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1

依稀还记得那年端午节,烈日炎炎的正午我采摘艾蒿那忙碌的身影,香囊吉祥美好的图案仍盘旋在我的脑海,那淡雅的香气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然来到,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接踵而至。划龙舟、吃粽子、祈福和佩香囊等源远流长的民俗在现如今犹如人类文化波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无时无刻地传达出人们的美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学校组织了一场制作香囊的端午活动,我随之来到植物种植基地采摘艾蒿。香囊起源于汉代,人们在五月初五制作香囊并佩戴,可以驱除蚊虫毒害、避灾免疫。很快,我来到艾蒿种植区。人未到,艾蒿那淡淡的香气却已随微风飘荡而来,似乎使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漫步而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翠绿发亮的艾蒿,在一缕缕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穿戴好,手握锋利的小刀,上前采摘艾蒿。

烈日炎炎下微风习习,艾蒿仿佛在与风共舞,轻轻摇曳,犹如一片荡漾的绿色浪花。我握住一根艾蒿,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割下需要的部分放入背包,留存根系,使其能够继续传宗接代,似乎寓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少顷,艾蒿已采摘完毕,这一小片艾蒿地却仍然蕴含着生机。我们启程返回基地,准备开始制作香囊。

时间流逝,返回基地的我们已围在一张宽大的木桌旁,津津有味地观摩老师是如何制作香囊的。少时,我们开始自行制作香囊。我仔细回想了一遍老师制作的步骤和细节,开始了制作。

首先,我将采摘好的艾蒿摆放成一小片放置在红布上,再拿出另一片红布盖在上面。“嘿嘿”,像不像包饺子?接着,取出针和线,用针穿好线,在两片红布的边缘来回“穿梭”,小心谨慎地缝合红布,将红布上端的两个角对折,再用线缝好,香囊已然初具规模。最后,取出一条黄绳,在香囊上端早已留好的小孔一穿,打一个蝴蝶结,“诶”,做好了。我兴奋的手舞足蹈,激动的拿起把玩。仔细一看,香囊的外表上有着美丽的图案,中间是“吉祥如意,和睦平安”两行娟秀的小字,周围环绕着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梅花、桃花……

“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龙舟竞渡翻白浪,吼声震天庆吉祥”,端午佳节佩戴香囊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蕴含着佩戴者平安健康的期盼和心愿。通过这次民俗活动,端午习俗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惟愿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继续传承发扬,惟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2

初一时我和同学们去杭州游学。在那里,我们有幸看到杭州的越剧文化。杭州作为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得不想起它的越剧文化。从二十世纪初在杭州饰演,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的兴起,然后成为一种民俗。

随着帷幕的拉开,一男一女,一蓝一粉似踏祥云走来,一颦一笑开始了演唱。一唱起来就融化了,飘落了,虚幻了!几连个悠颤的音符,如计量额温柔的波浪,拥抱环绕在你周围。雪花一样,是飘浮的音调;蝴蝶一样,是飞颤的指尖;驾云一样,是轻快的碎步;花瓣一样,是浓艳的媚眼;清流一样,是温和的对唱。高高的戏台上,来出一场多么温和,多么轻盈,多么漂渺的戏啊——越剧!男女对唱,使僵硬的空气柔和了,使躁动的世界安静了,使人想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想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我眼前随着戏腔展现了一个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的杭州,不禁站起来鼓掌:“多么优雅的杭州民俗!”我们前来杭州研学的同学们激动不已。这时,两位戏剧演员邀请我们前来研学的同学上千模仿表演。我眼前一亮:“好机会来了!我也想像喜剧演员一样姿态柔美!”我把手高高举起,走上戏台。我穿着粉红色的绣花戏服,两条丝绸水袖便像两股清流滑落地面。跟着戏剧演员,我左脚向前,右脚随后,抚起水袖。我的双臂弯成一个圆弧状,仿佛抱起了杭州的秀丽河山;指尖微翘,做兰花,下巴稍抬,望明月,眼神中充满了兴奋。随着戏曲的腔调,我却渐渐迷失了自我,水袖一摆,猛身转,一个趔趄让我踩着戏服,将我差点推向地面。

