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随遇而安》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遇而安》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遇而安》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遇而安》读后感(一):美美的日子

汪先生的文章从小爱看。小时候爱他的花鸟虫鱼,爱各种吃食。总觉得他是个大朋友,时不时能给我涨点有意思的见识。后来毕业了,再看他写的东西,特别是散文,没有一二三层的隐意,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活中平静自然,读之心安。

《随遇而安》读后感(二):《随遇而安》/汪曾祺(中国)

《随遇而安》/汪曾祺(中国)

我没有读过汪老的小说,听读过的朋友说汪老的小说在中国绝对是一流的,这我相信,因为我读过汪老的散文。汪老散文写得随意,每个都像小品文,不紧不慢,不温不火,读完感觉到恰到好处。这样的散文现在越来越少见了。读者好不容易割掉了“小女子散文”“青春散文”的辫子,却动不了余秋雨盘头的“文化散文”,这样散文不读也罢。于是,我在一个静悄悄的下午,读开了汪老的“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读后感(三):也说 随遇而安

之所以给三颗星,是因为我觉的“推荐”或是“力荐”这样语气的词是远远配不上汪老的文字的。只有 还行 像极了书中淡淡的味道。也许散文本该如此。第一次接触汪的文章,是在初中的那篇《端午的鸭蛋》,汪老写家乡高邮的鸭蛋:“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还记得当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文字,淡雅。洁净。安详。总能让人思绪万千。

鲁迅,茅盾就像刀。而汪曾祺,林语堂就像菊。中国的散文家,大概也就是菊与刀了。

我常常读汪老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七载云烟, 却是最自由的岁月。距陋室,着破屡,衣长衫,一束光阴付苦茶。独立思考的精神如云如水,(未完)

《随遇而安》读后感(四):随遇而安吧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曾祺在文前写这下了这样一句话,单凭一句话,我断言汪老是个乐观的文化人。轻轻一句话,带些戏谑,把长达十年的给他带来的痛苦一笔带过。 一九五七年,汪老在被打为右派前曾因一些言论遭受批判,但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做着日常的工作,听着山间的民歌,感受漫山的繁华。全然不知,“暗算”已经在他身后悄悄地开始了。 党组织整风,在领导劝说下,不喜政治的汪曾祺写下温和的《惶惑》,却因此被打为右派整整十年。回想当时突遭暗算的情景,汪老嘲讽了一番,“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不要再搞突然袭击式的政治运动。”批判会上,虚无的,莫须有的帽子全扣在了汪曾祺的头上,他想辩解,政治不允许,时代不允许,他质疑,问题和态度怎可混为一谈?于是发出感慨“中国大概永远没有费厄(fair)的时候了。”这时的汪曾祺,对中国自欺欺人的现状是多么无奈和绝望。他深知,对批评的人和被批评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解放,他原谅他的朋友,所有人都在配合时代演一出荒谬的戏剧,只不过自己是这场戏剧众多牺牲者中的一个罢了。 最后,他被定为一般右派。回到家和爱人交代时,脸上竟带着奇怪的微笑。想起金圣叹临刑前信中荒诞的胡话,“人在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了。”怀揣着对国家的失望和对未来的绝望,我想他脸上奇怪的笑也是如此吧。 作为右派分子,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别人眼中虐待人的农活,他满是成就感,别人眼中食宿极差,他却从中更深入观察了解到中国的农村,他把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化起了油彩妆,演起了小歌剧,他笔下的生活是如此丰富有趣,好得让人忘却了这个时代,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劳动后的“工作”是画马铃薯,蹚着露水,插着花,画完就吃的马铃薯,白天画画,晚上看书,又是一番“神仙过的日子”,即使中总是摆脱不了右派的标签,对他的材料中带着不公和鄙夷。 一九七九年平反,汪曾祺把“随遇而安”当作自己与相对抗的精神,听起来多无力,他深知这是消极的,但工作的动力只因证实自己的价值和报点故国的情,所以疏离现实,看淡了,看透了,可“心总是有璺的”。 江南给予了汪曾祺淡泊、恬然、随遇而安的脾性,他把之用在字里行间。最后还是发出痛心的感慨“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最后引用他在《惶惑》中写的一句话“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他同样把他的痛苦藏进了文字里,只是幻化成了“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读后感(五):人生总要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发行的一部当代随笔,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师从沈从文。

我对汪曾祺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初中的课文《端午的鸭蛋》上,把一个往日里已司空见惯的端午节写得妙趣横生,而那咸香流油的高邮咸鸭蛋更是让我馋得不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遇而安》为汪老的散文名篇,这四个字代表了他作品的精髓,也写尽了他的人生。这本书书名虽是《随遇而安》,但我觉得其实是《苦中作乐》更为贴切。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光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乐观生活、“举重若轻”了。它写了汪老68岁时回想过往经历写下的种种琐事。最佩服的是他用极简单的文字就能写清楚一个人、一样东西、一件事,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脉络清晰富有条理,文字凝练富有诗意。

汪曾祺讲了很多,讲了他的家乡,他的过往经历,他的父亲和认识的人,他的小学、初中、大学,他的老师、师父、同学,以及偶尔的感悟,等等。人生很辛苦,他在苦海中觅得一片片细小的有趣的碎屑,细致描绘、妥帖收藏,即使经历了众多大起大落,他的文字如他所说也一直是“淡淡的”。文章看似淡然平静,文字底下却有一层淡淡的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午门忆旧》里面写的一句:“四外无声,异常安静。我有时走出房门,站在午门前的石头坪场上,仰看满天星斗,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就我这里一点是热的。”这句话让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虽然一个是“世界是凉的,我是热的”,一个是“别人是热闹的,我是孤独的”,看似一个积极一个消极,其实异曲同工,他们都不过是凉薄大环境下孤单的渺小个体罢了。所以汪曾祺还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除了他的生活,文章中还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他关于写作的一些看法。比如说:“第一,不要学任何人。第二,不要学我。青年作家在起步的时候写得新一点,怪一点,不要过早地归于平淡。”“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语言具有文化性。作者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文章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认为一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这些经验,对于那些刚开始写作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是极为宝贵的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随遇而安》中,有一句话汪曾祺说了好几遍:生活是很好玩的。回看生活中这些“好玩的”点点滴滴,不得不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