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心中的石头镇读后感1000字

我心中的石头镇读后感1000字

《我心中的石头镇》是一本由郭小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心中的石头镇》读后感(一):与男人和解——《我心中的石头镇》

也许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在看待一本小说时总有一种与其他小说作对照的冲动,当我在阅读郭小橹的《我心中的石头镇》时,就有这样的感受。拿来做对照的是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单从名气上来说,《饥饿的女儿》自然声名远播,和其作者一样为世人所瞩目,而郭小橹,却和她的小说一样,有些默默无闻。可是抛开外在的因素,两本小说有着非常近似的主题类型,都是写小女孩的成长故事,都是写一个孤单的女孩儿如何被包围着自己的社会如何伤害,又如何逃脱这种伤害的故事。不同的是,虹影不愿意与这个由男人统治的世界妥协,既然拒绝了男人,就不再选择回头,或者说自己尽量避免走回头路。而郭小橹,则让自己的主人公重新返回社会,接受了这个由男人划定的世界。也许差距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我心中的石头镇》读后感(二):黑色的大海---读《我心中的石头镇》

文字上有刀刃般的光芒。

在这样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中,现实的残酷、羞耻感的压制从小说的开始乃至终止都一直在我的内心中缭绕,像久驱不散的魂灵。

记忆是大海中复来复去的阵阵潮汐,许久了它们总是习惯涌来而后褪去,随后有可能散落在无际大海的深处,有可能再凶猛地涌来,有可能就如此淡淡散开没了踪影。但吞食记忆的海却是一片黑色的,像小说中陈叙的伤痛的童年。

小说以一种电影式的穿插倒叙回忆着“我”在渔村---石头镇的童年。所以看这部小说时,我的眼前晃动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个黑白的电影镜头,为什么会是黑白的呢?只是觉得这样表现大海和这个叫石头镇的渔村会是适合的,我想作者本人或许也会同意的。看一部小说像看一部电影,这有点像作者有意给我们的视觉错置。

小说从始至终都围绕着深瀚的大海而叙述,海边的渔村,来自大海的干鳗鱼,还有海边惧默的“我”。海就是一切。

祖父、祖母两个形同陌路的人是“我”在石头镇唯一的亲人。祖父的自杀让“我”觉得对于生活的一种近乎极端而无力的解脱;而祖母在一种忏悔而平和的心绪中安详老去。童年的郁闷与默言来自于这样的家庭;而更多、更压制“我”的耻辱感却来自于镇上不起眼的哑巴,那是潜伏的创痛,巨大的耻辱感在侵蚀“我”幼小的心。而相反带给我美好的莫老师却也同时让“我”安静地承受下堕胎的苦痛。最后“我”终于远离了这个始终让我感到恐惧的渔村,很少蓝色的大海,还有那条叫倭寇巷的石板路,那年“我”十五岁。离开了,就得到了解脱吗?可现今的“我”又和一个叫朱子的男人生活在北京一幢有二十五层的楼房的最底层,“我”又感到被生活压制了。

还有很多闪现的人物:招娣、来娣、船老大、老瘸海生,还有那些已经忘却的面孔。每个人留下的都是“我”在石头镇的童年中一起压制的记忆。

“我”在远离石头镇十几年后终于又有勇气回来了,“我”选择了什么,“我”只知道我哭了,很伤心,泪水似乎漫到了海水中去。

“回家的路是那么远。我想起祖母说的话,人是有前世和今生,还有来世的。我想,我正开始迎来我的今生。”

看完这部小说没多久,我看到了海,恰巧是在晚上,于是海只能是黑色的,几个同行的女孩子站在礁石上大声喧叫,我张了张喉咙,口中的唾液让我吞下了喊声,腥味的海风挟着潮汐涌来,我按捺不住,海水浸透我裸露的脚踝的同时,我的喊叫回荡在无际的黑色大海中,迅即消逝。