我有些羞愧地抬起身来,见台下的同学们瞬时瞪着我,戏剧演员忙问我:“没事吧?没事吧?”看着他们恬静中本带着富贵柔美却显露出一丝担忧,我摇了摇头便低下头去,两只水袖又似落叶般飘向地面,不再动颤。“蝴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两位戏剧演员鼓励着我,台下的同学们也微笑着打着节拍。春意盎然之时,白蛇和小青举着油纸伞,逛西湖潋滟美景,叹灵秀之气。那“玉蜻蜓”也飞来,环绕着大朵绽放的荷花,白色的游船像一条大白于一样在荷丛里蹿,鱼儿在船周围,仿佛是守卫使者似的,都是调皮的小天使,跃出水面。我这次认真学着戏剧演员的神态,轻颤着指尖。指尖一捻一颤带来花香,采一朵,戴头上,眼神里是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像繁星一样闪烁着。走起步来,我轻轻迈,似浮云,似水波,弯腰起身,转圈,最后将飘荡飞扬的水袖抚在脸庞,瞪大眼睛又含笑地望着观众。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起来,是西湖又热闹了呢!

越剧之所以百年辉煌,成为一种民俗,是因为它有着开放创新、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逐梦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越剧民俗精神。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3

新年、腊月,充斥着艳红的喜庆;冷白、新雪,装点着匆匆的人间。在这交替冬春之际,一抹翠绿点醒我昏沉的睡意,唤醒舌尖的味蕾。

腊八,各家各户的窗台旁,几罐“酒缸”拥挤地站在被主人打扫一新的桌角,每每看到它们,我便会想起童年学做腊八蒜,想起被戳坏的新蒜,想起姥姥姥爷慈祥暖阳般的笑。

儿时的春节总在姥姥家度过,古董似的家具,一尘不染的整洁,弥漫着满屋的温馨。遥想几年前的腊八,姥姥提着一大筐白雪似外衣包裹住的蒜头,叫喊着我:“泡腊八蒜了,要不要试试?”不知腊八蒜为何物的我,听说新鲜玩意儿便闻讯而来,哗啦啦,袋中的大蒜倾倒而出,轻茧的外衣飘进房间,旋转、起舞,翻飞如羽毛般落下。

“把外面的保护层剥下来,把内芯的蒜瓣每一颗分离,泡在清水里洗干净。”姥姥的话把我拉回现实,只见她在一地鸡毛般的桌上,利索地捡起蒜头,熟练的扒开、取出,掰断蒜柱的清脆“咔嚓”和剥离蒜衣的轻柔“沙沙”宛如一首朴实而平凡的乐章。

我开始尝试,指甲目标明确,向蒜头冲锋,但太钝的刀砍不开坚固的盾甲,薄软的指甲卡在一半,便动弹不得,我进退两难,一手按住蒜身,一手用力向外掰,整头大蒜终于被分成单独的一瓣瓣,这才结束一次艰苦的胜利。

接着是剥外衣,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圆滚的蒜体慢慢显现,白净洁亮的像块宝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泽。

接下来是连续的失败,指缝间的尘土,划破的皮肤,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左手两指抵着一整头蒜的两侧,右手指试图撬开其中一瓣,但蒜头小小的身躯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顽强得就是不分开。我的指甲逐渐麻木,脸也铁青起来。忙着穿梭于厨房和客厅间的姥爷,看到我的窘态,却默不作声,停下来和蔼地望着我微笑,我知道他又在鼓励我自己探索解决之道。没有做不成的事,我暗自发誓,眼神溜过桌面,两把透明尺子静静躺在那,阳光洒落,尺子闪着光仿佛在招呼我。我一把夺过它,不由分说一股脑地将尺子插进两颗蒜瓣之间,扑哧一声,白净的外衣被尺子撞出了不浅的坑。啊,怎么办啊?我怯怯偷瞄姥爷,姥爷依旧和蔼地笑着,“这主意不错,会借力了。”就是这一如既往的微笑,鼓励着我,小小的失误,在勇于尝试面前微不足道。

