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是一本由叶延芳 编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一):把握德国文学脉络,俯瞰德系文坛风云

把握德国文学脉络,俯瞰德系文坛风云 标题有点夸张,不过一本书搞懂xx文学系列八本书基本上都是为了让读者在整体上把控一个文学体系的发展过程,领略其中重点的不得不说的文学家极其作品,目前自己读过了一本书搞懂俄国文学,而今天这本是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 迥异于俄国文学,德国文学当然有自己的特点,其发展历程在书中被提纲挈领的进行了概括,其中的重要时期进行了划分,而歌德,康德等不得不说的文坛巨匠也进行了介绍。 对于重要的文学家的作品,书中进行了缩写,很多大部头的名著浓缩在一万字的体量中当然会失去很多味道,但是作为抛砖引玉的引子倒也不错… 值得感叹的是德国文坛中也不乏各色人生,而且有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更是德语体系中的不朽瑰宝。 总的来说,这样的读本,自己一直将其作为一个书单进行阅读,就好像选修了一门德国文学鉴赏一样,其中的论述性言语可以当做提纲挈领的脉络,而其中的浓缩型名著小品可以当做抛砖引玉的敲门砖,对于书中引起自己兴趣的名著,完全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分析,所以,如果想要走马观花地了解德国文学对其有整体性把控,这本书还是比较靠谱的,个人评分7.6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二):爱上容易搞懂难

说起外国文学,我最爱读的当属法国文学。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每一个名字都是那样响亮,每一篇作品都是那样精美。不过这本书并不是讲法国文学,而是更加厚重、沉重、稳重的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我也读过一些,比如《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格林童话》。这三本全是本书中介绍的作品,我全都从头到尾读过的。不过说句实话,个人感觉不如《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等几部法国大作读起来爽。不过这也许就是德国文学的特点吧,就像封皮所说,德国文学太多素朴、质拙,甚至略显生硬,但这绝对不是肤浅,而是一种大浪漫。说到浪漫,这是肯定的,从《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浪漫,少年歌德的爱情有多炽热,可想而知。这种精神的确是内敛的、平整的、厚实的。

除了这三本之外,另一个有印象的作品便是《铁皮鼓》了。作者是谁不记得,只记得他拿到了解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记得当年我还是在一份英文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的,那也是我喜爱文学的开始。只是很可惜,这部《铁皮鼓》我没有看过,诺贝尔奖的作品,应该很有读头的。

还有一部便是《朗读者》,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读过,但是那部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是知道的。电影能有如此大名,相信本部小说也不是泛泛之辈了。

全书三百零三页,三十五万字,十九点五个印张,几乎涵盖了整个德国文学的精华。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名副其实。不过细细道来,此名却也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德国文学毕竟博大精深,又怎么可能是一本书就能搞懂的呢?这本书只是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德国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想要搞懂,却是几本书,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任务了。书写得很精彩,因为它选的作品都很精彩。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本书也只是选编了这最精彩的几部书的最精彩的部分,让我们看得意犹未尽,所以说如果你真的想搞懂德国文学,至少还是要把这本书中提到的作品好好读一读,把它们读懂读透,你才有资格去谈论德国文学。光靠本书三百来页的简介,离搞懂德国文学真的还很远很远。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三):日本故事汇编-《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

文Shirleysays

《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别看书名挺邪乎,里面没什么干物质,水分大了点儿。所以,读完了,你肯定是搞不懂日本文学的。但是,有一定的扫盲作用,如果你对日本文学一无所知的话。用这本书当作对日本文学的启蒙之书,亏待了点儿自己,可就是想翻翻故事,不谈文学,有点像只谈风月,不谈国事的话,也能读下去。以前,我家附近有个民用建筑工地,总有个女书贩摆地摊,只卖一种杂志-《故事会》。傍晚,总能看见下班儿的建筑工人,蹲在路灯底下翻呀翻,最后买没买不知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下就把那个场面想起来了。

本书开始有个约五千字的绪论,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日本文学的发展史及主要特点。书中收录的只有小说,没有诗歌,收录了著名日本诗人岛崎藤村的也是短篇小说《破戒》。除了《源氏物语》以外,主要收录的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创作的小说。包括诺奖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等颇受国内读者喜爱的作家也列在其中,他们主要是以日本的文学流派做区隔的。当然,我认为本书里可读性强的恰恰是井上靖、水上勉和开高健这类被我们忽略的日本作家。很遗憾,书中没有一位女作家的作品,而且像永井荷风这位唯美派创始人的作品也没有,恐怕是被谷崎润一郎,以及后来的川端康成抢去了风头。其实,永井先生的随笔也是写得不错的。国木田独步的诗歌更美呀,可惜书中没有。

本书以《源氏物语》开篇,是缩写本。如果你没读过《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给你缩写在一万字,比短篇稍长点,不知道你能不能读懂。试想一下,把《红楼梦》给你缩成一万字,里面的金陵十二钗你能分清楚,那你就是天才。

书中有两个小错误,我挑出来了。森鸥外的《舞姬》里的一段开头儿,明治二十一年,应该是1889年,1868年是明治元年。而书中的括号里标成了1988年,唉,抄个文章都抄不对,估计编辑是穿越了。第86页的“竹林中”,“那是片树林,里生长着……”不知道是标点错了,还是丢字了。我不是校对,所以也不打算看那么仔细了。

