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街头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街头文化》的读后感大全

《街头文化》是一本由王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9,页数:4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头文化》读后感(一):旧时成都街头文化与下层民众

街头文化是什么?就是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包括“城市和街道的外貌、街头巷尾民间艺人的表演、集体的庆祝仪式、下层民众在街头谋生的方法等。” 《街头文化》这本书就是“以日常生活为中心,以为民众写史为初衷,用微观历史的方法”,对成都的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研究,分别从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与社会改良、与地方政治三大部分,描绘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街头文化”。 书中有很多1870-1930年的老照片,通过这些很直观的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服饰、面貌和生活场景等。比如,看见那时冬季的菜市场只有萝卜卖,一条街的萝卜,摆放的整整齐齐,等待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购买。还在人群隐隐约约还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人。 作者还运用很多当时的竹枝词对场景描写,进行生动再现。比如赶花市前一夜,一妇女对丈夫千叮万嘱, “一夜闺中嘱夫婿,明朝多买并头莲”。

成都的街头怎么离得开茶馆,而且茶馆远远超过了休闲场所的意义,成都人“在饭馆吃罢饭,必再到茶馆去喝茶”已成为每个成都人的生活程序。在茶馆中还发生不少趣事,比如嘴皮抹油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有个人每次去茶馆前在嘴皮上抹些猪油,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看着他满嘴的油以为天天有肉吃,让人好生羡慕呀。一天他孩子跑来说家里的肉被猫叼走了,他还故作炫耀的问,是那块大的,还是那块小的?他儿子说,什么大的小的,就是你天天抹嘴巴的那块肉皮。哈哈哈。这个故事流传甚广,我们小时候也听大人讲过。 随着物质文化的变迁,日渐增多的进口商品涌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都街上开始出现了被人们叫作“洋马”的自行车,还有被叫作“洋房子走路”或是“花轿打屁”的汽车。

这些新玩意儿可把当时的人们吓坏了,加上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经常是致命的。汽车被描绘成一个个怪物,还说排气管排放的是毒气。据说大部分谣言来自人力车老板和人力车夫,他们希望通过谣言对抗这些抢走他们饭碗的新的竞争者。

对社会的改良也逐渐开始。在1903年成都就开始整顿街头公共卫生,比如规定,严禁街头小便,发现一次处罚50文钱,付不起罚款的会被责令劳动一天,甚至坐一天监狱。 但是到了十几年后的1314年,这些制度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后来又出台更严厉的新规定,还是屡禁不止,可见当时推进公共卫生真是步履艰难。 中国的历史是由精英来记录的,对于民众日常生活信息记录相当稀少,这本书算是弥补了这方面的内容。在书中就反复出现了“精英们”和“改良者”几个词,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站在下层民众的对立面,似乎他们有着更多的话语权,经常发表他们不满的看法。 比如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城市精英一直设法重塑下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精英改良人士经常批评成都人特别爱看热闹”,“社会改良者不赞成妇女看戏等公众活动”。

《街头文化》读后感(二):聚焦小人物的生活,解析街头文化的变化

看完王笛老师书的人都知道,王笛老师擅长捕捉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身影,着力描绘小人物简单而不单调的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大众文化,借此来揭示历史的另一番模样。

这本《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一书描绘的正是处于中国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文化的转变,这些转变通过街头这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表现出来。下层民众、地方精英以及国家政权这些角色都同处于街头当中,共同塑造和改变着街头文化。

这本书一共有8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社会改良、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从这三个部分的标题,我们大概不难看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它们既可以说是从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也可以说是从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描述,从而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程度下层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程度公共空间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城市在尚未发展出正式的市政管理机构之前,街头此类的场所属于地方自治的范围,在这样的治理背景下,各个阶层都能相对平等和自由地使用公共空间,尤其是对于下层民众,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精神寄托等活动都与街头息息相关。街头是他们活跃的主要场所,也由此形成了丰富的街头文化。

对于小商小贩和手工艺人来说,街头就是他们谋生的场所,他们总能在街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购买和消费的人也知道该在街头的何处找到他们想要购买和消费的物品。对于妇女来说,街头也是她们打发时间、闲话家常的好去处,她们并不被限制不能外出,而是在公共场所中享受到了一定的自由。当然,这只是对于下层民众的女性,而对于精英阶层的女性,她们在这一方面的自由则比较少。

街头不仅是生活和谋生的场所,街头也是人们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比如药王会、去观音庙上香、祈雨活动等。下层民众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寄托他们的生活愿望,这个时期的邻里关系也比我们想象中的亲密。

