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的读后感大全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的读后感大全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是一本由Edith Wharton / Louis Auchinclos著作,Modern Library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9.95,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读后感(一):隐忍也是爱的表达

特定年代下的爱情故事,交织着极致的感情压抑和情感冲动。书中设计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产生男女主角心灵撞击的场面,经典而回味。对于一些片断的每每回顾,使我开始领悟作者对于场面设计的复杂考虑和对于男女主角情感推进的周密伏笔。小说情节流畅,笔触柔和;对话场景,寥寥数笔,却字字点金;被誉为过去百年中值得一读的百部欧洲小说之一。 我也是看了电影之后去看原版小说的。小说更甚于电影,电影很好的忠于了原著。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读后感(二):一百多年前的花样年华

其实是同名的电影引起了我对于这本小说的兴趣。但读了小说之后才发现其实当时自己并没有完全看懂那个电影。电影中所拍到的只是小说中所提及的各种场景,而观者在度过小说之前是不能理解“为何如此”的。

最近看这本小说觉得比较好笑的一点是其中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花样年华”。“Her choice would be to stay near him as long as he did not ask her to come nearer; and it depended on himself to keep her just there, safe but secluded.”

当然这种相似肯定只是个巧合。Edith Warton笔触之细腻处处令人惊叹,就如同王家卫电影中的某些镜头。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读后感(三):哪里去找回纯真年代

To love is to compromise。即爱一个人,需要不断妥协不断彼此谅解。

说着简单,做起来却是如此不容易。人或多或少都是自私的,即使在最深的热爱里。

那么,你愿不愿意,一直这样无能为力始终付出,包容他的一切,对他妥协,?

甚或,对社会妥协?

《纯真年代》的深刻之处,就是将对爱情的妥协沿及社会。

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爱情故事,挣扎于世俗和惯常伦理的桎梏中,又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艾伦带着梦境与期许,回到19世纪末的纽约。她以为这个她魂牵梦萦的故乡会给她安抚给她保护。然而,这个“符号化”的上流社会礼貌而冷漠将她隔阂于外,生生打碎了她对这个“自由化”社会的梦。

亚契的出现,如向她心里注入了一股温暖的清泉。这个已经成为她表妹梅的未婚夫的贵族弟子,内心亦涌动着对这个社会虚伪的厌恶。但是如果没有重遇艾伦,缺乏勇气的他,也许依然会沿着从小就被设定好的社会角色走下去。一生虽然漫长,结局已然注定,他有时想起来,亦觉凄惶。

艾伦,从爱上他的一刹那,就知道这份感情注定要无疾而终。于是她始终抑制着内心的情感,直到亚契无法忍受痛苦对她倾吐衷肠。可是,最终他还是履行职责娶了梅,而艾伦转身退出这个故事,只在角落默默注视他的爱人,在自己的孤独与无助中,对他微笑相许。

如果不是因为亚契不甘心从此囚于婚姻的牢笼,又去找艾伦,她也许就能这样生活下去,让时间慢慢消解了伤痛。而面对亚契痛苦的恳求与努力,她毅然选择放弃。

“我知道你在身后,我只是故意没有回头。”

没有回转的,是一张泪流满面的脸。

艾伦终于离开纽约回到伦敦,在得知梅怀孕之后。她自己早已习惯了社会对他的冷漠和敌视,她只是不忍心,让亚契和梅也陷入这样的境地中;她是不忍心,让她的家人蒙上她的阴影。她因为亚契真诚的关心与责任感而爱上他,她又怎么能让他放弃这一切,做一个离经叛道的人呢?

