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精选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精选

《希拉里、密和、我》是一本由薛忆沩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一):传奇”、异乡人与历史的“遗腹子” ——读薛忆沩《希拉里,密和,我》

薛忆沩:《希拉里 密和 我》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二):小说作为一种技巧,正如小说家作为一种匠人

其实薛忆沩的写作还是移民写作,一种“借土”与“生根”的矛盾心理和孤独心境。他的语言已经臻于至善,纯熟地拉拉杂杂,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哲学世界,却仍保持着完美地环形结构。当代玩儿结构的我看过宁肯的《三个三重奏》,但是宁肯野心过大,语言的冗余严重,不如薛忆沩这般节制有目的性。《希拉里、密和、我》刷新了我对他的认识,上一本《空巢》读不下去(是因为语言的变化,我还是喜欢他那种自白式的思考。),消耗了从《遗弃》建立起的敬畏,现在他重又回到了塔顶,我仰视着他。我觉得好的作家笔下的主题不应拘于一时一地之感受,应该有一种“大同”的意识,但是所有人都深知这种难度——我们在黑夜里爬行,却不应该放弃在光明中奔跑的愿景。我想为他写篇论文。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三):希拉里 密和 我

人的一生兜兜转转会有很多遇见,每一段旅程都是奇迹,遇见即是缘分~

1 对于作者我,妻子的离去,女儿的漠然,独在异乡的生活只剩下自己,突然没有了责任和使命,抽掉精神世界的种种,仿佛一切没有了意义,孤独的寻找……哪怕之前的外遇,都经不住一点点留恋,灵魂的孤寂,一生的找寻~遇到希拉里,密和,每一次的期待与惊喜,希翼能死去的生活有一点点涟漪~

2 对于我的妻子,也许并不知道真相,也许知道真相也无所谓,背叛与失去的意义取决于当事人心里的重要程度。没感觉她对我有多么多的爱,从一开始就没有在乎想得到,也无所谓失去了,心若冰冷,何来伤害~为了女儿,放弃所有,付出的爱不管是本能还是情感,唯一动容的地方就是她会感觉女儿喜欢蒙特利亚,为之拼搏~

3希拉里,一个被爱背叛的女人,一个失落绝望心酸的女人,最后才明白,所谓的爱不是欺骗不是将就,很多冠冕堂皇和自以为是的要求,在遇到真爱后根本不值得一提,人真的会因为爱放弃自己固有的观念,甚至所有的一切,爱一个人,胜过所有~书中写过,爱和死亡一样,只有一次~爱有多动人,就有多伤人~

4密和 中日混血儿,父母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殉情,多古老的爱情观,多执着的信念观~父亲留了清白的身子和永恒的信念给爱情,母亲独自扶养爱的结晶到成人,你说她会孤独么,最动容的是让女儿去看看圆明园,摸摸密云水库的水,那是父亲的灵魂,人也许远去,但爱会长存~最后母亲那一跃,我看到了她的知足与幸福~

失去的已经失去,得到的会在路上,还有一些失而复得的奇迹,人生处处会有奇迹,你喜欢这的生活吗?希望你,能,喜欢~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四):石头沉到湖底

不知道这是必然还是偶然,因为我导师的关系,得知本书的笔者会来我们学校开讲座,在这之前,我对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创作一无所知,我并不打算去听讲座,因为还有很多作业没有写,我头一天晚上睡得很晚,那个时候我真的很困,但是这是感觉我知识点很薄弱的导师推荐的讲座,所以我去了,以致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书中关于《推销员之死》那部剧的场景,移民蒙特利尔,在北京上学均是笔者的亲身经历,这些是他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必然因素。偶然与必然的讨论贯穿了整个故事,看完之后,自己隐隐地感觉,那些所有的巧合与偶然,或许并非偶然,而是早已注定的必然。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道明这些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没有办法说明白,那个奇特的冬天,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遇到的希拉里和密和,那两个像谜一样吸引我的女子,与我后来移民回来,在医院照顾从来不喜欢我的父母亲时,经由父亲点拨结识的护士长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开始改变自己百年之后要与孩子的母亲埋葬在一起的想法,因为我遇见了那个认为我不是在看无聊书的人,那个人“她对那两个神秘女人的言行竟然会有那么深的理解和那么深的感叹。而她最后的遐想更是激起了我的遐想。”可是,结局在说明,我跨越了千山万水,只是为了遇见你,总有一天会遇见你。

