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摘抄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摘抄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是一本由宇见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精选点评:

●产假期间读完的第一本书。还不错。对耐克案例的分析印象很深刻。之前觉得「JUST DO IT」朗朗上口,但没有深究它为什么会打动人心。耐克挖掘的是体育中所蕴含的平等主义。无论你是谁,处于什么社会地位,都可以像运动员一样依靠拼搏实现自我。只要你现在就付诸于行动。

●适合静心阅读的一本书,专业性强。案例的品牌价值比较好理解

●从拿到手到读完拖了一个月,来豆瓣一看竟然还评分不足无法显示,怒打五星——真的是本好书,干货多到溢出,用户研究必读。表达方式上确实可以更通俗易懂,比如,“发现营销理论”这个命名可能不如“价值营销”更让用户可感知到价值吧?

●以价值论描述品牌,更符合现阶段企业推崇效果营销的现状。作为工具书真的是相对落地的了,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整个品牌价值体系。虽然很快能看完全书,但理解和应用尚需时间。对于尝试去构建市场/品牌认知体系的我而言,这应该是本常看常新的书

●发现自己,创造价值的营销理论,分为发现、洞察、表达、交互、植入、交付六个环节来实施。语言有点晦涩,把slogan分为“小我、大我、无我”三重境界的章节很有意思。

●《洞察力》一书非常容易上手,这是一本实操性特别强,能指导日常具体工作的书籍。

●个人觉得体系和内容都挺不错的,有新知新见,就是可能对我来说还需要在实践中再反复验证,我现在日常用得还是比较少

●干货多多,推荐阅读

●洞察力是个很玄妙的概念,而这本书却诠释得很好。没有套路才会成为最得人心的套路,要做到没有套路,就要有一双慧眼,这本书里,能找到擦亮慧眼的方法。洞察,不仅为了推广品牌,也为了更有趣地活着

●实战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一):有洞察力的《洞察力》

《洞察力》一书非常容易上手,这是一本实操性特别强,能指导日常具体工作的书籍。

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内容层层递进,语言通俗易懂。即便像我这种没有专门经过系统营销训练的初入者,也能在读完第一遍之后,快速在脑子里建模,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营销体系。

本书以价值为核心这个观点我也非常认同,大到公司商业,小到个人发展,人类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价值而进行的。从最原始的货货交换,到后面以货币为介质进行交易,本质上都是价值的交换。

本书以价值为核心,所有营销策略始终围绕价值而展开,从洞察入手,从价值发现到价值表达,从价值交互到价值植入,到最终的价值交付。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营销,非常清晰。

紧接着,在这个大的基本框架之下,嵌入宇见老师所讲的:定量定性调查、五感、品牌三境论、策略四算等方法论及工具,基本上就绘制出一张完整的发现营销地图,非常清晰。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既系统又独立。它既有大的SDI营销主张,又有具体的操作方法论,每个点分开来看都可以独立成章,而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营销闭环。

即便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其他营销书籍,那么当他拿起这本书,它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营销活动(不论质量高低)。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二):笔记

1.营销近视症:不适当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或技术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要(消费需要)上,其结果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 2.KPI:企业关键绩效指标 BD:商务拓展。BD是指根据公司的发展来制定跨行业的发展计划并予以执行,和上游及平行的合作伙伴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和相关政府、协会等机构沟通以寻求支持并争取资源。 3.对每个品牌来说,营销都是一条从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传播价值,到交付价值的价值流。 4.发现营销理论(SDi),是一种从“价值”的角度看待营销的「价值感知论」,主张以洞察引领品牌创新。 在发现营销理论中,我们将营销工作理解为「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的结合,同时用「Self-Discovery」和「inception」来分别代表这两者。 在「创造价值」和「创建认知」之下,SDi又将营销工作细分为六个环节。 其中,「创造价值」部分的三个环节是: ①价值发现:

指的是“品牌对自我价值的独特深刻意识”,它应该包含“功能”与“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约等于这个品牌的价值观。 价值发现是一个品牌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质思考,它要求我们既看到产品对人的现实意义,也看到品牌对人的理想意义。