连续几次的使劲,脑门上不知不觉几滴汗珠渗出,让我浑然忘记此时身处寒冬,“咔哒”一声,一头分为几瓣,我成功了!“呜呼”,我兴奋地满屋乱跳,“惹来”厨房里的姥爷再次而出,“快看,我剥好了!”姥爷露出会心的笑,摸摸我的头,“好样的!快把它们丢进缸里吧!”我端详它们落进醋缸,“扑通”沉入棕黑液体。

几周后,发酵完成的醋混合蒜的独特香气伴着爆竹一声声巨响,被端上年夜饭桌。我一眼便认出了那瓣伤痕累累的蒜,一口塞进嘴,全然不顾新蒜还留有一份辛辣未被褪去,得益于它,那餐团圆饭才如此津津有味。

即便多年来品尝过各式口味的蒜,可每当吃到腊八蒜,我家餐桌上最平常不过的食物,就忆起儿时泡制它时融入的温暖深沉的亲情。在我的脑海中,腊八蒜那熟悉而顽固的味道,总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4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三篇 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5

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

那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寒假,我被沉重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体会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在这时,浙江义乌的奶奶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新居落成仪式,我想这无疑是救赎。

可当我满怀期待,到达这个我渴望获得放松和乐趣的地方,想象中的美好却在瞬间崩塌。所谓的新居不是辉煌的大别墅,而是一座刚建成的毛坯房,甚至还没有刷漆。所见之处只是黑色的钢筋,未清扫的水泥地以及遍地的施工用具。木屑散落满地,一卷卷电线蔓延在地上,无力的挂在墙上。连房里空气都灰蒙蒙的,灰尘弥散在屋里,呛得我咳了好几声。哎,这真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

坐电梯来到顶层,看见爷爷和亲戚们已经搬来了好几箱馒头和几大袋零食,在窗口前对着楼下挥手。我赶上去一看,发现新居楼底下已经聚集了一大帮人。他们要么拎着大袋子,要么把大纸箱举在头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楼顶。哦!原来是要把馒头扔给他们啊!可是……把这成箱的吃的白白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岂不是太可惜了?

来不及多想,一朵烟花兀然在天空绽放,人群沸腾了。一个,两个,一袋,两袋……一个个馒头和各种零食从楼上如瀑布般倾盆而下,白色的馒头、黄色的饼干、红色的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划出一道彩虹。它们有的落入人们的箱子,有的落在地上,被迅速拾起。爷爷没有了一点苍老之态,背挺直了,眼光亮了,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爷爷和亲戚们也抓起了馒头使劲地扔了起来,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微笑,抡起手臂把馒头扔到更远的地方。从他们的眼里,我仿佛看到这座房子装修好了的样子,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地板,大气整洁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他们眼里的光饱含着对明天的期望,在一瞬间点亮了我。回头环视这个楼层,原有的脏乱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不加雕琢的美。

我抓起一个馒头轻轻地抛了出去,稳稳地被一个邻居接住。下一个,再下一个……一次比一次用力,一次比一次快乐。我的脸上终于荡漾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爆竹声中、人群呼喊中,我一次次地把馒头扔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快乐和喜悦挥洒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压力释放出去。我看到,每个接到馒头的人都是那样幸福。我体会到了!这不是把吃的白白送人,也没有“亏”一丝一毫,而是把新居落成的喜悦与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送出幸福的祝愿,与邻里同乐。

从感受不到快乐、不愿分享到愿意把东西和快乐向人群泼洒,我终于获得了最淳朴的快乐——分享的快乐,终于脱去重负,真心而笑。民俗,从那一刻开始,不再是久远年代的刻板流程,而是如今还在流传着的淳朴民风的体现。我想它是返璞归真的方式,能让人忘记压力,更能让人得到解脱与成长的。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一口咬下,又感到了分享的甜。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6

