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蒙·波伏娃新夏娃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西蒙·波伏娃新夏娃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西蒙·波伏娃新夏娃的诞生》是一本由高虹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15.50元,页数:200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蒙·波伏娃新夏娃的诞生》读后感(一):书摘

书摘

1.曾几何时,我的心能在同一时刻在另一个地方跳动,如今,我只存在于我置身的地方。多么残酷。

------波伏娃的美国男友阿尔格雷要与前妻复婚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在什么情况下我又不是这样的女人?

------波伏娃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3.她一生从未想过要依附于谁,这就使自己免除了许多压在妇女身上的不幸。对于这种依附性,也许有的女人在遭受折磨,而有的女人却自觉服从安之若素,甚至有的还为此深感庆幸自得其乐。但依附性本身终究是个祸害,是妇女的一大不幸。自食其力,才能实现内心的安全感,才能保障自己的人格独立。

-------在中国,好像很多传统和习惯都鼓励这种依附性,当然大多是迫不得已形成的习惯。

4.色情影像是社会所规范的男性统治女性服从的性关系的肉感化,图解化,具体化,是两性不平等的真实写照。

5.他人的存在,尤其是他人“有意识的存在”,着对于自我来说是十分可怕的。他人不但可以夺走我们的生活和世界,还可以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占有我们,把我们贬到“物”的位置。我们生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一举一动以他人的评判为标准,这样一来,我们便失去了自由。因此,他人是对我们的自由的一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或者听任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物”,从而失去主观意志与自由;或者我们把它人看作“物”,毁掉他---这就是这个世界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的实质。

------波伏娃在《女宾客》中探讨主体意识与“他人”的关系.6.要获得我们自己的自由,也要使他人获得自由,他人不再是我们获得自由的威胁,而是我们获得自由的条件。

------波伏娃在《他人的血》中看到了人类关系新的也是有希望的一面

7.世俗的偏见是男人制造的,但男人同时和最终也是这种偏见的受害者。男人只有摆脱这种偏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女人要想获得自由,推翻使她们深受其害的传统习俗,则必须首先使男人从这个偏见的重压下解放出来。

《西蒙·波伏娃新夏娃的诞生》读后感(二):新夏娃的诞生:西蒙・波伏娃

这本书看上去更多像一本波伏娃的文摘,

可能之前看惯了小说形式的转机反而不习惯这种中规中矩的方式了

越长大越学习,很多东西就会越贯通,然后你再读一些书的时候

就会寻找到更多共鸣,这说明你已经成长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然后就这样不断探索成长学习着,学无止境。

每个阶段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触。

来看看我在她的思想里面得到的共鸣

“波伏娃承认对男人看起来比较苛刻的要求实际 上是

一种自视甚高的表现,她有着不断进取的雄心,她知道自己

将处于一种高度——用爬山来比喻的话,她知道自己将登上山巅

为了让对方能够永远了解自己,他应该是从一开始就具有尽管初看起来

只是某种希望的完善,他很快便能成为理想中的堪称表率的人物

波伏娃表示她不会使自己与他有太大的差距,她不会允许自己无法了解他的思想

或不了解他的事业。仍用登山来比喻,她渴望一个比自己更加灵活更加强壮的伴侣

帮她步步攀高。“我显得比较贪心而不怎么慷慨,我渴望接受而不是给予。

如果我必须拖着一个落后者,我会由于不支而憔悴,在这种情况下,独身比结婚更令人可取

共同的生活必须能促进而不是对抗我的基本计划,我命里注定的男人应该既不比我弱小

也不过分强大,而是具有相当的卓越来担保我的生活。“

萨特这样解释了他们的关系:两性关系不应受特殊的社会结构的束缚,一夫一妻制是一种

源自教会的婚姻观的准则。他希望在他们之间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

在两个人真正相爱,高度融洽的基础上。他们的爱将如他们的生命一样长久地延续下去。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同其他人的密切往来。我们之间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但是,如果

我们能同时体验一下其他的风流韵事,那也是一件乐事。“

波伏娃在列举了许多女人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弱点并揭示出其根源后指出:真正的爱情

应该是建立在两个自由人彼此的了解和认识上,爱人们应该去 体会彼此间相同和相异之处

爱情要彼此给与,这样它才可能丰富两人共享的世界。在和对方的接触和双方之间的互助互补

的事情上确定我们自己,这样爱情使我们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上

世界不同了,自我不同了。“

“但是只有那种独立生存的女人才会有这样的爱情观。她经济上独立,精神上有追求,她不必利用

男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将来有一天,女人可以克服了致命的弱点,从而充满着独立精神去爱,这时候

爱情对于她就如对男人一样,都是生命的泉源而决没有毁灭生命的危机。然而这对于一个不能独立生存

的女人来说,却是一个当头痛击。

“一个 有意识有感觉的人,不应该成为被动地繁殖生命的工具。孕妇总是享受着一种幻觉似的安慰:

她怀着一个人,一个价值。但这只是一个幻觉,因为她没有真正创造孩子,孩子只是在她的身体内

自我创造。她的肉体只能繁殖一个肉体,而无法创造一个存在。存在一定需要自我创造的。

自由的创造活动才使创造品有了价值,而母亲怀里的小孩却没有这一层意义。它只是细胞的

无故生长。自然的规律。和死亡一样不由自主。女人可以有许多理由要一个孩子,但她不能赋予

这个不久即将独立的存在以他生存的理由和意义。他只是她肉体的产品,不是她个人生存的产品。“

“ 妇女被指责的其他许多短处诸如平庸,懒惰,琐碎,奴性等,也正好表现了妇女一向被禁闭的事实。

人们说妇女好逸恶劳,沉迷于内在的世界里,其实她是先就被关在那里面的。女人的琐碎和物质主义

也有着相同的来源,她之所以重视小事,只是因为她不能接触大事。她的日常琐事,对她往往是最严重

的现实。当女人从事一件值得人做的 事情时,她完全能表现的同男子一样的积极,有效率,慎言和有节制

如果女人是平庸的,世俗的,而且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献身在烧饭和洗尿布上面,没有办法求得

