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方守艺人》的读后感大全

《东方守艺人》的读后感大全

《东方守艺人》是一本由艾江涛 / 葛维樱 / 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一):守艺守义

《东方守艺人》收录了来自三联生活周刊的21篇报道,这21篇报道全部关乎手艺及手艺人。

这样的报道看得不算少,媒体上不乏“呼吁关注古典技艺传承”的声音,然而对诸多技艺的细节及“传承”这个概念却言之泛泛。收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但看到第一篇写唐以金复原古建筑群的文章时,就被吸引到了。

与文中大多数主角不同,唐以金没有家传,他是一个农民、老木匠,辛苦半生,然而这样一个人,活到了六十五岁这年忽然被鬼迷了心窍,决心做一件毫无利益的事情——保护将被拆迁的古民居,并为此付出一生心血、全家积蓄,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六亩责任田置换了一块荒地用于重建古民居。

年过花甲的唐以金亲自修补复建这些古民居的部件,一砖一瓦地将本该拆毁的古民居在另一片荒地搭建起来,此后12年来,他“复活”了40多处古建筑,个中酸楚难以厘清。

这一篇看完,我心中只有一个疑问:为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跟着后面的篇目一篇篇读下去,发现21个故事里的主角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家传、一类是师承,一类是如同唐以金般的野路子。

唐以金是真心爱着这些建筑,他说:“我只想讨个说法,这么精美的古建筑到底值不值得保护?”

而家传手艺人如冯绍兴,自小学拉胚,说“手的动作是瓷器上的情感线索,从泥巴开始,手摸过去,你就懂了。”

师承最耐人寻味的故事来自顾绣,自明代崇祯时期的绣法代代相传,其实掌门都不姓顾。有人怪它连累家族,有人为 它一掷千金。顾绣随时代兴衰浮浮沉沉,代代绣娘只管闭门穿针引线,她们不说话,让丝线说话,神秘雅致。

手艺也是守义,留待前人念想,融入新的血液,造就有温度的器物。但愿世道顺遂,能代代相传。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二):守艺人守护传承,我们至少应该记得他们。

手艺人,守艺人,这个名字取得很妙。曾几何时,我也曾梦想,自己可以拜在某位大师门下,勤学苦练,最终有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某一环节的集大成者。

可惜,我们这一代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终究在“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的声声期盼下,在庸碌的生活琐事中疲于奔命。

活着的闲暇,就更喜欢看这些似乎有些传奇色彩的手艺人故事,权当是用来慰藉自己干涸的精神家园,找到一丝一缕生活的乐趣。

经实地多方采访考察,全书用一种简洁易懂,犹如身临其境的方式,讲述了21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脉络。

书中文字与图片结合,即使是“非遗”小白也能有种站在传承人身边,看他们或娓娓道来、或缄默不语,同时手里又忙活着各式各样的活计的画面感。

正如序者言:“文章需要的不是资料和转述,而是这一个‘现场’:寻找到手艺传承人,让他们自己讲述代代相传的技艺、生活以及现实生存。”

全书分为记忆、温度、新生3个篇章,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一直在猜测,这个划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斗胆猜测一下,记忆篇,是民间自发的对技艺的传承,这部分传承,主要靠的是匠人匠心守艺;

温度篇,侧重建国初期,从国家层面,珍视并保护传统非遗技艺,尤其以各类瓷器的烧制为多数,师徒关系的纽带发生变化;

新生篇,则是重在一个新字,因为传承人们,不仅仿古,还意求通今,希望传统手工艺与文化传承不单单停留在原汁原味地保留,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迸发出不一样的文艺成果。

总的来说,看整本书的过程,给我一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感觉。我钦佩守艺人们严谨、钻研的精神境界,羡慕他们“平稳踏实、心无旁骛”的处世之道。

但这种种,之所以提倡“守”,是因为它们正在消散。

“就像传统年味一样,在剧烈转型的中国,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在消散。”

“这个时代,大家还知道什么是真的东西、好的东西吗?”

我希望自己至少能记得、至少能分辨,不能让老祖宗叹息。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三):熬煮时间

书的硬皮上阳光斑驳

20多个工匠马不停蹄大干800天才能完成主体的古建筑复建

24道工序缺一不可的皮影制作

早上四点半开工,到中午也才能造出一沓的传统造纸

4个主要环节上又细分30多个小环节的造弓

三层屋脊共计28个翼角、16个窝角……吻兽共230只,比太和殿的多出一倍以上的故宫角楼修复

用茅草为燃料烧窑,费时30多个小时的传统紫砂壶烧制

一根丝线劈成64股,一幅图至少花费一年心力的顾绣

……

不由质疑:都3202年了,谁还费这番功夫?

书中给出了答案:“手工维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个性。”

在逐渐单一同质化的社会,保护丰富、多样、复杂。

无论是漳州布袋木偶、常州竹刻还是顾绣、沉香、漆器,在凡事都嫌不够快的时代,精工细作、文火慢炖的传统工艺,时间打磨,“手艺”就变成“守艺”。

一如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其实整理出版这样一本安静的书,从收集素材、采访工匠,到码字成文、摄影记录,最后编辑成册,本身也是对时间的珍重。

读书的你我,在古宅修复者老唐明灭的烟蒂中,在皮影戏李师傅高兴时吼出的一嗓子中,在造弓造舍的刨木声中,一字一句,读到了时间。

外部的世界嘈杂,人们转向安静的内部。

紫砂壶制作的“生活的乌托邦”,“这种日常的重复与连续,形成了他们对待身边事物的尺度,也包括自己的手艺:平缓踏实,心无旁骛。”

“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面前,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越来越少,还有什么,能够比看到这样的连续与专注更让人感到踏实的呢?”

在咖啡馆阅读,边读边画

阅读中,透过纸页,时不时被书中工匠师傅眼中的兴奋闪光灼到。

但转过身,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唐师傅会落寞;对手工年画又进入高端市场的年画师傅重燃希望;叶师傅为宋代龙泉青瓷失传连连摇头,制作紫砂茶壶的徐师傅比较乐观:“守旧也是创新。”

一部纸上的纪录片。时间在此定格。我们还可以追忆,还可以讲述,还可以守护,趁还来得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