金黄色的外表,薄如蝉翼的外壳,脆若酥皮的口感,栩栩如生的五官,这是仍在孩提时代的我对天津糖人最本真、最纯粹的印象。

那是五年前,散步于天津码头,忽的嗅到一丝几近微不可察,却又沁人心脾的甜香。循着这香味,于路的尽头找到了一家小店,只见牌匾上写着:津味糖人。

我走进店中,一片糖人星罗棋布,却又有条不紊地排列在柜台之上,羽毛似流苏的孔雀;神态活灵活现的螭龙;鸟喙如镰钩的凫鹰……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艺术品,令我耳目一新。

正当我沉浸于糖人的精美绝伦,而赞叹不已时,突然的,一位老人推开了柜台后的一扇门。他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似是海浪般层层叠叠挤成一片,眼睛却炯炯有神,给人以一种苍老却犀锐的感受,而厚厚的嘴唇,让之前所出现的不同的感受,尽皆化作了淳朴。他对我挤出了一丝微笑。

店中只有我与他二人,他的话语,率先打破了这份宁静:“店铺位置偏,很少有客人啊,哈哈。”他爽朗地笑着,如果只听声音的话,一定不会有人觉得他已至古稀了吧,我心中如是想到。

当初我还小,不懂人情与世故,只觉那糖人太美,太好看,便不顾礼节与后果兴冲冲的开口:“老爷爷,这是什么呀?我也想学做!”老人明显地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迟疑,随后又摇了摇头,似是放下了些什么,千思万绪化作只言片语:“好呀,我很乐意!”天津码头的每一种技艺都有一门独门的奇特手法,这是不可外传的。时至今日,我仍不知他为何如此郑重的答应了,我当初身为孩子的随口一言。

“这是糖人,”他笑着说道,“要说糖人的历史,那可就久咯,这事儿还得打六百年前说起,当初朱元璋为保明朝万世长存,便建了个功臣阁要火烧功臣,刘伯温听到了这事儿,跑了出来,和一个挑糖担儿的老人互换了服装,创造性的开创出糖人,就传了下来……”老人滔滔不绝的讲着,很是兴奋,但上的动作也丝毫不见慢。雪白的砂糖被时间熬成了金黄的糖稀,拿起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搁到嘴上一吹,吹出一个狭长的糖泡,又捏又揉,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形状,又提起一根筷子,挑起一缕糖稀甩落而下,甩出三千细丝凝于青玉般的案板之上,再粘到先前做好的主体,并装点一些用糖做成的装饰,一个完美无瑕的小猴就做好了。

看着糖人,我觉得所有溢美之词也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神妙;看着老人,不禁想起《俗世奇人》中卖药糖的俞六,手艺巧夺天工;看着窗外的浩荡青冥,又瞬间为他们这些不让民间技艺只留存于博物馆中,成为历史和终究会被遗忘的记忆的人,感到钦佩。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7

那年元宵节,我和家人乘车去郊外游玩。途中我看见路边有几个零零散散的摊子,便想挑选几个小玩意儿来解决旅途中的疲劳。

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里卖的是一些色彩单一的袋子,却有许多人围着购买,我很好奇这些袋子究竟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妈妈边付钱边跟我解释“这是孔明灯,元宵节放孔明灯可以带来好运。”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晚上,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一般。我突然想起上午买的孔明灯,于是边往外跑边大声叫着妈妈去放孔明灯。

天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仿佛是嵌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钻石,那是天灯吗?好美呀。妈妈告诉我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一旦起飞就能实现,于是我用大大的字在孔明灯的一面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撑起孔明灯,点燃了它下面的蜡烛,静静地等待着它鼓起来。但是等了许久后它还是瘪瘪的,完全没有要鼓起来的迹象,原来是孔明灯破了。妈妈遗憾的对我说“孔明灯破了会漏气,所以放不起来,只能等下次元宵节再放了。”我失望的垂下了眼。

