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粽”情端午作文(通用3篇)

“粽”情端午作文(通用3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粽”情端午作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粽”情端午作文(通用3篇)篇1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题记

粽子的软糯,艾叶的馨香,孩子们手腕上五彩绳的迎接下,端午裹挟着一片片清脆的笑语,终于到来。

像是约定好似的,孩子们的手上都挂着彩绳。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这彩绳还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叫长命缕。这些由父母精心编制而成的佩饰,寄托着对孩子能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路旁的孩子们将手都伸了出来,比着谁的五彩绳更漂亮。这些凝聚了爱的物件,成了孩子们的骄傲。没有五彩绳的孩子们则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的小伙伴们,在心中默想着:回去一定要让妈妈给我也做一个。于是一溜烟的跑回来家。

像是约定好似的,家家门前都挂着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会在门口悬挂艾叶以防蚊虫·。古时,人们以为艾叶可以驱邪,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着奇特的功效。

闻一闻艾叶,一缕馨香钻进了心中。霎时间,感到周身的疲惫都被驱赶到了天边,心田间萦绕着艾叶特有的香气。邻家的阿姨扯长了嗓子喊调皮的孩子回来吃艾叶粥。原来,艾叶还可以食用。

像是约定好似的,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战国时期,大夫屈原抱着一腔报国热血,却只是被流放边陲,不被任用,眼见着国家将亡,终是怀抱着一块石头,投汨罗江而亡。后来,百姓不愿他的尸骨被鱼儿分食,便在江中投下饭团,也为了纪念屈原。逐渐地演变成年年吃粽子的习俗。

正想着呢,忽然闻到一阵软糯的香气,是粽子。奶奶笑着端了一盘粽子出来,眼神带着笑意:“今年的粽子里放了一个杏仁,吃到了的人会有好运气哦。”

我眼神放光,挑了一个认为有杏仁的粽子,刚咬一口,感受到一小块硬硬的杏仁,我高兴地想:好运气。刚想叫出来,就听见爸爸抢先一声:“有杏仁!”

我纳闷地看了一下我的粽子:我怎么也有?这时弟弟不甘示弱地喊了一声:“不对,杏仁在我这儿”又有了第三个。

看着奶奶含笑的眼睛,我忽然明白了:奶奶把杏仁分成了小块,这样每个人就都有好运气了。

粽子的糯香,艾叶的馨香,伴着我们爱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粽”情端午作文(通用3篇)篇2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字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他流放到了南方。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这一天妈妈对我说:“女儿,端午节我们要不要来包粽子?”我心想:终于可以轮到我大显身手啦!我们准备了很多食材:大枣、糯米、腊肉、蛋黄、五花肉、花生和香菇。粽子的外面是用竹叶包裹着。我模仿妈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学包粽子。妈妈的粽子包得很饱满,我的粽子却“营养不良”,即便如此,我还是信心满满!我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包和蒸煮,粽子终于全部大功告成了。我把粽子掰成两半,哇!那甜蜜的感觉直浸肺腑,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我们止不住吃了一口又一口。

过端午真有趣!

“粽”情端午作文(通用3篇)篇3

我一直钟情于端午节——因为我从小就爱吃粽子。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北京的夏天悄然而至时,端午节也飘香而来。看着满大街和超市里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粽子新鲜上市,我馋得不行。妈妈说,端午节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和城市所重视。身为湖北人的妈妈,对端午节的记忆和感觉不仅仅停留在那尖尖的小粽子上,还有她对孩童时代的无限怀念,她说那种感觉犹如新包的粽子,刚刚煮熟掀开锅盖迎面扑鼻而来的浓香。

妈妈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从小就对端午节厚爱极了——在这一天,她不仅可以吃到姥姥亲手包的各种口味的粽子,还可以将自家煮的鸡蛋和咸鸭蛋染成漂亮的红色,然后将它们放在用红棉线编织的网兜里。小小的网兜只能容纳一个蛋,下面飘着好看的小穂须。孩子们将红网蛋挂在脖子上,出去找其他的孩子“拼蛋”——各自拿着自己红蛋的一头去撞别的孩子红蛋的一头,谁的先被撞破谁就输了。妈妈笑着告诉我,那年她最多的时候挂了五个网蛋在脖子上,可是都被别的孩子撞破了,最后哭着跑回家,嚷嚷着要姥姥给她换壳硬一些的蛋。

如今的端午节还是姥姥包粽子,我一边吵着要学着包,一边在旁边添乱,姥姥笑着对我说,“妈妈小时候也跟你一样,追着我要学包粽子,只可惜都成了,还没能包出一个像样的漂亮粽子来。”让姥姥感到欣慰的是,刚上三年级的我终于不负姥姥重望——我包出来的粽子居然跟姥姥包的不相上下!姥姥直夸我心灵手巧,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原来我也有超过妈妈的时候!

可是,我内心深处不免有些遗憾——端午节这一天,在北京这个大都市,我再也找不到妈妈小时候过端午节时与小朋友“拼红蛋”的喜悦和兴奋了。妈妈可以给我编织红网袋,也可以给煮熟的蛋染上漂亮的红色,只是,住在这高高的带电梯的塔楼,我上哪里去找跟我“碰蛋”的伙伴呢?好在,我们也有自己的快乐方式,并且是妈妈她们小时候无法实现的。

于是在每年的端午假期,我和姥姥便拉开架式,兴致盎然地包着粽子,妈妈只能给我打下手——把我包好的粽子用棉线捆扎好,爸爸则在一旁不停地夸我。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闻着粽叶的清香,屋子里充满笑声,我心里甭提多开心了,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而温馨的画面——生活如此美好,生长在新中国红旗下的我们多么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