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摘抄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摘抄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是一本由〔美〕Johanson Gregory著作, 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一):10yuan的一本小书,可以陪伴你很久

不得不感叹,西方人在用心的去领会我们的古哲学。我们却守着珍宝不知如何使用。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百年,我们却几乎还是刚起步。我喜欢这样的书,句句回味,收获颇多。很感谢译者,这样的文字去领会和翻译也许不容易吧。说不好作者的流派,但其中他对感悟的推荐很多。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二):受益良多~

不管老外对《道德经》的理解如何

必须老实的说,在看这本书时还是受益良多,

在深夜,安静的去感受作为一个治疗者在过去几年中的每个案例中的不足,去静静的沉淀,反省,感受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感受~~~

相信在2012年将是转变和领悟的一年~~~

期待~~~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三):理解偏差

大约是中文翻译成英文的《道德经》翻译的有偏差,给美国这位心理治疗师对《道德经》的理解非常浅薄并且有很多歪曲的部分……

理解偏差的概念经过其脑内加工,颇有些强拉应拽,偷换概念的意味。这样的东西再翻译成中文,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的价值了。

劝君不要浪费时间在这本书上吧。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四):曾经拯救我的一本书

给很多朋友推荐过这本书,很认真地,很真诚地。甚至附带阅读方法的建议。

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六年前。从图书馆借看。那个时候刚从焦虑的状态里出来,生活像个巨大的难题。读这样的书,带着战战兢兢的小心。生怕读到什么糟糕的东西,随时丢掉它。但是,事实上,它极好地抚慰了我那颗紧张又焦虑的心。因为我学会了真实的自我对话。

所以,好多个有着太阳恣意的午后,图书馆窗边的位置上,有个女生默默地靠着这本书,治愈自己残存的焦虑。

周围经我推荐受益于此书的人不少。包括我的母亲和我的一个改变极大极大的好友。当然也有人看过以后抱怨完全没有感觉,疑惑以后我分析,好像,那都是对精神世界不太敏感的人。那么,他们的改变,需要更物质,更实质吧?

关于阅读方法,我希望,不要带有企图心去读,不然你会错过珍宝。给自己抽上一段完全的空闲时间10分钟或者2小时,自自在在地读读看看。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要有所得。体会体会那种似无所得又似有得,似有所得又似无得的状态。

去年买了这本书。再读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已然完全不同。这个时候才明了,原来那些糟糕的心理状态早已离我远去多年。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后感(五):(一)对不对,无所谓

【对不对,无所谓】

这本书是对《道德经》的正确解读吗?大概不是。

哪本是呢?谁知道呢。

哪怕是李耳本人,在将《道德经》著述成书时,就避免不了误解与局限。

语言是狭隘的,虽然这限制让表达更美。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意思被用语言表述以后就会有无数种解读与理解,因为每个人对每个字词的定义虽大同却小异,每个人的用词偏好也有差异,如此这般就带来了缤纷的注释。

字词是载体,人(神色肢体乃至整个人本身)也是载体,就像日常中使用的铜线在输电过程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损耗,载体也让表达的意思略打折扣(载体不好当然折扣更大),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使用比铜线更好的小损耗甚至零损耗的技术与水平。除非你让自己成为那个超导体,但即使你能,对方不能时也用不上。

抛开表达的偏差,对于对错的执着,本就该停留在原则里面。

因为在很多领域里面,包括在心理咨询中,对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根本就无关紧要。

考试时因为把抑郁性神经症写成抑郁症而被判错,在日常言谈时根本不会有人在意,哪怕是错的,但既然交流的彼此都懂得是哪个性质的症状,错又何妨?目的是交流,无伤大雅的错,让对话略微简洁些省力些的小错,或许已经变成了对。

那么,对和错,怎样区分?

凡事欲求正确的念头,须让位于对凡事本身的开放和接受。

就像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会有许多在高中被推翻,而在大学若是继续深造会发现还要再推翻一部分,就像初中所学全是错误的一样。为了简化,只好先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和学习,然后再一步一步,接近“真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