又一次元宵节,我约着朋友来到一个空旷的湖边准备再次放飞孔明灯。按照上次的步骤,我小心翼翼地擦着了火柴,火苗骤地升起,然后我将火苗对准了灯芯,娇艳的火瞬间像一朵灿烂绽开的玫瑰,照亮了周围。微热的孔明灯呼呼作响,照着我和朋友的脸庞泛着暖橘的光,衬托着我们稚嫩的笑颜,美得令人着迷。等它涨满后,我们双手同时撒开,整湖的星光黯淡下来,笨拙的孔明灯在群星中缓缓升起,和天上成百上千的孔明灯交会在一起。我兴奋地看着属于我们的孔明灯,在心中默默祈祷愿望成真,月亮映衬着这些无限的思念和满满的祝福随风飘向远方。漆黑的夜空中点缀着明星般的天灯,照亮了梦幻而又明丽洁净的天幕。

这样美丽的一幕令人沉醉窒息,从此放孔明灯便成了每年元宵节我必做的一件事情。我渐渐理解了这个习俗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我还是坚持将愿望写在孔明灯上。我总会写下每年最重要的愿望,从学习到生活,作为对新一年的期许,也作为我成长的见证。于是在弹指而过的草木流年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翻飞绚丽的光影。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8

我坐在姥姥的床边,手中拿着一张照片,讲述着其中的故事。照片中是一盏莲花形的冰灯,灯边站着姥姥、姥爷和大概五六岁的、笑容明媚的我。近些年姥姥身体状况不太好,已几乎不能说话。这使我在讲述照片中的故事时竟有些伤感。

“姥姥,你还记得这盏冰灯吗?”我开始讲述起来。

大概五岁那年,我在幼儿园听别的小朋友说自己得到了一盏漂亮的花灯,等着元宵节用。我羡慕极了,一整天都在幻想一盏属于自己的花灯——那须得是一盏莲花形状的灯,粉红色的……回到家后,我向姥姥、姥爷详细描述了自己想象中的花灯,并提出想要这样一盏灯。因为买不到和我的描述相吻合的花灯,他们都很为难,并提出买盏其它样子的,我却不同意,不管不顾地哭闹。

正月十五那天,我从幼儿园回到家中(幼儿园正月十五不放假),姥爷神神秘秘地从冰箱中拿出一个东西。我一看——晶莹剔透、莲花形、淡淡的粉色……这不是我想要的花灯吗?!原来姥姥、姥爷用这几天的时间,为我雕了一盏冰灯。那时我还小,也没什么太复杂的情感,只记得自己格外高兴,连爱吃的排骨被抢了也没有计较。

到了晚上,姥姥提出要带我去猜灯谜。我一听,兴奋极了——正好可以带上那盏美丽的花灯。穿好外套,我和姥姥、姥爷便出发去猜灯谜。

上元佳节,华灯初上。一路上,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路旁是大片大片大红色的纱灯,使我仿佛身处浮动的迷离的灯海之中。红色的灯笼间镶嵌着些形态各异的、更为精致的灯笼,下面垂着长长的纸条——想必是用来悬挂灯谜的了。“妈妈,妈妈,那个姐姐的灯笼好漂亮啊!“一个小女孩的声音闯入了我的思绪。我抬头一看,发现她伸出手指指着我的莲花灯,脸上的艳羡似乎要溢出眉间。“那当然,”我的意地朝她扬了扬手中的灯笼,“这是我姥姥姥爷给我做的呢!“看见她抿着小嘴,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灯笼,满脸羡慕,而又似乎有些想哭的样子,我满意极了。走到花灯旁,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灯笼并不是单纯的大红色,而是深深浅浅的红,还斑斑驳驳地撒了些金屑,美丽而别致。我看向灯旁边的字条,上面写着——“72小时,打一字”。这把我难住了,苦思冥想了许久也没能想出答案。姥姥走了过来,摘下了那张纸条。“谜底是“晶”,”她笑着对我说。看见我迷惑不解的表情,她解释道:“72小时,就是三日。三日,不就是“晶”吗?”我恍然大悟。这时,旁边写着“多一笔不好,多一倍不少”的纸条引起了我的注意。想了想后,我问姥姥:“这是不是“夕”呀?”一旁的姥爷问:“为什么呀?”我的意地说:““夕”,多一笔是“歹”,多一倍是“多”呀!”姥爷欣慰地点了点头:“不错。”我们继续向前走,路旁的每一盏灯都像是在朝着我笑。夜渐深了,大约猜了十几条灯谜,姥姥说时间差不多了,带我去换奖品。不过,十几条灯谜只能换一条毛巾。我有些失望,但见姥姥、姥爷喜欢,我便也高兴了起来。

