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字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字

《墙上的斑点》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一):动画片开场的意识流

中学听领导无聊又冗长好几个小时的讲话时我就开始了思想漫游,我想这就叫意识流,导致后来养成了习惯,常常思想漫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到现在一个人的时候脑子停不下来,不知道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但又发现意识流是很好的电影叙述方式,特别是电影的转场,开场动画等。比如月亮联想到人的眼睛,进行转场,这点真的要和伍尔芙好好学学。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二):女性主义

那斑点也可以是一直在那里 却没有人发现有什么问题的污渍

就像性别问题和女性主义在那个时候 那种社会

作者隐晦的表达了她对这个斑点感到的不适应 却向人表达不出她为何感到不适

而站在读者部分,如果我们对于斑点的不懈,对斑点的疑惑,对作者开始半信半疑的信任,顺着作者的思路寻找,都是比喻了一个事件的崛起。

读者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不论是站在什么角度,都正好贡献了这个作品的完整性。

她是伟大的女性主义学家

她有着惊人的先知能力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三):让思想飞

高中的时候,读过这篇文章,觉得很隐晦,很难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到底在哪?现在上了大学的几门文学课上,渐渐发现,这种“主题先行”的思想对于写小说或者研究一部优秀小说是有碍的。以前对意识流小说有隔阂,现在渐渐感受到这种小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就像我们的西方思想史课堂上做的头脑风暴,不断地用刺激词来引发我们的联想词,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其实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有点像我们大脑的流程方式,会随着眼前所看到的线索不断地展开想象,从一个简单的事物发展到一张非常庞大的网,千丝万缕的关系,或细小或疏远。所以,现在看来意识流小说的作品,有一些亲切感。

再则,这篇小说给我另一种对于生活的看法,有时候我们的想法总是会过于夸张化,因为我们对于控制“适度”的能力并不在行,但是当我们最终发现原来事物的原态是如此简单,在自嘲地同时,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这样看似天马行空的遐想中升华呢?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四):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世界

多年后,我坐在电脑前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午后,在光与热的交汇下,我读完了墙上的斑点,整一个没看懂。我对自己说,当时的我还很年少,稚气的可爱。历经多年,重新回味它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一切都成了有意义。

从一个斑点说开去,绕及整个情感世界,内心风暴,无连续的的思想断点,就像沙摆上的那若断若续的痕迹。

若从文艺理论态度来讲,这属于一种“普鲁斯特式的闪回”,主题叙述里没有说什么可以捉摸的线索,而且,最主要的,主题叙述者不存在希望读者寻找逻辑的愿望。

单纯的展示内心,仅此而已。在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内容迥异的思维世界,从一个地点突然跳到另一个地点是再不足为奇的事情,伍尔芙就是这么想的,同时她也这么叙述。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从马蒂尔德饼干开始了他整部作品的书写。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五):一件事发生以后

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 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够了。就从三只装着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说起吧,这永远是遗失的东西当中丢失得最神秘的几件——哪只猫会去咬它们,哪只老鼠会去啃它们呢?再数下去,还有那几个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有乳白宝石、绿宝石,它们都散失在芜菁的根部旁边。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做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