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与烦恼的读后感大全

爱与烦恼的读后感大全

《爱与烦恼》是一本由[美]艾丽斯·沃克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烦恼》读后感(一):爱与烦恼:一把年轻的钝刀

读完《紫颜色》之后惊为天人,直接成了我的年度最佳小说。然后在这本《爱与烦恼》上架的第一时间就买了,甚至喜欢到没有耐心凑双十一满减——

全书不算很长,都是些小短篇。整体读完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逊于《紫颜色》,但这毕竟是艾丽斯·沃克处女作,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文学风貌

比起长篇《紫颜色》干净利落的叙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痛苦挣扎的文字,短篇的气质显得更加年轻,故事韵味也不一般的迂回悠长,但同样充满了绝对力量

艾丽斯·沃克年轻时的短篇小说,其中的文字就像一把模糊而不饰花纹的钝刀,在读者心上来来回回地缓慢拉扯,那种伤痕虽然不深,但它又长、又痛、又持久

作为年轻的小说家,她敏感地感受到了自我与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的不合,通过对“爱与烦恼”的表现,试图对这种暴力脱轨的不合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矫枉

艾丽斯·沃克 诗

这时的艾丽斯·沃克还年轻,她沉着冷静,睿智敏感。伟大的是,在成为一名黑人女性战士之前,她将先成为自身

《爱与烦恼》读后感(二):来自非洲女性们的声音

艾丽斯沃克,因为《紫颜色》一书喜欢上了这个作家,时隔几个月,新书出版必然第一时间拜读。说起艾丽斯沃克这个作家,成长环境的不幸,也使得她擅长书写女性的苦难,用她自己的话说“只需要一只眼睛也能走出世界”是的,她做到了,以文学的方式让全世界认识到这个作家。

《爱的烦恼》是沃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由十三个短篇故事构成,十三个黑人女性,用她们自己的方式宣泄出她们的烦恼。这本书不同于《紫颜色》让人震撼,更多的是平淡扎实的叙事,文字单纯而有力量。

婚姻、家庭、信仰、种族,女性的一切在生活的琐碎中只剩下疲惫和不堪,挥之不去的阴霾被沃克用文字书写出来。

有人因为婚姻而忧心忡忡,想象着一切新生活陷入沉思,是爱嘛?她想活一次,但生活的未知再次将她打入现实。

有人曾以为遇到真爱,经历热烈的情感,自己的爱好和真心被践踏,除了被抛弃还有强烈的精神摧残,你不知道我为你承受过多少委屈,恨与不甘冲荡身体与灵魂,我必离开你,绝不回头。

有人在探索母女如何相处,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交汇,家庭和爱是相处和谐的平衡点,即便未来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转折,但这份爱不会变。

还有人用一生去传播信仰,哪怕自己是不幸的,也要把幸福传递给拥有信仰的人。

爱是沃克笔下的核心,爱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爱情、家庭、朋友、子女、信仰等等,当这些爱遇到阻碍和其他的情感,她们何去何从,又是如何抉择?十三位女性的爱之变奏曲,值得阅读,观她人的人生,悟己之道。

《爱与烦恼》读后感(三):看见“她们”的人生

十几则短篇,有的短到仅仅两三页。例如《那些花儿》,一个出生在佃农小屋的十岁女孩,沿着树林摸索着前行(如果不是后面一再明确提到“看到”,几乎让人以为这女孩是盲人),踩到了一个死去的佃农的尸骸。这样宁静的土地上,开着各色的野花。

有些文章视角交错,幻想和猜测中夹杂着现实的描述。如《我们在法国喝着红酒》,一位曾进过波兰集中营并在那里失去了妻女的犹太老教授,和一个棕色皮肤的女学生哈莉特,他们之间的关系含混而模糊,通过沉思的瞬间和片段的激情描写表述出来。女学生用法语念着“喝红酒”,将任何关系和任何时刻,都变成了一种对异域的憧憬。而教授“躲在书桌之后”,不敢正视过去的苦痛和面对内心的渴望。

正常叙事被打破与重构,在第一篇《罗斯莉莉》中就体现出来了。令人第一眼感到莫名其妙的诗歌一样的小标题,实际上是婚礼上牧师的宣言: 亲爱的,我们相集在这里/在神面前/见证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的神圣婚礼。如果在座的任何人知道有什么理由/令这两个人不应该结合/在一起/请让他说出来/或永远保持/沉默。这不过就是一个女人站在教堂的婚礼现场,听牧师念这几句话时的心念转动。她的前夫,她的孩子,她母亲的婚姻,以及同她的新婚夫婿之间的疏离。她对过去和未来都茫然不已,忧心忡忡。

文学的解构,最直观地显现于第二篇《“真的,恶有恶报吗?”》。包括标题在内,整篇文章都是女主人公的日记。然而日期和页码被颠倒了。读者先看到了结尾,看到她梳妆台上的冷霜和新房子,还有鲁埃尔期待的新生活。然后翻回三年前,棕色皮肤的女人嫁了一个白人。她想当作家,而丈夫视她的作品为“愚蠢、粗俗的东西”。一个流浪的北方黑人,声称自己在“寻找美丽、寻找真理”。寂寞的女人给他看了自己的作品构思,也向他吐露了心声,结果遭到的却不单是抛弃,还有无情的背叛。她无法再忍受这种生活,但反抗以接受精神病治疗告终。她在丈夫精心安排的“惊喜”里,继续过着与商品和梳妆台上甜腻的化妆品相伴的日子。但内心里,她依然未曾放弃抗争。

“杰罗姆”爱上了一位教师,父亲把遗产全部给了对方。杰罗姆疯癫一段寻找丈夫出轨的对象,最终发现并非真实的异性,而是另她无法理解的“革命”。这个可怜的女人,最终在大火中葬送了她迷惘的人生。

还有几篇尤其具有黑人文学的特色。例如《深爱“女娃”的男孩》,父女之间的紧张对峙,穿插着阳光和花香,以及诗歌的美丽。“她”以沉默和隐忍,无言地对抗情人的背叛和父权制的压迫。《日常用品》讲述母女关系,同时也尖锐地指出: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对黑人传统的珍惜与传承?传统不是可以售卖和放在厅堂展示的商品或艺术品,而是扎根于朴素的生活之中。

《汉娜•肯赫弗的复仇》应该是全书故事性最强,也最直接提到黑人与白人之间恩怨关系的一篇。无论是关于“大萧条时期”救济活动的反思,还是黑人部落中流行的“黑巫术”,都很容易引起读者兴趣。最终的结局,有点梅里美小说中的神秘色彩。《迎宾桌》与《浓马茶》则都描写了黑人女性对白人文化的向往与信服,以及最终受到的排挤与失望。

《让死亡见鬼去吧》在全书中是一篇例外的温馨的故事,不像其他文风奇特的小说,更像是一则回忆性的纪实散文。遭受了无数苦痛折磨的斯威特先生,总能在孩子们的“复活仪式”下神奇地“死而复活”。直到最终,斯威特在九十岁生日时离去,只留下他的吉他,“魔力还停留在冰冷的钢制盒子里”。

有些苦难无法感同身受,但是看别人的故事,也近似经历了另一种人生。在世界的另一边,某个时代,曾有人在努力观察身边女性的生活,为之思索、挣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