回家的路上,路旁的灯笼托着一轮皎洁的月,将光洒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上。一路上,姥爷给我讲述了盛唐夜市的繁华,也讲述了张飞和马超挑灯夜战的情景。看着两旁的花灯,我仿佛置身其中,回到了千余年前。灯美得有些虚幻,有些飘渺。我小心翼翼地提着莲花灯,与姥姥姥爷并肩走着。

回到家中,我意犹未尽,又怕冰灯化了,把它放到了冰柜里,每天都要看好几遍。可是后来由于断电,冰灯还是融化了。虽然姥姥、姥爷安慰我说花灯可以再做,但我还是很伤心。后来每每看到那条赢来的毛巾,我都会想起那盏花灯。于是那条普通的毛巾便成了我最喜欢的毛巾。

“话说回来,那盏花灯是我见过最漂亮的一盏灯呢。”我的思绪回到了照片上。的确,再没有一盏霓虹灯有它精致璀璨,再没有一盏冰灯有它剔透纯粹。世界上万万千千的华灯加起来也不及这用爱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灯。而解决世界上所有难题的欣喜,也不及与亲人一同猜灯谜的愉悦。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总是至纯、至真的。

我和姥姥一起凝视着照片。我的眼前闪过了夜不闭户的繁华,闪过了“醉里挑灯看剑”的金戈铁马,最终定格在了姥姥满是皱纹的脸上如月牙般笑着的眼睛上。我也笑着,心跳却仿佛停了一瞬。

我将照片轻轻放在姥姥手中。我害怕只剩下这张照片,害怕像当年一样,花灯融化,只留下毛巾为念想。如果可能,我多希望那次灯会永远也不结束。

我紧紧握住了姥姥的手。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9

重阳,九月九,赏菊登高必不可少。菊花与山野中,登高便可一望,一望便可心旷神怡。我家模仿着古人备足了吃食,在山中作“菊花宴”。

九月九原本对我而言平淡无奇。但那一次,见到姥姥酿制菊花酒笑靥间采下初开的菊花与青翠的枝叶。那菊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放入酒坛中显得格外的醉人。那天晚上我也在想着那一坛的菊花,一个香梦伴我入睡。第2年才知那是菊花酒,爸爸带着他,我们一家便隐入一座不知名的山中,在攀爬中两侧菊花正好,细长的花瓣在勾我,那一簇簇菊花就像一个个毛线球,粉的、黄的、白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因而莫名感叹“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赏菊吟诗也无一例外。爬到山腰再往下望,那艳而不媚,富有清高意味的一朵朵菊花若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伴着菊香,湖中散落的几瓣菊泛起一片涟漪,菊便隐入水中,节日中民俗活动还有插茱萸。爬山走走停停之时,母亲拿出茱萸,那让我回想起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茱萸的香强烈,一拨,茱萸浓郁的香气伴着菊之清幽的香,更显对比,除湿逐风邪的功用,也不言自喻。古人视之为驱邪神物,而我也尤为喜爱着那“避邪翁”。不同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有父母相伴,山谷不似清冷清幽,也不再细雨蒙蒙,心中多感慰藉,低头一望茱萸,避了毒害了。亲情也越显浓郁。