前两天看正在上映的电影《情圣》时想,中年男人总想着尝试野花,这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就算行动上没有,精神上有的必然也很大,而导演只是把这样一个并不搞笑的故事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给我们,深层的原因呢,如果是普遍现象,那又应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这些是这部电影没有的,读者与观众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可是却希望阅读的观看的作品能为他解决这些问题。在看到“我”为妻子写的真相时,自己好像突然明白了,问题哪有这么简单,真相很残忍,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自己努力避免就好,如果避免不了,你现在的错,会成为以后的阴影,总会为错误付出代价。

买了这本书,在放假后的闲暇看这本书,其他的读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翻开这本书,展现给我的关于美国黑人人权运动,全景的意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独特解读,加拿大蒙特利尔海狸湖的冬景,以及那个关于“我”决定移民的真相对我触动,将会变成自己经历的一个奇特的体验,就像这个奇特的夜晚一样。就像石头激起涟漪之后沉到湖底。

从这本书开始,开启了《看不见的人》、《出租车司机》与《空巢》的阅读之旅,我想,《看不见的人》与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丰富的《局外人》《多余人》读后感,会不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希拉里、密和、我》读后感(五):也许很个人的思考

关于主题:

一、

背景是生命的无常,人与人的相遇,分离,偶然与必然的追问出现在“我”生命历程中,我与圆明园的读书会的女人,与毫无爱情婚姻,与有着相似经历的希拉里、密和的相遇。人生的偶然、必然,“潮汐将我们三颗沙子冲到岸上”,无论是有共同性情的希拉里或是密和,或是圆明园的女人。终将分离,“我”与他们的相遇,每一个相遇都改变着我今后的命运,我因此想,是什么让我们相遇,我们的相遇到底出于偶然还是必然,这是我一直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希拉里的追问中。最后,我在皇家山的空中知道了答案: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人生终将是一场幻灭。一场虚空。我们只是经历了。活过了。即便爱或者不爱。

二、

同样有局外人的感受,《遗弃》中,格灵是果断地遗弃了生活。而这本里面,却展现了像格灵这样的人物屈从于世俗生活的拖累的写照,借助婚姻这件世俗生活众多外衣的一件表现。王隐士的那段自白,也是在做生活的逃犯,与世俗生活的格格不入,是他延续的主题。但明显这本老练了,也有更深的答案了。

关于爱情:

借与希拉里的相遇,探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爱情也是一种幻灭,充满了背叛和欺骗。这个主旨在我与圆明园女人,希拉里与他丈夫,那里。

关于婚姻:

我与妻子,主任与她的丈夫,以及最后我父母的。不可为生活而婚姻。

我不满的是:

结尾:过于仓促,如果说护士长的出现又重新塑造了一个理想伴侣的形象,但不能因为如此就只是一个护士长。也就是说,护士长的出现在回国后父母病重的过程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有些画蛇添足。

对《空巢》的引用,很强的写作者的狂傲和自信。书中反复出现的生活的全景的人才能真正释怀。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于《空巢》的戏谑说明薛忆沩已经接近了他的生活全景了呢?因为这本小说的主题最后是幻灭的,空的。

人物:

“我”,一个女儿已经大学毕业的中老年男性,在文字上,是一个精力充沛,甚至是可以任着性子在冰地上滑到,飞奔跑去鲜花店,狂奔着跑下皇家山,这种处理不太像这个年纪的男人。

圆明园的女人,王隐士,以及黑人朋友,以及密和父亲,他们所具有的哲思,太巧合了。密和的父亲说他自己哲学和死亡是他的导师,这不是密和的父亲,是薛忆沩自己。包括王隐士对于人是囚犯的思考。

也就是说,薛忆沩的人物必然带有薛忆沩的痕迹,爱阅读的,会哲思的。而这些人物是不接地气,或者说,生活中要聚集一处,要被潮汐一起冲上岸边相遇,太难。他在建造他的理想世界,包括对伴侣,在希拉里与密和的品质上。特别是在护士长这个人物身上更体现得不真实。

所以,我对薛忆沩的写作的期待,是人物真实。因为我们都知道偶然的几率太小。

关于文字:

薛忆沩有自己的文风,那种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文风演绎在开始的开始中最为明显,流畅自然,被带进去就非常享受。“那是我在蒙特利尔经历的最奇特的冬天”。这一句在第一节有五处重复出现,逻辑之间的呼应回复,结构性很强。

而一些仍然是逻辑性重复的表达,也是薛式自己的文风。

叙事角度:“我”得口吻,我们始终与希拉里、密和更多的人物有隔阂,所以,这种叙事语法像一部电影,人物是随着我的意识的出现而出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