②价值洞察。定义为对用户的持续深入理解,其核心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③价值表达。品牌价值的具体呈现

「创建认知」的三个核心环节:

④价值交互。泛指与用户进行沟通、互动,建立并发展用户关系的相关工作。

工作要点包括:建立并维护沟通触点、提升品牌的可沟通性、进行差异化沟通、让用户参与营销。

⑤价值植入。传播构建品牌认知的相关工作。植入以“心-感-知”为基本原理,由策略和创意驱动。

⑥价值交付。向用户交付,并持续创新所交付的价值。这是一个主要通过“做减法”,而让品牌价值得到优化、净化的环节,其工作内容多体现为“运营”。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三):基于「价值」的系统性理论

先是知道了宇见的公众号,公众号的文章挺喜欢的,但看文章还是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所以买了书看一看。

1.作为一套营销理论,或者说关于品牌的理论,最为核心的是「价值」。书中的理论用的是横竖两个轴来表达,一个是创建价值,一个是创建认知。作为一个以价值为核心的理论,在创建价值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这一套价值体系中,营销的目的并不是卖货,而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当然,这是每一个营销人的理想,不过现实中,懂得所谓的价值,还顶不上李佳琦的几句话。

2.在创建价值部分,分为发现、洞察和表达,当然,作为一本标题是《洞察力》的书,洞察是最为重要,也是作者讲的挺多的部分。看完归纳了一下,发现在洞察这部分,我个人觉得最有启发的,那就是「需求」的内容了。这也是一个商品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几块钱的牙刷矿泉水,还是上万块的 AJ1,它作为一种商品,一定满足了消费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人了)的需求。你口渴喝矿泉水,看着一双属于你的 AJ1 ,内心得到了满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那就是,产品可以重复,但价值可以不同。是的,都是矿泉水,依云和农夫山泉的价值便差距大了。

3.有了价值之后,那边是最重要的创建认知了。商品的物理属性是客观的,就如同各家的奶茶如果进行盲评,大多数消费者可能无法从风味上辨别出各个品牌,然而品牌赋予了商品主观性质的价值,这种价值存在于商家对外宣传的一切(包括线下门店店员的服务细节),也存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中(对于店员的服务,消费者是否有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甚至存在于那些没有消费过,但却有在关注的人群中。消费者和云消费者的认知,便是营销人的目标。这里又需要回到创建价值的部分,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品牌为了适应消费者,会不断的推陈出新。当价值是很宽泛的时候(例如迪士尼的快乐,苹果的创意,这个有涉及到认知中的原型),商家会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或者认知,部分引导,部分适应消费者的变化。酒香也怕巷子深,除非你是炙手可热的茅台,否则你需要想的,那就是如何控制消费者对你的看法。

4.无论是创建价值,还是创建认知,品牌/营销理论都在试图说明白了,怎么把东西卖出去,卖给一个个消费者。虽然它是一门针对人的学问,但塑造一个品牌,也有像塑造一个人。曾经的麦当劳,对它的认知是一个红头发的麦当劳叔叔,而肯德基则是炸鸡的上校。我们了解一个人,首先了解它的价值(虽然很功利,但在不少的情况下是这样的),然后形成对它的认知。而营销就像是一个人不断推销自己的方法论一般。

最后一点是我在看书中,理论有顺带提到的小点的想法。书中有提到:

我记得在看李善友的登高四书中有提到创业的方式也是如此,当目标和对岸的时候,中间的过程是完全陌生的,这就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创业的实践或者新的认知。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还是有点启发的。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所以该实践的,还是要去做啊。

思维导图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四):务实派

没有写书评的习惯。读书之后会写总结和导图,但也是为了自己后续复习。

但这篇书评不得不写,因为看不惯某些书评人的自恃清高。

本篇文章大概分三部分

1.驳斥左某

2.我所理解的读书

3.该书内容的笔记

一、评书客观才有价值

左某认为别人无价值的几个立据:

