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狄更斯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狄更斯男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狄更斯男孩》是一本由[澳]托马斯·肯尼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狄更斯男孩》读后感(一):《狄更斯男孩》:家庭、弑父、乡愁与成长的感人之旅

托马斯·肯尼利的《狄更斯男孩》是一部令人感动至深的文学作品,它深入探讨了家庭、弑父、乡愁和成长等主题,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情感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学之旅。 家庭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尤其是作为狄更斯家族成员的爱德华。他身处家庭期望和传承的压力之下,为了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必须应对家庭对他的期望以及他对父亲狄更斯的崇敬。小说通过这些复杂而充满情感的关系,深刻展现了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家庭内外动态与关系的思考。 弑父的主题在小说中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展现,通过爱德华内心的挣扎和对狄更斯父子关系的探讨。这一主题反映了父辈与子辈之间的权力关系、价值观的传承和冲突。爱德华对父亲的情感挣扎,使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声音,从而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角色。 乡愁则在小说中以深刻的情感体验呈现。爱德华在澳大利亚的陌生土地上,心头充满了对英格兰的乡愁。这种情感既表现为对地理家园的思念,也体现为对文化、家庭和身份的认同。小说通过这一主题深刻反思了个体对于故土的情感以及对家庭背景的影响。 最后,成长主题贯穿了整个小说,以生动的描写和情感展示了爱德华从少年到牧场经理的成长之路。他在陌生土地上的挣扎和追求,呈现出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个体的塑造。成长这一主题使读者共情于爱德华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旅程,引发了对成长的深刻思考。 总而言之,《狄更斯男孩》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文学佳作,它以感人至深的方式探讨了家庭、弑父、乡愁和成长等主题。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情感描写,小说带领读者沉浸在对家庭、成长和自我探索的无尽思考之中,呈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文学之旅。如果你寻求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发关于家庭、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思考,那么《狄更斯男孩》绝对值得一读。

《狄更斯男孩》读后感(二):来自阿卡狄亚的喧嚣与沉寂

看到书之前,我以为《狄更斯男孩》讲的无非是一个阿卡狄亚式的田园牧歌世界,一个不甘平庸的男孩面对神一般的父亲,除了证明自己还能做什么?

小说着墨于蒙巴牧场里一望无垠的袋鼠草,激烈的板球比赛,帕坎吉人奇异而有趣的风俗习性,以及朗姆酒和纵马草原的酣畅淋漓。

怎么看这都是理想的阿卡狄亚式的生活。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试图穿过作者冲淡的文字发现背后涌动的暗流,如拨开蒙巴牧场上的天竺葵,去追寻一只鸸鹋鹩莺飞过的痕迹。

小说一半的篇幅在说“老板”狄更斯与家人、朋友的恩怨。他不仅与妻妹传出绯闻,还与一名爱尔兰女演员有了情感纠葛。这也是狄更斯被同时代人所指责、被狄更斯男孩们所怨恨的一点。是什么样的仇恨能让狄更斯在最后的遗嘱里也要抱怨上一句?而高傲的凯瑟琳却没有留下只字片纸的回应。

随着狄更斯的遽然去世,他的名字成了文学的化身、为底层人呼喊的使者,指责因此失去了意义。

只是,当狄更斯的男孩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学会爱不完美的父亲,当我们从此将狄更斯视为一座永恒的丰碑、一道照亮19世纪的光,那个被神的阴影笼罩了一生的女人是否应该就此沉寂?

