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博弈》的读后感大全

《博弈》的读后感大全

《博弈》是一本由白波 / 郭兴文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弈》读后感(一):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啃博弈论的大部头,那么本书是你不错选择通过几十个有趣的例子会让你初步了解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读后感(二):的确都很有趣

公地悲剧:

经济学家最喜欢的方法是确立产权

公共产品要有人协调和管理

囚徒困境是纯策略纳什均衡;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是混合策略均衡(依概率随机选取)

为了促进合作,应该增大对未来的预期,增大未来的重要性。可使用的方法是:

使相互作用更持久

使相互作用更频繁

所以,在商业上商人们经常采用分解的原则

“负和游戏”与“零和游戏”是对抗性博弈,“正和游戏”是合作性博弈

“三个快枪手”的对决,体现的是最弱者的智慧

“两个杂货铺”现象,两个政党的纲领会越来越接近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较量时,随机策略是一个很有效的策略

所谓的均衡,只是博弈的最“稳定”结果,或者说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

比较的策略:

敌弱我强:比较评价

敌强我弱:单独评价

敌弱我弱:比较评价

敌强我强:单独评价

难评价特征优于对方,易评价特征不如对方:比较评价

难评价特征不如对方,易评价特征优于对方:单独评价

面对选择时,决策的核心并不在于结果的最优(因为这并不一定能保证),而是决策过程的最优化,只要策略合理,结果自然也不会差。

“分粥”的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但任何人又难以为自己的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行使自己能行使的权利,但任何人又不会因为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妨碍别人——这也许正是建立制度的意义,也是评价制度好坏的标准。

孙子:“形人而我无形”,“攻则有余,守则不足”——战场主动权的重要

我们对博弈论的关注,并不是为了学会如何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明了人生为什么如此,并从中汲取知识,致力于实现更合理、更有效、更符合群体利益的合作方式。

《博弈》读后感(三):关于三个快枪手的对决

三个快枪手进行决斗,甲十发八中,乙十发六种,丙十发四中.

假定3人相互仇视,不可能达成协议.

如果三人同时开枪

甲必然对乙开枪,这个是最佳策略,没错.

乙必然对甲开枪,这个市最佳策略,也没错.

丙最好的策略是对甲开枪,到这里还没错.

接下来,作者得出结论,甲的存活率低于10%,乙的存活率是20%,丙是100%.

这就大错特错了.

甲的存活意味着乙丙都没有打中,概率是乙不中的概率(0.4)*丙不中的概率(0.6)=24%.

乙的概率是20%.丙的概率是100%.这是第一轮真实的存活率.

而且,这只是第1轮的存活率而已,不是最后的获胜率,获胜意味着最后活下来.就此认定丙的获胜率最大是错误的.实际上,除非甲乙互殴,同时致死双方(0.76*0.8=60.8%),只要有一方存活,丙就会处于决定性的不利.

作者甚至在随后的例子中,用三国演义赤壁大战的模型来解释上面这个例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孙权的策略有问题,不应该掉头消灭刘备.

他显然没有注意,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第一轮处于最不利状态的人恰恰是乙.乙作为实力第二强者,居然第一轮存活率最低,这让他无法接受,然后他发现,甲的策略必然是搞掉自己,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自己是否一定要让丙活的那么舒服呢?

孙权已经给出了答案,不!!!

凭什么丙就那么舒服,我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黄泉路上有个伴.

非理性行为就是容易发生在绝望的环境下.在上面这个模型中,乙是绝望的.

所以,孙权出现非理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丙如果随便乱打,或者不履行同盟者的义务,则意味着,乙随时会进入绝望状态,干掉自己.

绝望的情况下,博弈论是不适用的,因为绝望的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口中的理性人.

实际情况中,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在这种不稳定状态下根本就没什么固定的策略.比如丙干掉乙,然后做投降甲的投名状,比如努尔哈赤不找李成梁麻烦,但是却干掉了叶赫部,最后统一女真,李成梁死后,再来个N大最什么的公开和明朝对抗。这才是个真正的理性人的做法,即避免进入上面这个模型。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存在的有很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