“只有放弃你,我才能爱你。”

而放弃之后所有的伤痛,请让我独自承担。

艾伦是了解的亚契的,但也许没有人真正了解梅。她是这个纯真年代的淑女,知书达理,天真善良,可是,在她天真的外表下,真的是一片空白么?她以心机挽留了丈夫,遣回了表姐,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的权威,她一生都被尊重和赞赏,而唯独没有得到过爱。她的生活,其实也并没有比艾伦和亚契幸福。

也许艾伦才是那个真正天真的人,满怀热情,而忽略了现实正无情的冷眼相看。

亚契生命的花朵,随着艾伦德离开而凋谢了。生活变得平静而庸常,如同履行一项责任。苍白的年月,老式的生活方式,虽然古板的地方,但是,毕竟也是轻松而平凡。

亚契终于放弃了最后一次见艾伦的机会,五层楼的距离,连结的是他们年轻纯真的岁月,和如今的世俗和淡然。亚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相见不如不见,30多年的岁月已将艾伦美化成他的幻梦,他宁愿抱着那个梦,把她变成心里唯一长长久久的人。

也许,本来是有机会在一起的,也算门当户对、青梅出马。

只是,我没在你身边。只是,再见时,我已为人妻。

那么,我只能,还君明珠双泪垂。

爱情缘自一瞬。源自两人同时转身,同时的眼神触碰。同时在心里惊叹:那个,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人。

不小心错过,铸成永远的离别。

“ 她伸出手,放进他手中,

却也将她轻轻的隔在一臂之外……

在那个纯真的年代,

他——失落了生命的花朵。”

看到这一句,终于唏嘘潸然。

《The Age of Innocence (Modern Library Classics)》读后感(四):执迷不悟

昨天饺子和馒头说这本书,馒头说这是她唯一没有看下去的Wharton作品。我问她为啥,她说不喜欢女主。我说你喜欢May吧,她说是。我笑道,哈哈,我喜欢Ellen Olenska. 这件事情其实很有意思,貌似前两天看了条围脖说一个人喜欢的人和事都能体现他/她的个性什么的。当时觉得很对,这不是所谓的alter ego么,怎么翻译呢?他我?所以我爱的是自由的、不断与命运抗争、不屑于世人眼光的、黄玫瑰式的黑发熟女Ellen,;而馒头爱的是纯洁的、和蔼可亲的、大家闺秀的、但着实缺乏个性和想象力的、百合花式的金发少女May。但不要忘了,alter ego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个幻觉,你日思夜想,或者潜意识里一直想变成这样的人,但到头来却怎么也无法得到那个我。

这就绕回了《纯真年代》的男主,Newland Archer。当然Ellen也是他alter ego的一部分,因为Ellen身上的品质是他没见过的,也是他最想要的东西。是Ellen打开了他沉睡多年的感官,让他认识到了狭隘、势力的纽约社会之外广阔的世界。不巧的是,Ellen就出现在Archer马上就要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节骨眼上。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命运之手一次又一次把走在悬崖边上的Archer拉回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Wharton以超凡的技巧展示了戏剧性的一幕又一幕。真是看的读者感同身受命运和作家的捉弄和讽刺啊,感叹Wharton真是个天才,写出这样的小说结构,让人赞叹这果然是masterpiece。

命运弄人的大手表现在以下这三个情节当中:

第一个就是傻逼Archer(当然我也没比人家好哪去)在第一部的结尾,经过之前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完全像个小铁钉一样被Ellen的强大气场给吸引过去的时候,最后好不容易跟Ellen表明了心意,两人本想着还好,Archer还有一年才结婚,人家高富帅Mingott家就喜欢搞长时间的订婚期。可这下好,刚做着美梦,Archer猛然发现自己还有一个月就结婚了,而且这个提前还是他一手造成的。肥奶奶喜欢Archer,既然Archer喜欢早结婚,那就让他结吧,当初猴急着往围城里跳的不是别人,就是Archer你自己。

