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摘抄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摘抄

《唐山大地震》是一本由钱钢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35,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一):当年的记录

小学时读,深深为作者笔下唐山人民经历震撼,怕得要死,还好爸爸说我家从来没有地震。现在发现,如此深刻真实的灾难记录似乎很久没有了。更强烈的汶川地震撞上08北京奥运,我们只看到震区人民情绪稳定,要啥有啥。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二):小学时候的读物

这本书是我小学时候在家里翻到的。小孩子寂寞无聊的假期里将中国的大苦难来来回回像看故事书一样看了好几遍。记得那个时候最喜欢看里面一家几个姐姐和一个小弟弟相依为命的故事。而对死亡并无他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没有《十万个为什么》或《格林童话》,现在想来也很是诧异——一个小学生的文学启蒙读物,居然是《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三):没有一场灾难不惨烈

这是家中一本定价1.35元的旧书,初版在1986年,比我年龄还大。泛黄的纸张和油墨印出界的的模糊,从初中开始反复阅读了无数次。初看只觉得摧毁可怕,越看越觉得更多人性的弱点被翔实的记录下来。除了必然展现的惨烈和绝望,只能开车找震中,火车上的自救,张家五姐弟,临时的诺亚方舟,监狱的人情和信任,精神病院的有序和冷静,地震局的刺痛和委屈,借着领导人去世时的哀嚎,报告文学的角度独特全面,看完久久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后面搬家将书遗失了,08年再版后买了一本新的珍藏,没有一场灾难不可怕也没有一场灾难不令人人深思,至今四十一年过去了。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四):一场灾难 一座城

钱钢先生我早已熟悉,作为南方周末黄金一代核心成员,执行主编,他和各位大侠一起打造了中国第一新闻周报。被迫离开之后,他又到香港大学从事研究,写出了名震一时的《中国传媒风云录》。

但他军报记者的履历,我确实不清楚。

1976,作为《解放军报》记者的钱钢,见证了唐山的这一切。军报记者给了他行动之便,而父亲好友的帮助,则使他有机会进入灾难的内核。

他写出了一座城市面对灾难的坚强,也描绘了灾难下人性的蝇营狗苟;写出了举国之力救灾的传奇,也描绘了特殊年代的无奈。

一场灾难,一座城。1976唐山 2008北川。

钱钢先生幸甚。他打造的南方周末团队512后突然爆发,《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再报告》,依稀看得出《唐山大地震》的影子。这,或许是对钱钢先生,以及江艺平老师最大的安慰了吧。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五):我感受着痛苦,却无力抗争

对于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来说,真的很难想象那种场面和感受,唐山的记忆已经远去,也许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代人,但汶川、玉树这一个个代表悲痛的名字一遍遍地刺激着当代人的神经,我们也许离地震并不遥远,也许我这代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可以让人颤抖的书,感受一些那种切肤之痛。

这是我第一次读纪实文学,钱先生功力深厚,多角度的记录了那场灾难,微观描写细致入微,让人的心都在疼;角度多样,一场地震充分的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诺亚方舟一段,那样真实,又那样富有戏剧性,也许这就是本来的面目,只有需要别人时,才能无私的为别人和集体考虑,一旦看到独立生存的希望,马上开始坚守财产的领地,尽力的去瓦解集体攫取更多的财产,所以,社会主义,呵呵。

另一个敬佩钱先生的原因是他记录的勇气,一个纪实文学本应真实全面的记录事实,但经过那样的年代,那样敏感的话题,钱先生没有避讳,探讨了这场地震引发如此灾难的原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些发生在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天,但发生的那样合理,没有人怀疑,没有人质疑,甚至没有人探究,更谈不上有人记录,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

读了这本书,心情沉重,为前半部分的灾难,更为后半部分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