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Copenhagen的读后感大全

Copenhagen的读后感大全

《Copenhagen》是一本由Michael Frayn著作,Ancho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00,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openhagen》读后感(一):哥本哈根的一夜

非常出色的劇本,一片空寂的台板、三個人,在穿梭時空的劇場空間,娓娓道來一九四一年哥本哈根那一幕歷史性重聚,把二個物理學家亦師亦父子的關系、世紀之交科學躍進的大時代、以及二次大戰核武競賽的懸案,如推理小說般,在三個人的思辯回憶與恩仇中一一重覓。

《Copenhagen》读后感(二):精湛

哥本哈根,非常棒的话剧。只看过一次,就被深深震撼。时隔一年再看原版的剧本,还是深深震动,完全被吸引住,欲罢不能的把90页一口气看完。有的话剧靠表演,比如等待戈多,虽然是我钟爱的话剧第一名,却完全依赖于爱尔兰国家话剧团的演出,我要承认,读它的剧本并不怎么享受。你必须目击这种荒诞,以一种极具爆发力的近乎歇斯底里却又精准到毫厘的方式展现的荒诞把你惊骇然后镇服。哥本哈根纯粹依靠的是剧本的智慧,作者对历史资料的驾驭和哲学素材的运用十分出色,在层层的推进中充满了新鲜感,衔接变化又如流水般自如,结尾妥贴,让人合卷只能佩服Michael Frayn的才华,并且感激遇到了这样的精品!

《Copenhagen》读后感(三):1941:海森堡与波尔的一次会面

海森堡说:“只有两件事情能让世人记得我。一件是我的不确定性原理,另一件则是1941年我与波尔的会面。”

一个是纳粹的首席科学家,负责研制原子弹项目,另一个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量子力学之父”。两个人曾是师徒、情同父子,如今却站在战争之下的对立面。1941年9月,海森堡来到已被德国占领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找波尔,两人究竟谈了什么?

为世人所知的仅仅是以下事实:1.海森堡与波尔的友谊终止于1941年那次会面;2.纳粹德国最终没有研制出原子弹,甚至都没有接近成功,尽管德国在研制原子弹上一度领先于世界。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海森堡没有能为德国造出原子弹呢?是不愿意还是不能够?1941年海森堡为什么要来到哥本哈根?海森堡和波尔又谈了什么? 这成了历史上一个永远的谜。在话剧中,海森堡、波尔以及波尔的妻子玛格瑞特三人的亡魂重新聚在一起,试图重现三人1941年的对话。对话以叙旧开始,扩展到物理学、哲学、政治、人性,然而,随着对话的深入,一次又一次的寻因尝试,我们却似乎离真相越来越远......

谈到往事,二人有着美好的回忆。海森堡年轻,睿智而犀利,才华横溢,波尔稳重而有威信,是众人眼里物理学界的"教皇"。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二人密切交流合作,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性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认可。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一直是20世纪量子物理的正统。20年代,波尔和海森堡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起散步和交谈,如海森堡所信奉的,"科学根植于交流之中" 。然而1941年的这次会话,却充满紧张与猜疑,无形地隔阂横亘二人。

海森堡向波尔询问盟国的核武器计划,波尔冷冷地说他一无所知。海森堡说,我必须要知道,因为我要做出决定。波尔说,为希特勒造原子弹是不对的,海森堡说,那如果向德国投递原子弹,就对吗?

波尔说,人们以为一个被强大邻邦蹂躏的小国之民不会具有像他们的征服者那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是一个易犯的错误。

海森堡说,没错,但人们以为一个人会因为他的国家刚好不幸地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就不爱他的祖国,同样是一个易犯的错误。我出生在德国,德国养育了我。德国是我孩提时代的一张张脸,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是鼓励我、引我上路的一个个声音,是紧贴着与我交谈的一颗颗心。德国是我寡居的母亲和难处的兄弟,德国是我的妻子,德国是我的孩子。

波尔问海森堡为何要负责德国的原子项目,海森堡说,如果我不做,他们会派其他人,比如迪布纳。波尔说,迪布纳的才能不及你的四分之一,海森堡说,没错,但他有着十倍于我的热情。

海森堡为什么要在1941年来到哥本哈根会见波尔?也许如玛格瑞特所说,他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如果海森堡站在宇宙的中心,那么他唯一观察不到的那一点就是他自己。

尽管一次又一次地回忆,尝试,但历史的真相并没有变得更清楚,而是变得更纠缠......

1942年6月,海森堡向纳粹军备部长斯佩尔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自此德国放弃了整个原子弹计划,而改为研究制造一个能提供能源的原子核反应堆。

二战之后,海森堡一直积极地致力于反对德国发展核武器计划。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冷淡,海森堡郁郁地度过了晚年,于1976年卒于慕尼黑。

至今人们无从得知真相,是海森堡等德国物理学家消极、甚至故意破坏了纳粹德国的核武计划,还是他们的确没有能力造出核武器。或许解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上发生了什么。只是留下猜测,“一切得以幸免,非常可能,正是由于哥本哈根那短暂的片刻,那永远无法定位及定义的事件,那万物本质上不确定性的终极内核。”

最后能说的也许也只是作者在后记中写的那句吧,“让我们不要搅扰往事的安魂了吧“("it would be better to stop disturbing the spirits of the pas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