第二个就是第二部的倒数第二章。这时Archer也还做着美梦,虽然Ellen就要回欧洲了(当时他还不知道是什么因素最终导致了她的决定),他觉得他也要拿出杀手锏,不和纽约这帮人玩了,私奔去!结果最后发现他老婆怀孕了,而且Ellen最终要离开这里就是因为纯洁的May在自己还不确定怀孕的时候骗Ellen说自己怀了,这下要跟Archer好好过日子了呢。Archer又被玩了一次,读者也又被Wharton玩了一次:May这个女人真是长着清澈的眼睛,慷慨的心灵,居然还说过什么如果Newland Archer喜欢别人,她不想阻碍他们的幸福。这下她的小伎俩不仅赶走了情敌,而且把Archer牢牢地拴在了身边。当然关于May到底有没有这么坏也需要商讨,但这一章最后的那句“her blue eyes wet with victory”说的也算够明白的了吧。

第三个是最后一章,书的结尾。其实这一章是独立于前面两个部分的,因为时过境迁这时Archer已经快是老头子了,儿子要结婚了,老婆死了。人生任务基本完成。傻傻的读者(当然只是我傻了)看到Archer来到了巴黎,心想这下两人终于能在一起了!就算不能在一起,也能有个让人释怀的结尾啥啥的。无奈这时候的Archer已经不像曾经,在前两次命运的捉弄之下,已经学乖了。于是,当他坐在Ellen的窗台下时,距离她明明只有咫尺之遥,他却选择了坐在窗下,看着那窗台。并说了一句:“It’s more real to me here than if I went up”。不能不说,此时的Archer度过了青葱岁月、纯真年代之后终于懂了自己的命运和现实。想想曾经的他,还不听Ellen的劝,觉得和Ellen在一起是自己的现实呢,而此时的他,已然被命运的大手驯服了。

读罢这三个命运的讽刺,不能不赞叹每个环节都被Wharton安排得很周密,稳稳贴贴的,一环接一环,正好应了Henry James 那句:“Dramatize, dramatize, always dramatize”啥的。Newland Archer的一辈子略显平庸,但也不失为有贡献。最后一章当中Wharton对他的一生做了总结:

Something he knew he had missed: the flower of life. But he thought of it now as a thing so unattainable and improbable that to have repined would have been despairing because one had not drawn the first prize in a lottery […] When he thought of Ellen Olenska it was abstractly, serenely, as one might think of some imaginary beloved in a book or a picture: she had become the composite vision of all that he had missed.

生命之花啊。生命之花啊。拥有该有的一切,缺少的只是生命之花。而生命之花难道不是人生应该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么?错!那只是理想主义者追求的东西。那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无法愈合的鸿沟,或毋宁说一个人的拥有与他的追求之间具有讽刺意义的不相符,是Newland Archer式的人们一辈子的伤口。但命运和文学教会我们的是,这个追求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你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unattainable),就像欲望(Desire)和缺乏(Lack)之间的关系一样,欲望建立在你的缺乏上面,无奈缺乏从一开始就是缺乏,是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被填满。那个alter ego,那个他我,坐落在光彩熠熠无比美好的幻象当中,如伊甸园里智慧树上的苹果一样可口,诱惑着你执迷不悟。虽然Wharton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最后让Archer的儿子得到了Ellen式的女人,但与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相伴而至的乐观主义依然无法抹灭锁在纯真年代里面的忧伤和怅惘,并且想必这蒙上一层纱的过往伤痛只会在新的时代里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现代化的大潮消灭了人们的纯真,带来了新的忧伤,这忧伤停留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里。更讽刺的是,在Newland Archer青年的纯真年代里,人们真正是纯真的吗?他们无一不披着可憎的嘴脸,连纯洁的百合花女孩May也无法摆脱为人虚伪的控诉。这就是现实。

所以,饺子和馒头是无法得到她们的alter ego的,她们无法变成黄玫瑰和百合花式的女人。但是,问题是,她们都还年轻,她们都还在她们的纯真年代。她们要做的事情,和Newland Archer一样,和Ellen Olenska 一样,是执迷不悟,死不悔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