这种生熟通杀的书,也不是一点出版意义也没有,智者见智,愿者上钩。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四):浓缩的名著,快餐的阅读

起先我以为《一本书稿懂英文文学》是一本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很想系统了解一下英国文学的体系、特色和语言的风格等方面的知识,没想到这是一本把许多英国名著的浓缩成故事梗概的书,其中有一半我是读过原著的,并且有一两本不止读过一遍,更有看过英文原版的,当然也是十分喜爱的。但也有没读过的,无论如何,借此机会看看故事是否有趣,假如值得,可以再找足本的原著来细细品味尚不算晚。

当我看了书中改写后的《坎特伯雷的故事集》,感到还挺有意思,有点像看一千零一夜的民间传说一般精彩。这书本身便是把名著打造成了快餐式的文学,对于快节奏生活下的当代忙人们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让他们对英国的名著有了一些感知上的认识。但是对于我这样仔细看书的人并不完全合适,其实要了解真正的英国文学还是需要看原著的。我抽看了其中的已经读过《简爱》,这是我熟知的部分,在阅读的对比之中,至少让人感到文字部分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毕竟有许多细节和对话的省略后失去了一些故事中精髓表现,压缩得过分厉害后那些神韵也被一起压没了,尤其是那些充满了诗意和激情的对话,那些在心中产生久久的共鸣,所以我对这书的评价喜忧参半。

至于英国文学中的高雅、精致、矜持、绅士淑女之风的情致,等级观念的分明等等,我们依然要从大量的文学著作中渐渐去体会和感知,比如看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你便知道那些不可跨越的等级观念即使用金钱也是无法跨越和改变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才知道,语言可以这样优雅和诗意,却又表达了心中强烈的激情;读《傲慢与偏见》便知道以前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写照;读《鲁滨逊漂流记》便知道殖民初期那些对航海和冒险的热衷和对财富追求的热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能体会到童话和寓言的魅力,当然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的神奇与家喻户晓 ……

不管怎样,我觉得本书所选的名著的确是英国文学各个时代典范,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没有很多时间但又想了解文学概况的读者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即使作为休闲时候的轻松阅读也是不错的。在外国文学中,我最喜爱的算是英国文学了,所以还算有一些了解,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名著全部读遍,尤其是还有世界五大洲各国不断涌现出来的佳作和精品,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读一些名著故事的梗概也许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至少可以确定哪些作品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以便在今后的日子里来进行有选择的阅读。假如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的话,那么我到觉得有很多人应当读一读者套书籍,尤其是平时很少读书看书的人。

《一本书搞懂德国文学》读后感(五):你有理由读一读德国文学

《一本书搞懂X国文学》一共有八本,也就是说介绍了八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若是说它们中哪本书真的值得我们一读,大概非本书莫属。读者朋友们,这是德国文学啊,德国!德国生养了马克思,正是马克思思想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现在才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中,你难道不想了解那个改变我们国家命运、改变我们命运的伟大导师的祖国的文学氛围到底如何,以致于孕育了马克思,孕育了《资本论》这样的皇皇巨著?本书的作者,这位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的叶廷芳,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国的我们的国家,感受比肯定亦比很多人深刻,经她缩写的“文章”想必会给你以惊喜。

当然,在这之前我仍要强调,“快餐”或许很美味,但是绝对是缺乏营养的,吃成大胖子的你可能患上纯粹的肥胖者,即根本无法理解到什么,就是读完了而已。

既然我说值得一读,那么我首先向你们报告一下我的阅读情况。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我是读过原著的,正准备读歌德《浮士德》原著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至于本书中的“短篇”,我不多谈,本来就只一万字,哪怕告诉你一点,再加上你原来对于德国文学的道听途说,可能会让你丧失阅读的兴趣——因熟悉而不愿再次静心阅读。能够说的是,读毕本书真的让我更了解德国文学了——远未到搞懂的程度,因为除了我上面提到的三本书,其他选入篇目我几乎没有听过。

本系列丛书是以小说为主,其实要了解德国文学,仅选小说是不合适的,从要达成的目的——搞懂德国文学——来看,这一点反而使得本书减分,因为“我们都知道德国盛产高深玄奥的哲学家”,选入三篇(部)歌德的作品,算是折衷的办法,他既是小说家,也是思想家,这也证明了歌德对于德国文学、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和重要性。歌德曾在魏玛公国从政,身居高位,不过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建树,甚至可以说是庸碌的。

德国本身也是一个很微妙的国家,居于欧洲中部的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在当今德国那么宽一点的土地上曾有大大小小有超过百个国家,而自上而下统一之后,紧接着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一直在想,经历过那样的战乱,德国为何还会不断挑起战争,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能够解释的,大概只有尚武的风气了。现在的德国很平和,二战后“认错”态度很好,为什么他不像日本,恐怕和他文学中一直蕴育的“哲思”有关系吧,善于思辨,能够深切反思。毕竟有康德,有尼采,还有马克思呢!不过我认为德国有些压抑得过分了,连世界杯德国夺冠都不敢狂欢,亦不能高呼万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