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平原枪声读后感100字

平原枪声读后感100字

《平原枪声》是一本由李晓明,韩安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的494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原枪声》读后感(一):读《平原枪声》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丛书之一,这些小说都是建国后17年创作的,受当时的意识形态、文艺政策规限,写作旨意明确、故事纯粹,大都是历史社会‘写实’小说,可以简单地按题材分为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合作化运动以及其他如工商改造开发边疆等,没有专门写日常生活、儿女情长的。今天看这批书,当然谈不上什么文学性、小说艺术,那么感知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呢,大的格局也许差不离,但感性的细节现场气氛就无从谈起了。猜想我们这一代人还可能有对它们感兴趣翻翻的,7080后就不同了吧,也好。

《平原枪声》读后感(二):看过的第一本战争小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初一),那时候姥爷还健在,那时候黑心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没来,老地委大院还没拆。

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连小霸王我都没玩过,姥爷家有很多书,于是我在姥爷家翻书柜解闷。原本想找几本小画书看看,却发现了一本没封面,通体泛黄的厚厚的的一本小说,第一页页眉上用黑色楷体写着《平原枪声》。

当时很好奇,感觉这本书就像传说中的武林秘籍一样,如此破烂,如此古老,如此散发着沧桑感~~~真的是每一页都黄的那么醇正~黄的那么怀旧。

如此这般,我开始试着去读这本小说.......此处略去一千字。

还记得马英,苏建梅等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对于这本小说相当的钟爱,以至于后来拍出来同名电影的时候小激动了一阵,结果放映的时候一看。只能用一句话形容:真TM坑爹。电影把原著给毁了,我只能这么说。原本朴实醇正的革命小说被拍成典型的国产红色革命教育片,恶劣的枪战镜头,无语的故事刻画,无不提醒我:“这货不是《平原枪声》,这货不是《平原枪声》”。

怎奈现在又拍了电视剧版本的...我了个擦!!果然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鄙视那些玷污了原作者高尚朴实革命精神的没层次没内涵没品位的“三无”导演和编剧!!!!!

《平原枪声》读后感(三):关于一本书的记忆

某天中午,我和老鸡汤一起吃饭,谈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我说起我小时候,有一天穷极无聊,就在家里翻箱倒柜瞎折腾,最后在找到一本黄书,非常黄,黄到没有封面没有封底,连书脊都没有,而且是繁体字。我在一个有阳光的下午如痴如醉地看完了这本没头没尾不知道名字的书,被里面的故事和人物迷住了。

马英,一个抗日英雄,苏建梅,一个美丽而且爱着马英但最后牺牲了女英雄,一个叫杨百顺的汉奸,一个叫郑敬之的地下党员,一个叫王二虎的有点莽撞的游击战士,一个叫肖家镇的地方。

家里的大人懒得理我,没有人告诉我这个书叫什么名字,它就那么孤零零地留在了我的少年记忆里。

那个时侯不像现在,只要把上面任何一项在网络的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就全明白了。所以直到读大学,我才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名字叫《平原枪声》。

就是和老鸡汤吃饭的那天晚上,我在百度上搜索平原枪声,竟然发现,在当当网上,竟然有这本书在卖。于是下单子买了一本。

前天书来了,晚上临睡前我就翻着看,一边是从前的记忆,一边是现在新的阅读体验。我突然发现,我开始失望了。

我突然发现,那些记忆里的美好,突然打了折扣,人物太简单化了,太意识形态化了,人物被阶级这个概念订了调子,并被阶级意识所驱动,完全不是我印象里的那本书了。

昨天晚上,遥控器调到电影频道,赫然发现,竟然在播放根据这个小说改编的电影。

邹静之编剧,何群导演,胡军演马英,刘琳演苏建梅,剧雪演里面的女教师地下党员。

到豆瓣里去看评论,书和电影,都没有人来评论。看来,它只能是我记忆里的一本书了。这倒让我想起前不久重温的那个电影的名字,似是故人来。

《平原枪声》读后感(四):一部优劣分明的战争小说

多年前流行、风靡的一部小说,最近重读一遍,有所感触,写下一点随感。

与当年同样火爆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一样,都是描写一支队伍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不过就是环境、背景、手段不太一样。

《平原枪声》明显属于通俗传奇小说,类似以前的“说书”和后来的“故事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人物个性鲜明,性格简单,甚至单调,从头到尾基本没什么变化,属于扁平人物,并有某种概念化、漫画化倾向,基本上可以直接贴上英雄、莽汉、地下工作者、叛徒、汉奸、鬼子等标签。

二是故事性强,具有传奇色彩,或神奇性,但故事线比较单一、简单,读起来非常流畅、好懂,不会让读者产生困惑、迷糊或不解。

三是故事主角鲜明的正邪对立,势不两立,邪不压正,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四是小说语言直白、朴素,纯粹白描,也没什么特点。讲述方式也规规矩矩,没有什么花哨的手法,也没有难懂、晦涩的字句,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阅读,并受到他们的喜爱。

难得的是,这部小说中隐约写到了男主马英与苏建梅的爱情,并稍微有些心理描写,也写到了马英的一些莽撞、冒失,没有把他完全当做高大全的人物去写。但若从文学性、思想性、风格性等来说,确实有所欠缺,让人觉得遗憾,这也是当时一些“红色文学”或“革命文学”共同的缺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