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她从那条路上来》读后感1000字

《她从那条路上来》读后感1000字

《她从那条路上来》是一本由茹志鹃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从那条路上来》读后感(一):我们的幸福由他们那一代来

《她从那条路上来》

利用今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最大的感触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竟是如此的幸福,真的应该学会感恩和珍惜。

印象最深刻的是也宝、颐宝和奶奶在杭州和上海辗转两地,颠沛流离生活的那几年。那些日子,他们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心中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就是三个人可以有一个窝,生活在一起,在过节的时候可以吃上一顿团圆饭。就是那一份浓烈的亲情让我如此的动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下对方。“嗯奶”,一个多么慈祥而坚强的老人。她忍受了无数的苦难,比如:家道中落、儿子媳妇相继离世,还要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抚养年纪幼小的一对孙子孙女。她在也宝幼小的心田种下了有关尊严的种子,用行动告诉孙女,要报答曾经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好心人,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能得到快乐。就是这样,一个三个人的小家庭在那样艰难动荡的年代还坚持着那小小的信仰,努力的生活着,宛如那顶着泥土倔强的生长的小草。

在无畏者的面前就有路,挣扎吧!努力吧!幼小者。。。

《她从那条路上来》读后感(二):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在夏老板研究所的家中搜刮到,一路阅读到我家,整整一个下午都捧着它,不肯放下,去录节目也一路着带着读着,主人公也宝的命运太吸引我了,她那末成形的小爱情,永远摆在第一位的亲情,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努力想要过新生活的姿态,向往自由的精神,各种各种的她的小气质小生活小命运,都那么的揪着我,必需一口气读完.

看了王安忆的编前语,说这是一本写母亲历史的书,对于茹志鹃我并不知道,大概因为王安忆的大名才想要探一究竟.书中对旧时上海杭州的描写极尽精致,仿佛闭上眼镜你就能看到所有的场景,少奶奶穿着的衣服料子,少爷小姐们的打情骂俏,简直下笔生花般美妙.活脱脱一旧上海中产阶级的写照.

书中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是最值得一提的,奶奶和孙女,妹妹和哥哥,相互间都是那么紧紧的抓住,即使在困难的生活,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能苦中作乐,舒心无比,这是什么也比不了的,也宝那么多那么多的爱,几次的分分和和...赚足眼泪.

不过总感觉书没写完,太蛇尾了也,虽然书后附带了茹女士的提纲,但终究还是因为王老师的编写感觉少了些什么,也宝自杀的情节浅浅带过,结局自然不如提纲中完美,提纲太像电影剧本了,那么美妙,只想看过后赶快睡去,在梦里重现那美好.

孤儿院出来一段,

菜场过夜的经历,找哥哥去,在妇校门口,被逐,自以为不像化子,照橱窗.

自杀,一无所恋,生还是可恋的,在冲向电车的刹那,看到了对圣荃.

《她从那条路上来》读后感(三):从生活听那个时代的故事

这是一段关于贫穷和困苦的坚强岁月,是浓浓的乡音编织而成的动荡与坚韧,充斥着相依为命的温暖,饥一顿饱一顿的穷困,寄人篱下的酸楚以及勇敢的成长。

年幼的也宝父母早逝,与奶奶一老一小在杭州的破旧老屋里相依相靠,哥哥在上海做学徒。也宝的姑姑在有钱人家做少奶奶,既便如此,奶奶为了也宝并没有投靠自己的女儿,只要山里还有野菜可挖,家里还有一手把米,不然绝不向自己的女儿要钱。无法温饱日子,奶奶实在不忍也宝受苦,不得不把也宝带到她姑姑家去寄养,自己去替人纳鞋底,洗衣服。

寄人篱下的日子里,有尖刻势力的小姐欺负也宝,却也有温柔和善的四小姐给也宝好看的衣服穿,日子虽然不算难过,却总带着思念与不安,在梦中叫着“嗯奶”(奶奶的意思)醒来。没过几日逃回去,继续与奶奶过相依为命的苦日子,祖孙便一同去上海,与哥哥团聚。

记忆中,日子就像一碗热腾腾的霉干菜汤。凄贫,却有着熟悉的温暖气息。正如一家三口,奶奶替人纳鞋底,也宝长大了,十一二岁也能替人家洗衣服赚点买米钱,哥哥做学徒,也为未来混口饭吃。紧紧相依的是祖孙血液里流淌的浓浓亲情。

书中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人物,没有被贫困和时局的混乱打倒。做零工拉扯两个孩子,艰难地过活。她有一个在有钱人家做少奶奶的女儿,也有在上海的中产阶级亲戚,却始终自强自立,直到积劳成疾,生命在昏暗的傍晚画上句号,长眠黄土。中国妇女一辈子勤勤恳恳,对生活逆来顺受又不屈不挠的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寒冷的风从遥远的年代吹来,留下的是也宝未知路途上的成长背影和奶奶坟前一株坚强的野草。

《她从那条路上来》是王安忆的母亲茹志娟最近似于自传的小说,书未完成,却已成遗稿。无需说作者茹志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名作家,仅此书,已让我沉沦在艰苦岁月里的感动,情不自禁地流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