街头中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重要场所,它随处可见,是街头生活和文化的缩影,那就是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成都的茶馆不仅是喝茶的好去处,它也是人们交流社会信息、进行商业活动、处理矛盾和纠纷、娱乐和休闲的地方。因而,成都的茶馆对于成都下层民众而言意义非凡,是他们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在后来的社会改良活动中,有很多措施就是针对茶馆进行设置的,美其名是在规范茶馆的经营,实际是在企图改变下层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大众文化,引导他们向着地方精英希望的方向走去。这一时期的改变从地方戏剧的改革到新剧场、新茶馆、电影、乐队、博览会、商业场、公园,这些改变都在重新塑造公共空间,也在逐渐规范和限制下层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

成都警察机构的建立进一步限制了下层民众使用公共空间的自由,他们出台了很多关于使用公共空间的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可能会给部分民众带来利益,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规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因而也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消极抵抗,导致一些措施尽管施行了多年但是仍然没有带来多少实际的效果。

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成都的大众文化,它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一道在成都的街头中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但是与此同时,代表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旧城墙在不断地消失。尽管如此,物质和环境的改变并不能完全抹杀街头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尽管街头中的某些活动、某些职业和某些场所在消失,但是深植于下层民众精神中的大众文化也是街头文化并未消失,它将会在用更好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本书介绍的虽然只是成都一座城市的街头变化,但是它也是整个中国街头变化的趋势和缩影。作者聚焦在小人物和街头的笔触让我们从下而上地看到了城市的发展变化轨迹。

今天的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头,我们与很多人擦肩而过,彼此陌生而疏远,但是当我们回到农村或者逢年过节的大型庆祝活动现场时,我们多多少少能感受到曾经的街头文化依然存在。

《街头文化》读后感(三):城市逐渐千篇一律,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未来路在何方?

继山东淄博因烧烤成为网络热点,火遍全国之后,近日天津从淄博手中接过接力棒,一群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跳水大爷成功出圈,再次引爆网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网友们评为是全国6A级景点。不仅各地媒体争相报道,连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门报道,网红大V、各界名人也纷纷加入到跳水的行列。

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其实大爷们在桥头练习跳水的传统由来已久,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样的场景。归其原因,在那个物质资源远不如如今丰富的时候,人们工作之余的生活消遣大多是在街头的公共空间进行的。例如,胡同里、马路边,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打牌、下棋,是最常见的活动;花园里、小河边,打拳的、唱戏的、跳操的,各种活动一应俱全;同理,住在海河边,从小就与河水相伴,游泳自然也成为人们消遣的一种形式。

除此之外,街头的公共空间还承载着商业、剧场、庆典等多种功能。早些年间,街巷里时不时就能看到各种行当,摆摊卖货的、搭台唱戏的、高跷队串巷的、耍猴的、变戏法的、气功卖艺的……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公共空间的管理和利用,早已被行政部门所重视和规范。普通民众再难像过去一样自由地使用这些场所。那些过去热闹的日常景象,也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

《街头文化》是著名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专家王笛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微观城市生活史为主题,选择了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同过对文学资料、视觉资料的发掘分析,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街头文化”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该作品英文版在2005年获得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中文版在2006年被《中华读书报》选为十佳图书。

正如天津大爷跳水引起广泛反应的原因一样,中国的城市发生了重大变迁,许多古老的城市被改造成为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地方文化、大众文化的生存空间面临诸多挑战,这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也越来越众多学者所关注。

这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视角转移,从社会底层往上看,了解普通人,关注日常生活,考察女性生活变化,描绘了下层民众生活的历史画卷;二、为民众写史,从民众的眼光来看改良与革命,探究城市公共空间以及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三、具有可读性,叙述生动,注重资料的发掘、图像和文学资料的使用;四、历史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转向,提出新文堂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视角独特,运用多学科方法,重新构建一个城市的微观世界。

书中重点探究一下问题: 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地方文化最有力表现,那么地方的个性如何塑造了街头和公共文化?公共空间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有何功能?城市民众与城市公共空间有何关系?谁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占据者?普通民众是怎样使用公共空间的?国家和地方精英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街头和社区?改革是怎样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公共空间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书中以“街头文化”来代表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其研究包括城市和街道的外貌、街头民间艺人的表演、集体的庆祝仪式、下层民众的街头谋生方式,以及与街头有直接关联的店铺和其他公共场所。研究还将揭示社会改良者和国家权利怎样通过公共空间的使用,来改造大众文化,以及下层民众是怎样对这种变革作出反应的。

历史上宽松式的市政管理模式,让民众享有公共空间的使用自由,从而早就了街头文化的形成。如今现代化改造赋予城市商业、住宅、工业等功能,但这种宏大的城市愿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对城市的文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