书中再现了白人对原住民的歧视与屠杀,场面异常惨烈。托马斯·肯尼利在他的另一本小说《吉米的颂歌》中写了另一场血腥的屠杀,只不过那是原住民对白人妇女儿童的杀戮。

我相信在现代化的澳大利亚土地上,风里还残存澳洲土著人古老的呜咽与悲鸣,他们失去祖先的土地,灵魂无法安息,亦不甘沉寂。

爱德华最终选择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做自己,不必去向父亲证明什么。

承认平庸,然后自信地活着,也是一种成长。

从自卑退场到用不完美的嗓音与心爱的姑娘合唱,从担心被人们识破没有读过父亲的书而惶恐不安到大胆承认自己的平庸,“伟人的儿子通常没有他们的父亲伟大。不要指望在一代人中出现两个查尔斯·狄更斯。”

爱一个不完美的人,乃至理解与尊重一个落后的部族,是狄更斯男孩与父亲无声的和解,是莫瑞斯对爱情飞蛾扑火般的不离不弃,是狄更斯筑起的“乌拉尼亚小屋”,也是邦尼兄弟伸出的友善之手,更是查利斯神父跋山涉水后对信仰的献祭。

只是,有些声音不该沉寂。

《狄更斯男孩》读后感(三):当从未读过狄更斯的读者遇见狄更斯男孩

本文有剧透,请读完书再看!

要不是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感召”,我将与这本书擦肩而过,就像《向左走,向右走》里的金城武和梁咏琪。我知道《双城记》里那被引用千万次的开头,却从来没读过狄更斯的书,一本都没读过。但“瞬间迸发的热情”让我们相遇,我收到了它,打开了它,花了四五天时间读完了它(比我以为的长一些),现在开始写关于它的书评。

因为真的毫无研究,对本书作者也不甚了解,所以当我置身于作者编织的世界,那个19世纪60年代还充斥着流放犯的澳大利亚,就自然而然地置入了普洛恩的视角,一个生长在父亲盛名阴影下的男孩。人们因为他父亲而对他另眼相待,不管是“恨屋及乌”还是“爱屋及乌”,他都承受着普通人不同的压力,尤其是他还承受着来自自身的压力:普洛恩也没读过狄更斯的书。

甚至译者都在书前写到本书的中心主题是狄更斯本人,但在我看来,那又如何?在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我只愿意他是他自己。普洛恩作为狄更斯的小儿子从17岁不到就来到那片广袤的地域与羊群为伍,从一个男孩逐渐成长起来,学习放羊、组织板球、经历了友人的私奔(说起来,读到莫瑞斯的文稿我才真正掉进这个世界,某种程度上比开头更好),一桩的喜剧变悲剧的双双死亡(那可能是他第一次看见死亡。我也震惊于作者笔墨的细致,现在想来,那桩悲剧可能也是命中注定的结局,叹息),被抢劫(我真的很疑惑会有这么有文化的抢匪吗),还有悲中之悲的父亲的死亡和亲眼见证的屠杀。

读着读着有时候希望不能理解他,最好一点儿都不理解,但是我经历的死亡也太多了,再想起他比我还要年轻那么多,不由得更加心有戚戚。而最后,他变成了一个更加坚强、成熟的人,真的为他骄傲,即使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局外人。

本书还涉及到一些有一定概率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所谓女权主义批判的部分,但我都能理解,放在现代社会不能容忍,可毕竟是那个时代嘛。

我只说了普洛恩,但其实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其他角色,虽然作者从不描写长相,但每个都很有性格,即使经常需要前后翻一下,回忆下“这到底是谁”,但是每位都在我脑海中留存了深刻印象。

以故事论,这是一本比较慢热但越到后来越好看的书。

对于实体和编辑部分,我真的要突出称赞一下繁多的注释,非常详细,涉及到各种历史和地理知识。我把每一条都看了并且理解度和知识量大大提升,送上我的敬佩。这本书拿到手里大小和重量都比较合适,封面也很有澳大利亚的故事感,31w字的体量造成字体稍微小了一些,但没有什么大碍,唯二我觉得不太好的地方:

1、p61第一段末尾有一个错别字,应该是“从伦敦到布洛涅”。 2、p204开始,在讲到查德夫人浓重的口音时候,最开始只有狄更斯的名字读错了,并没有别的提示,有点突兀,在后几处,有句子写了口音注释,有的没有写,没有做到统一。

总之瑕不掩瑜,本书还是十分值得一读,读狄更斯的人可以侧面了解到他的生平,不读狄更斯的人可以参与一个小男孩的部分生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