译本,有点过时感觉

我看的就是这个版本,这个译本,有点过时的感觉。周煦良的翻译很到位,对比英文来说意思都能表达,可是能看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他、她吃吃地笑。

晃膀子。

骚。

这三句经常性的出现。我总是觉得这都是民国白话的逸种。不好。

相比傅惟慈的月亮和六便士来,这本书在处理长句子上来讲,要好一点,但是仍然能看出翻译小说的很重的痕迹。

毛姆用第一人称写书很厉害,我总是认为这种技术是很有功力的。

《刀锋》读后感(四):见性指心

<刀锋>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起来很奇怪,似乎和书中的叙述并不沾边.

N年以前,在一次半个月的长途火车旅行的间隙,在内陆一个中等城市,我买下了这本书,当时并不知道毛姆,只是看见书名很好玩,我相信一本书和一个人是有缘分存在的,也不知因为什么,反正觉得应该买下来.

接下来的旅行中,一遍一遍的读它.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一遍一遍的读它.

其实这本书中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但是叙述的太好了,以至于我相信如果党国聘请毛姆来撰写中学政治课本的话,中国的中学生一定不会再讨厌政治课了.

拉里在追求什么?我不知道,只是觉得他很潇洒,做人做到他这个份上,也算很成功了.他在小说的结尾放弃了一切而无所求,算是一个真人,已经达到佛的境界了.

《刀锋》读后感(五):刀锋

所有成年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又似乎很难读懂的一本书。二十年前读和现在读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同样是一战受到精神创伤的年轻人,但显然毛姆不是海明威,他更像个法国作家,而不是英国人,他对狄更斯没什么好感。拉里从出场到跟伊萨贝拉解除婚约都不算讨人喜欢,更让人觉得他是个病人,而后随着他去煤矿,农场,去东方游历而逐步升华,关于救赎之道,我觉得他在印度依然没有找到答案,或许他回到纽约做出租车司机的某一天突然开悟了。

出场人物其实不算多,伊萨贝拉同拉里解除婚约后嫁给了亨利,但她只爱拉里,所以当拉里要娶堕落的儿时好友时,她选择设计破坏,所以最后女孩再度堕落被杀时,作者说,割开她喉咙的,是伊萨贝拉你。

近三十万字,拉里的出场其实不多,越往后面就越想看到他的故事,跟着他的叙述一起去追寻困惑无数人的答案。

毛姆的作品可以都读一遍,不过我计划最近把蒙森的罗马史重新刷一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