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哥本哈根读后感1000字

哥本哈根读后感1000字

《哥本哈根》是一本由[英] 迈克尔·弗雷恩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本哈根》读后感(一):不仅仅是追求多义性的雄壮剧本

很强很强的剧本,以至于除了这种小学生式的感叹不想过的评价。

为了讲“强行观测的结果会摧毁更宏大的多义性的状态云”?

却并非如此。厉害在于,经过了多次的建构、解构、重建;悬念的塑造、解答和再塑,经过了重叠递进式的深刻的探寻和自我拷问,在历史、政治、伦理、终极关怀、量子物理和情感的多声部重叠渲染之下,最后依然是返璞归真的塑造人物。

《哥本哈根》读后感(二):话剧

看的是话剧版,而且我连看了三遍。对于这部作品,我觉得更多的倒不是那些表面上技术性的问题,而是运用技术理论来思考哲学的作品。我觉得在那么多年以后,即使是有上帝的决断也是无法搞清海森堡的真正动机和所为的。我们的思考本来就是那么局限,所庆幸的只能是人类有限的思维能力和无限的贪婪没有造成更大的灾难。

这部作品的寓意真的太深了,无论是看多少遍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那种震撼也是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清楚的。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考,有时候是那么局限,宇宙和世界的博大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

《哥本哈根》读后感(三):追求完美的人们,也许有个龌龊的目的

哥本哈根有关人性分裂的描述,应当从那么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来分析:波尔和玛格丽特的孩子克里斯丁落水。在海森堡和波尔重演第三种可能性时,海森堡质问波尔,当克里斯丁落水时,为什么不选择一同跳入水中,去尝试挽救孩子的姓名。波尔低头,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跳下去等于送死。于是,海森堡找到了为他发现钚元素也可以制造原子弹而矛盾万分来到哥本哈根的理由。一个虚荣的心,一个“高尚道德”的科学家的虚荣。海森堡对所谓“高尚道德”的追求,竟然出于一个急于炫耀而虚荣的目的,于是,我得出了如题的结论:追求完美的人们,也许有个龌龊的目的。这何尝不是一种分裂呢?

《哥本哈根》读后感(四):科学家的道德天平

看过的最好的话剧。

讨论造原子弹的科学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竞争发展核技术,德国方面的负责人就是量子力学的缔造者之一海森堡,盟国方面主要是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参与者奥本海默及波尔等一批从德国逃往美国避难的犹太人。海森堡深知原子弹对生命的无情的破坏力,只向希特勒申请了仅够维持核反应堆研究的很有限的资金,而没有进一步研制原子弹,否则被夷为平地的很有可能不是广岛、长崎而是伦敦、巴黎、纽约、哥本哈根。

印象很深的两句台词:

波尔:你们总会以为一个受强国蹂躏的国家的人民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自尊心和爱国心

海森堡:同样,人们也会以为一个在战争中恰巧处于非正义一方国家的人民会不那么热爱自己祖国!

《哥本哈根》读后感(五):量子伦理学

量子力学的事实告诉我们,观测行为的本身就影响着被观测的事物。我们想要看见它,就得向它投去一束光;我们想要感触它,就得改变它运动的方向。观测不是非个人化的操作,它不仅决定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同时也已经影响结果。

《哥本哈根》,这部风靡一时的后现代话剧,给我们介绍了一种量子伦理学。它和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物理学一样,构建于以下两条基本原理之上:

测不准原理:真相和真理是测不准的,你想在语义上固定它,便会在内涵上偏离它;反之亦然。

互补性原理:真相和真理若看成是这样的,便无法看成是那样的。但它既应该是这样,也应该是那样的。同一时刻它们概率地在若干种状态内游移。

整个剧本就利用这两个原理,围绕着海森伯和波尔的一次会面,重现了个人动机的测不准性,历史走向的不确定性,和道德伦理判断的各种结论的可能性。它也许在告诉我们,客观世界和事实真相只是从人类脑袋中抽象出来的想象物。就像我们仿佛确知电子的存在,但从来不曾亲眼见过它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