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念楼学短》读后感1000字

《念楼学短》读后感1000字

《念楼学短》是一本由钟叔河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念楼学短》读后感(一):选文很好,评论一般

古文摘抄和评论的集子,开始看时很失望,因为开头的那些选文早都看过,评论也不高明,几乎就是白话翻译加一点牢骚。牢骚还都是旧牢骚,左不过反右那些事,看多了也觉得这老头太絮叨小气。看到游记和明清小品部分才觉得好,因为选文新鲜有趣,作者的阅历也出来了,比如王渔洋的诗话,祁彪佳的水明廊,傅山的大白话。就算没有评论,选文的水准也足体现作者的水准。我渐生惭愧,看的书还是太少啊!

看完后才翻看序言后记,原来写这些,最初只是为了给孙辈学习用,难怪开始那么浅近。最后作者说,孙辈都上了大学,没有一个学文,口气有点无奈。为什么没有学文呢?他没说。不过,却有了这本书。读书之余,想一个老人对孩子的关爱,觉得很温暖。

PS. 书很厚,但字不多,看起来很快。右页是竖排的简体字原文,左页是白话注解和评论。这样排版有点浪费,竖排原文又不是影印刻本,只是简体字而已,有必要占一页么?

《念楼学短》读后感(二):坚持自我,敢为天下先!

这是《走向世界》系列丛书的编辑钟叔河先生的随笔集。先生写文不拘题材,信手拈来,有感而发。有过眼图书与作家的品评,有对市井生活的细微体察,也有回忆亲友师长的感人文字,阅读起来很是愉悦。我看作者很有一位资深编辑出版人的特质:视野广阔、思维独立,但发表评论却都不厌其烦,反复考证,力求准确。

记得十几年前自己准备从东方到西方走一遭的时候,买了他的走向世界丛书的叙论集《从东方到西方》。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当年作者就是因为这套书而得到钱钟书的首肯,主动要求为其作序。

而先生还有一项令人敬佩的举动是在被打成右派只能靠苦力维持生计的时候,还给京城八道湾的周作人先生写信,被后者引为知音。待钟先生重新开始出版工作后,成为第一个出版周作人文集的编辑。这种坚持自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着实令人佩服。从本书的文章推测,他老人家生于湖南,长于长沙,传承当地的民风与文脉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念楼学短》读后感(三):书犹如此……

钟叔河先生是编辑大家,一辈子对文字孜孜以求。从十几年前开始,一来有感于世人作文越来越冗长乏味,二来也是为课孙——对小孙子进行一些文字启蒙,孜孜不倦地抄起古书。当然是有选择地抄,选择的标准,是一个“短”字,短到一律不过百字。然后配以今译,再由此出发,言简意赅地抒发些自己的见识。流年似水一晃而过,后来汇集成册,有了一本《 念楼学短 》。那天逛书店,花花绿绿的书堆中一眼看到,素面而精致的形式、勤恳而踏实的内容,是典型的一个编辑对书籍穷其一生的热爱与追求。我也是编辑出身,当即被它打动了心。

书内的短文上自《 论语 》,下至郑燮,大多以前读过。《 论语 》、《 庄子 》不必说了,即如《 世说 》或者明清笔记里的一些精彩段落,也曾经耳濡目染甚至击节赞叹,所以读来像是多年不见的亲友大聚会,多少往事被唤醒,大欣喜里有回忆的欷歔和淡淡的哀愁。

这样的书,可以随时拿起,任意翻开一页念下去,就像《 世说 》里记载的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冬夜一觉睡醒,酌酒。窗外大雪,四望皎然,想起故人,连夜乘小船前往造访。经宿方至,到得门前,却又离开了,所谓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这样的书,可以把你从乱心的生活纷扰中抽出,换片刻宁静,就像明朝末年的叶绍袁所描绘的那样——夜中偶起,白月挂天,频风隐树,四顾无声,遥村吠犬,渔棹泼剌,萤火乱飞,极夜景之幽趣。

这样的书,可以帮你重新体会读书写字的乐趣,就像苏东坡说过的 ——明窗几净,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事。

当然,如果你正在人生奋斗途中一路狂奔,这样的书也容易把你读老,老到像傅青主——老人家甚是不待动,没写两三行字,眼皮就开始发黏,快睁不开了。倒是哪里有唱“三倒腔”的,和村老汉都坐在板凳上,听听《 飞龙闹勾栏 》什么的,还多少有些兴趣,可以打发时光。

一本小小的文选,能从任意一个角度去读,去体会,换回的,还是那个话,是欣喜,是回忆的欷歔和淡淡的哀愁。

对,哀愁,哀愁说来就来。

年末最后一天,晴朗的天空下,我枯坐陋室翻开此书,直念到夜幕覆满整个城市,忽然想起长眠多年的父亲。想起父亲像许多老人一样,也做过“课孙”这样的事,在他虚弱的晚年,曾经学习胡适当年抄写“每日一诗”,为他的外孙抄下厚厚一摞唐诗宋词。生字逐一注音,旁边不时还有返老还童风格的图画( 父亲下放二十年里,教过中学的美术课 )。想起父亲临终前,站在病房窗户边,望着楼下一群儿童嬉闹快活,他说:想小外孙了,想回家,看他在院子里踢球。这是他留在人世间最后的话。

父亲和钟叔河一样,也做了半辈子编辑,现在是我,又和文字打上了专业交道,所以才会来读《 念楼学短 》这样的书,才会读出些哀愁,才会写这样一篇文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