①案例:案例不多,老旧,或者实操的案例公司不够大。

②理论:理论要所谓的“逻辑完备”,最后能和几个“大师”挂钩。

③创新:提到旧说法就是“新壶卖旧酒”,创新才有意义。

首先这本书的面包店的案例,来自85度C。这个品牌并不是作者所谓的三四线城市的。上海和海外多的是分店。另外,餐饮零售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活力满满的行业,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所以作为消费者洞察的案例非常合适。

一些经典案例和观点,并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失去价值,也不会因为频繁被别人提起而变得老土。远有福特的“ If I had to ask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 they will tell me: a faster horse. ”,近有麦当劳的奶昔案例。这些都让后来从业的人士明白:消费者洞察并非轻而易举。

关于逻辑,我在左某的书评下提了几个问题,在这里在重提: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好的逻辑?

其实,我对营销理论的逻辑是保留意见的。4p理论基本上是营销理论的主心骨,但是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都知道,后人在4p理论上添加一些个人观点,就成了5p、7p等等。还有后来所谓基于消费者角度发展而来的4R理论等等。如何确定这些是符合逻辑的?更多的应该是看是否满足了现实需求吧?

而左某对于为什么“i”是小写这件事上提上一笔,我倒觉得其所谓的逻辑,大概就是主观喜好,对什么感兴趣就提什么。我可以推测一下为什么i是小写:因为i对应的单词是inception,作者有意弱化理论属性,强调营销始于洞察实践。

关于创新,作者在序中就已多次说到总结、实践、迭代等词语,把其定位为自身经验的总结。理论必须创新才有意义吗?必须有新的说法才能有价值?

左某大概是一方面觉得作者“自创”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觉得新壶卖旧酒。

但我不觉得。总结提炼的意义在于给自己一个明确可行的框架。从这个角度上讲,哪本书和作者有重复呢?所谓旧酒在哪?

最后:左某点评方式相当主观和随意。一句“洞察力不用提”就把别人的十几年经验给推翻了?说实话,您倒是提一提,让别人开开眼,看看什么才是洞察力。

二、实务 OR 空谈?

因为从事消费者研究和市场调查,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本身也是从营销专业出身的,想谈一下对读书现阶段的理解:

1.什么阶段看什么书

16年毕业,在职场多是执行型事务,偶尔也会参与谋划出主意。在毕业之前看了很多书,比如《品牌洗脑》、《影响力》、《怪诞行为学》等等。因为很多人推荐,不论是职场老人,还是各位专家大佬。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种书有些“虚”,似乎总在事后告诉你为什么,而不在事前告诉你该怎么做。

做调研后,看了《市场研究与实务》,郑宗成先生写的,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实战。书和书之间的区别,除了内容还有目标。

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告诉读者市场研究大概都有什么,如何去做。一本完全实务的书,在初入职场的人看来,就是一本漂亮的工具书。

这一类的书有很多:《品牌知行》、《品牌本质》、《数据化管理》、《Python数据分析与数据化运营》、《 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

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讲,懂得如何做,再进一步思考优化方法,也许才是这个阶段应该有的事情。

在职场经历了两年的人,慢慢开始重新拾起原来觉得“虚”的书。在这个阶段所要思考的不单是如何将手上工作做好,还是思考自我的发展,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2.没犯过错,你大概真的就不懂为什么那个是对的。

我反感部分书评人的原因就是:从来就没有实战过,没经历过错误。比如左某,所谓的“书评人”,什么杂七杂八的,学术的、商业的书都看,然后就可以对任何书做点评了?如果我问他焦点小组和深访的区别都答不上来,因为他是飘在空中做点评。看书为假,博名为真。@左其盛

比如这本书的第二章,关于洞察需要了解什么。我想左某应该从来没从事过消费者洞察,也没有实地接触过消费者(如果有,我收回我的话),更多的是读上几篇类似的文章,就可以对别人的实践经验指手画脚。一句“洞察不用提”,就给别人定性。

在实际洞察中,遇到的最多问题:

①不知道洞察什么

②将看到的表象当结论

③不接地气,无法产出推动业务的成果。

这本书的第二三章能给这些问题一个思考的角度。我觉得这本书已经能给80分了。

三、笔记

这篇笔记是根据宇见公众号上的文章做的笔记,那时候还没出书,对应的是本书第二三章。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的工作就是市调方面的。所以比较感同身受。