山顶也近在咫尺,山上的景致不如水乡的绵绵的细腻,但却有刚劲之感。仿佛回溯入古时,那山顶劲松,只缺仙鹤寥寥。安顿在树下,百年古松似应着这景,像是朴实的山林间,如陶渊明的悠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铺开陈设,将酒坛”嘣“的打开。菊之清幽与黍米混合的香似飘渺却又浓郁。爸爸轻抿小口倚卧见景,流水潺潺;母亲提壶轻饮,山风徐徐;我抱腿观菊,菊的君子之风不着痕迹的展露,花瓣也像是在翕动。趁父母不注意我缓缓的爬向酒坛,用手指一点酒面,放入口中,蓦然不甘辛辣,如徜徉在九月九深秋黄昏中,呢喃着秋实,观着秋色中细腻的惆怅,这也只有秋日,只有九月九,只有重阳才有的吧。只觉甘甜,不禁端起酒杯,多抿几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篮中有糕,重阳糕用发面垒果蒸成,也有油糖果做的,轻咬才觉香甜。随即想到回去给姥姥捎一些,还有几位邻居老奶奶,发挥菊花酒明目、健脑、延缓衰老功效,并且一起共享重阳糕之香甜,不仅嘴里甜,心里还甜。下山便重温其景,秋日之美。幸未因长菊花酒被察觉,也许是秋景太醉人了吧。

九九重阳凝聚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意,那次登高也觉亲情,岁月浸浸,逝去的是光阴,抹不去的是永恒的回忆与思念,给予这远方的祝福以辟邪气,如此民俗活动,便心中美好无限。

关于安阳的民俗的作文10篇篇10

我及少放灯,但每当我闭上眼,脑海中旖旎的却是那一盏盏如烛光般灵动、如宝石般璀璨、如群星般闪耀、如焰火般温暖的孔明灯。尽管只与它相遇那么一次,它却使我一直难忘。

元宵节之际,年幼的我手中提着制好的孔明灯,随着几个伙伴共同前往一片旷野中的放灯圣地。到了营地,我们蜂拥而上,在孔明灯上写下心愿。我用指尖捏着笔身极靠下的位置,一笔一画地写下我的愿望。笔墨泛起光晕,旋即便被轻巧透明的灯面吸附。我看着孔灯上明晰的“健康快乐”,满意地笑了。

终于等到了放飞那刻,我的心也开始敲锣击鼓。我和几个伙伴一起,围站在孔明灯之旁。我们有的用双手捻着孔明灯底部的架子,有的则小心地扶着它。“啪”的一声,火苗从打火机中弹出,逐渐显露出张牙舞爪的派头。燃料块被火包裹,熊熊燃烧起来,竟有燎原之势。我感到手中的重量越来越轻,随着热气逐渐充满孔灯的内里,它也越来越想挣开我们的束缚,去到天上的归宿。“好!”随着老师的一喝,我用尽全力地伸长手臂,双腿微弯,手里抓着孔灯柔软的顶部,最后毅然地向上一跳,使孔明灯和我的身体一起腾飞在夜空之中。

起初,那孔明灯像学步的孩子,歪斜着、踉跄着向空中飞去,我的心也被紧紧地攫住,犹如被海浪冲打,紧张地近乎窒息。不久,孔灯飞速成长,升入天空。刚开始看到还很大,像是一座被红霞笼罩的仙山楼阁,散发出迷人的光辉。慢慢地,众多放飞的灯儿汇聚在空中,拼成了一座梦中的乌托邦,使我也觉得飘飘然起来,好像要随它触入夜空,成为天上的一盏星星。孔灯在我的视野中逐渐变得模糊,渐渐地看不到了。但我觉得,它一定在遥远的天空默默照射着我,像慈祥的母亲,给予我暖暖爱意和力量。

孔明灯,象征着厄运的结束,好运的开始。千年以前,黑云压境,敌军围城,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用孔明灯发出了求救的讯号,它带给了人们一线生机;而千年以后,我用孔明灯发出对未来的期盼和祝愿,它也带给了我向前的信心和勇气。

孔明灯像星,像火,像一切希望的象征,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我对未来的祝愿,更承载了广大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的向往。正是那最最纯洁、质朴的希冀使这一飞冲天的美丽深深刻在我的眼眸,让我至今难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