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特勒说》读后感1000字

《科特勒说》读后感1000字

《科特勒说》是一本由菲利普・科特勒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特勒说》读后感(一):基础,因此才会被忽视

所谓“思想精华”实际上就是一些基础。读不完第一页,你的第一反应不是骂出版商的女性家人就是问候科特勒家里人。

是的,内容很基础。正因为基础,再更容易被忽视。我感说,如果你从事营销工作,其中很多的基础早已离你而去了。

《科特勒说》读后感(二):其实,启示还是蛮多的

如果你没耐心看那些营销的鸿篇巨著,那么这本书就恰恰适合你涉猎营销的知识。都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和营销当中常见的问题,的确是一本易于入门而又不会使你感到困乏的书。

还有基础的困惑,书里也解释的的蛮清晰,尤其是面对现实营销中的种种困境和一些做法也描写的挺好。

建议,若有不懂,可以重新翻阅和查看。

《科特勒说》读后感(三):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整理版面的时候经常看到毕业生们惊呼工作不好找,没有理想单位,没有理想薪水,没有理想的深造机会,没有...

shelling同学经常喜欢在版面批评别人,我经常看着看看就笑出来了。我觉着好笑的主要原因就是奇怪我身边这群所谓80中期出生的孩子不论情商还是智商都低得离谱,而Shelling的剖析总是很精辟。渴望能够获得与别人对等的机会或比别人更好的机会而不肯付出努力,动辄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或者学业上拿到个稍微好些的成绩就窃窃自喜?大学院墙之外有胆识又有能力和机会的人太多了。

而总有一些同学真的把自己当天之骄子了,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你要走得高远,就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打小就喜欢看营销方面的东西,导致大学时被N多人指出不该去从事研发而应该去做Marketing。事实上我就是在营销着自己的生活,有规有矩而伸缩自如。

老早给自己制定一份职业规划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我希望做一些有积累的事情,这样子在老去之前能够站在足够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而不是一直随波逐流。

科特勒说在短短的篇幅里再现了一些提纲挈领性的东西。我特别喜欢这类作品的原因就是提纲挈领性的内容才能给你发挥想象的空间而不是一成不变。

有了想法,有了不满,那就去做点事情吧,少年!青春总是太短暂!

大格

2007.04.10

《科特勒说》读后感(四):话说科特勒(孙路弘)

在美国企业管理领域流传这样三个缩写字母,就是DKP。特指企业管理领域的三位开山鼻祖,教父式人物的姓名中姓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分别是企业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Drucker),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Kotler)以及企业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Porter)。目前三位之中最活跃的恐怕仍然是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美国学术界用这些大师们作品出版的频率来衡量他们的活跃程度,科特勒最新全球同步出版的这本《科特勒说》让读者和学者都领略到大师思想的活跃,也让我们有机会来窥视发自思想的行为,并准确理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鲜为人知的营销秘诀。

慎重选择出版社是科特勒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从1967年委托培生出版《营销管理》起,科特勒就特别注意出版社对读者群体的影响,以及将来其作品发行的影响,以及院校教科书选购的影响等。通过培生来树立其专业的,严肃的,科学的,有足够借鉴意义的教科书形象是科特勒将营销理论应用到自己图书上的一次成功演习。得手后不断通过出版各种符合不同细分市场的教学用书来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在38年积累后的今天,任何包括科特勒三个字的作品都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营销大师用自己的理论来营销自己的作品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呢!

当年,科特勒用一句话启动了商界变革:“市场营销最简短的解释是:发现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满足它。”而当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时,科特勒的著作却永远供不应求,因为他教会了商家如何在产量过剩情况下得以生存。

市场营销学上个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但没有引起关注,因为,营销观念只有在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困境和竞争压力下才会被真正接受。二十年后,中国市场急不可待地发育起来,88.6%的公司最渴望得到是“有效的营销策略”。科特勒,作为营销学的教父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专业人士评论说,商业作家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像科特勒那样完整、清晰、权威地表述观点。中国已陆续出版了科特勒著作近10种,将近百万册,MBA几乎人人都研读过科特勒式的“百科全书”。而如今,这本看似轻松浅显的问答集《科特勒说》,不再仅面向专业读者,更是定位在了一次总结和普及。

成功学中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市场营销中也有这样一句名言,那就是问题是需求之母。用提问的形式来完成一本严肃的营销图书是符合科特勒自己的营销理论的。一切的需求都是通过问题产生的,只要还有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或者还没有被解决好,那么市场中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或者将问题解决得高效一些,完美一些的要求,只要这些要求有支付能力,那么就构成市场中的需求。满足市场中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这本《科特勒说》的宗旨,也是通篇文字是精髓与核心。科特勒在全球布道期间遇到的最多的问题一定就是,营销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科特勒灵机一动,索性将所有相关的那些看似初级的,浅显的,又是基本的问题总结起来,用最洗练的语言统一给一个纲领性的回答。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次满足读者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这个营销举动。科特勒,七十多岁,这个古来稀的年龄仍然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只能说明大师思想与时代同步的能力。

在过去的40多年期间,科特勒作品通常会选择新加坡或者日本作为亚洲登陆的基地,自从进入21世纪后,科特勒将自己的焦点锁定了中国。科特勒营销集团在中国的运营,科特勒多次来中国讲学,科特勒对中国市场的敏感,以及关注已经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经济发达国家,因为存在营销问题最多的,最严重的,最迫切的就是中国,这个急速发展的市场,这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演化过程中的市场。问题是需求之母,中国需要科特勒营销。于是,科特勒已经不仅停留在讲学布道上,虽然1987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都曾经来访过中国,但是,科特勒营销集团在中国实际开展业务才真是一种有说服力的行动。从这一点来说,《科特勒说》“在讲述营销的同时似乎也是营销自己的时刻”,这是水均益在中央电视台《世界》栏目采访科特勒先生时的一句结束语,用在这里做一次结束语也非常合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