平台:简书 宇见-用户洞察在营销实践中的运用(总结)

最后,点评一本书,如果不能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写再多书评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读后感(五):宇见|《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自序

阅读提示:本文是我为新书《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所写的自序。

对市场营销的爱好者与实践者们来说,《洞察力》能为你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

不同于其它商业书籍对营销所下的“客观”定义,本书所关注的营销是“主观”而“感性”的。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针对品牌还是个人,市场营销都更多地体现为一件“自己”的事——它来源于营销主体对“要为什么人创造什么价值”的深刻意识,之后又通过将“自我价值”不断付诸“表达”的过程,而让自己在人们心中变得不同。

营销的“主观性”,决定了除了我们自己,其实没人能告诉我们“怎么做营销”——该做什么?又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去做?基于对“自我价值”的不同定义,每个营销主体在不同的时空场景,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其复杂程度,或许丝毫也不亚于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瞬息万变的气候条件。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结构型方法,来“翻译”我们对市场营销的这种内心体验,让不同状态下的营销人,都有可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形成对本职工作的具体指引呢?这成了本书写作前悬在空中的一个命题。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那些“功夫”题材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木人桩”。

木人桩是武学者的模拟练习工具,其中蕴含了设计者对“功夫”的理解,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套路与技法。然而所有这些,却又是为了让训练者能够超越普遍范式,经由不懈练习而实现自我突破。

这个联想让我有了内心感悟,让我意识到要为大家呈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营销人在实践中反复参照,并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不断激发出创新想法的“木人桩”。

在本书中,我将「发现营销理论」(简称SDi)视为这个专门为营销人准备的“木人桩”,准确来说,这是我总结并提出的一套营销方法论,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迭代,而最终形成了今天书中的样子。

对这套方法论的提炼,融入了我们对市场营销的内心体验。比如,当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用户,在感受企业营销行为的过程中,我不禁对今天的品牌营销现状产生了如下疑问:

1、今天的品牌决策者们是否太过于看重产品与功能,而忽视了品牌的情感意义,忽视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

2、企业内部过细的职能分工,是不是妨碍了品牌从一个更为完整的角度来理解“自我价值”,从而间接导致了品牌形象的支离破碎?

3、营销学身后的知识谱系,会否因为经济学、管理学从上世纪中叶就基本确立的主导地位,而让今天的企业营销行为表现出了某些“偏科”的倾向?比如,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对市场营销的意义乏人问津,而艺术与设计对品牌营销的价值更是长久以来地受到忽视。

4、日新月异的科技在为营销活动持续赋能的同时,是不是也容易催生“让人迁就于技术”的科技教条主义?

5、随着全新信息交互方式的不断兴起,如何更有效地防止“骚扰用户”、“制造文化污染”这类不良行为,给用户和营销人自身的职业境遇所带来的侵害?

上述问题看似跨度颇大,但从我们的实际感受来看,却都与今天营销人头顶上日益稀薄的“人文空气”有着莫大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木人桩”的设计,启发了本书要将“洞察”放在核心位置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看来,让营销重新回归到对用户生活的真诚关切,基于兼顾了用户情感与意识形态需求的,更为完整的用户洞察来持续创新品牌价值,正是解决上述营销疑难杂症的良方。

在总体结构上,本书分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和大家讨论的是“用户洞察”的策略与执行方法(1-4章);而下半部分则是从营销的整体结构出发,尝试和大家分享了品牌在“产品”、“内容”、“沟通”、“传播”等各个环节,开展创新营销的思路与方法(5-9章)。

在本书中,我们将「洞察力」定义为营销人和品牌决策者,基于以需求理解为核心的用户洞察,获得对品牌“自我价值”的深刻意识,进而驱动品牌持续创新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将此种通过用户洞察,持续引领品牌成长的逻辑,视之为营销实践中不能被忽略,更不能违背的“第一原理”。

衷心希望我们的这份解读,能够给大家带去共鸣与启发。

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

8.8

宇见 / 2018 / 电子工业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