崇高和伟大。但当枯燥单调的日常生活琐事就是她的任务,她自然重复再三地作相同的事而没有发明和创造

对她而言,时间只是在团团打转,而不迈向任何目的地。她终日忙来忙去而没有真正做出什么事情来。她自然

和她拥有的东西认同。我们怎么能要求她大胆,热忱,廉洁和崇高呢?这些品格只有当一个自由人迈向展开的未来

超越所有现存条件时候,才表现的出来。人们把女人幽禁在厨房和卧房里,然后惊异于她的视界太小,目光如豆。

人们把她的翅膀剪短,然后叹息她不能振翅而飞。让未来向她展开吧,她不会再徘徊在眼前。“

有时间应该好好看一下第二性,估计现在看应该可以能找到点感觉了吧!

《西蒙·波伏娃新夏娃的诞生》读后感(三):《第二性》背景:女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1.波伏娃是谁?

她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先驱,存在主义者,激进的左派人士,荣获龚古尔奖的小说家,惊世骇俗的女才子,萨特的既非妻子又非情人的终身伴侣,契约式爱情的发明者。 为女性平权,支持堕胎,一生未婚未育。

2.部分书摘:

1)关于个人:她构想着能够用理智,真善美以及进步,来清除传统习俗和偏见及一切个人主义。人们有着各种差异,但同时人类又始终存在着共同的分母。所有的工人都有接受文化受到教育的权利。

她全面提出了妇女争取解放,争取平等的诸多问题-经济的,社会的,婚姻家庭的,法律的,宗教的,传统习俗的,自身的等等。

2)关于爱情:她觉得雅克的某些特点-比如说爱好建立一些程式 浪费热情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去,缺乏深度少恒心,还有最重要的是缺乏诚恳。

少女骄傲于引起男性的注意,惹起男人爱慕,但她憎恨被捕捉。男性之欲有时候是一种恭维,但同时是一种触犯。

在恋爱的高密度接触时,她认为当时他们在所有方面,都未能掂出现实的分量,反而陶醉于一种被我们称之为激进的自由之中。

只要女人不是有意识地尝试刻苦,刻意追求自力更生,那就放松自己任意滑行就行了。

只有男人把身体移开后,她才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尘世,她再度重现,有了名字有了面孔,但这并未能改变她最终是被征服、被猎取,被占有的一方。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两个自由人彼此了解和认识上,爱人们应该去体会彼此间相同和相异之处。爱情要彼此给予,这样她才能丰富两人共享的世界。在和对方接触和双方之间的互助互补的事情上确定自己,这样爱情便使我们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我们一直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了。

男女理想的结合,应该完全是两个完全自理自足的人,在完全自主的互相爱慕的条件下的组成。

他们双方精心地维护着这种爱情的透明度,直言不讳地联笔共书写下各自的情感体验、身体感受和期间发生的种种事件。

在我眼中,与某个人达成一种彻底的规约并且深知其力,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莫大的恩惠。

当一个发烫的问题在我们嘴边滚动时,我们往往都选择一个特别不合适的时机来发问。

爱情的承诺只表示一时的冲动;种种现实,种种保留也毫无约束力;在每一种情况下,当时的现实会无情的卷走在此的一切结束。

女性特征既非来自自然也不是固有的实体,它是在某些生理基础上,由社会带来的一个状态。

3)存在主义:对意识主体与他人关系的看法,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是同在,而是冲突。他人的存在,尤其是他人有意识的存在,这对于自我来说是十分可怕的。他人不但可以夺走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还可以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占有我们,把我们贬到物的位置。

人并非一个可以被加,被乘,被除的单位。

存在主义的理论体系:首先是人的主观存在当做全部哲学的我基础和出发点。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存在,存在无法证明,它就在那里,它作用于意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自身。当然,人一出生就被置于一个由历史条件和与物质条件构成的总和之中,这种总和确定了他的处境,但这既不是上帝给的,也并非一种先验的人性,更不是任何客观规律。只有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有权自由选择自已的命运,而且也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自我。

在萨特看来,意识到这种自由,才是达到“真实存在”的先决条件。人以自己的行动去接受他的现状,并在行动中超越现状。他的行动一且完成,他也就无可挽回地为自己下了定义:人是自我完善的;人不是别的而是他自己变成的。“自由选择”和“重在行动”,便是萨特存在主义的最大特色。

他人就是地狱,我们每个人都在别人的目光底下苟活着,每一个人都处于从属于别人的境况之中。

4)关于年龄:变老意味着受限制,萎缩。

3.感触

关于女性的成长

被引导向内生长

某种程度上,女性为附属物,权力者的嘉奖

纵观波伏娃的一生,与之密切接触有关的也仅仅萨特,米卡耶,奥尔加,阿尔格雷,朗兹曼,加缪。 遇见相知相惜的人,拥有一同成长,进行思想交流的陪伴实属非常难得。波伏娃在把握与萨特关系表现在其二:一是任何时候都将这种关系置于超乎其他任何人的关系之上,终身都保持着与萨特密切的联系和心心相印的感觉去,二是随时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我们一生会遇到许多人,有契机接触并相处,回头看才知道于自己而言,那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