2003年11月

《我心中的石头镇》读后感(三):写作和阅读是一场自我治愈

一个从封闭迷信的小渔港长大的小女孩,见证了祖父母无爱而形同仇敌的生活、5岁时受到哑巴男人的猥亵,15岁时早恋、堕胎…… 似乎是长大以后的同男友蜗居在25层大楼的一层中的北漂女孩珊红被尘封的前世。随着那一个鳗鱼鳖的到来,咸湿的散发着“像女性阴道气味”的鳗鱼鳖,一个从石头镇邮寄来的礼物,这些尘封的前世记忆被一一打开……梦呓般的语言,平静的叙述……然而封闭世界的舆论压力、传统道德观的冰冷与残酷,叙述者并没有去分析或者作出反抗的宣言,相反,她选择了遗忘、和解,就连那个带给她“比死亡更可怕的羞耻感”和噩梦根源的哑巴,在死后也获得了她的宽恕。

某一个普通早晨,一个陌生老人的敲门,让她见到了自己从未谋面、从未在她的成长中出现的的父亲,而对方癌症晚期,已经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他们从来都是陌生人,并且依然是陌生人。沉迷于飞盘运动的男友朱子建议她忘记这件事情。随着她的怀孕,这一次他们没有再打掉这个孩子,朱子似乎长大了,他们决定建立家庭。而这时她还是没有忘记那个只见过一次的父亲,并陪伴这个老人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之后,珊红和朱子回到了石头镇,见到了她曾经成长的小渔港的现在。他们感到了一种回到故乡的温暖与平静,她宽恕了一切,也救赎了自己。这个残忍的故事的光明的尾巴,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一个没有被很好的爱过小女孩,在受到伤害之后,也获得过一些的温暖,祖母的黄昏时的呼唤、祖父的食物、汽车站的老师傅、23岁的化学老师莫老师、逐渐成熟的男友朱子,这个被伤害也被救赎的小女孩,渴望有八爪鱼一样自愈的小女孩,最终自我治愈。

故事中的诸多意象有着象征意味。红色是血液的颜色,是珊红的母亲生她是在船上流下的痛苦的生命的颜色,是7岁的小女孩流下的屈辱的颜色;红色也是一种自愈的颜色,是珊瑚的红色。小女孩叫做珊红。珊瑚是美丽的、脆弱的,珊瑚死去之后会留下美丽的珊瑚礁,接着上面又会长出新的珊瑚,生命就像这个叫做珊红的小女孩,渴望着八爪鱼的自愈能力,永远不害怕伤害、会奇迹般的自愈、重新变得完整而体面,不会变得千疮百孔。而小女孩做到了,她7岁时被哑巴男人性侵、关在地窖里一个月,她想象自己是一种寄居蟹,逃出来在海滩上;她15岁那年打掉的胎儿,那个死去的尚未成型的孩子;想要父母的保护和爱,就像她羡慕招娣家的热闹一样…… 她最终做到了遗忘痛苦、遗忘伤害,随着新生命的孕育,她对于父亲的原谅、莫老师的告别信,和朱子走向新生活的同时也是对过去的宽恕与和解,是一种自愈,也是新生。

这个不知道是谁寄来的腌渍过的鳗鱼鳖,巨大的、凶猛的鳗鱼鳖,被比它更凶猛的渔民从海洋深处打捞上来。这是个被男性主宰的渔港,女性的生命从来都是被看轻的。从外乡来的童养媳的祖母因不知道当地习俗而犯下禁忌,翻了鱼身、吃了鱼眼而遭到夫家和村里人的辱骂、殴打。招娣的妈妈,因为夫家想要个男孩而生了7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女孩,他们最小的、当男孩养的孩子却在暴风雨中死去了。珊红的母亲的死去、珊红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体尝到的,几乎都是石头镇的男性的一面,暴虐、冰冷、残酷,而多年后寄来的这只鳗鱼鳖,被朱子称“像女性阴部的气味”的腌渍的鳗鱼鳖,其实故事中已经暗示了寄件人的身份,是一个男人。很可能是后来敲门的从未谋面的父亲。鳗鱼鳖本身是不是象征了石头镇女性化的温柔的一面呢?人们在谈到故乡的时候总是容易用“母亲”来做比喻,回到石头镇的珊红和朱子似乎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归乡”的感受。有人说这本书是对男性世界的和解,而鸿影《饥饿的女儿》则没有选择了永不回头,这就是为什么《饥饿的女儿》更为有名的原因。我部分同意,但是同时我在想,珊红的和解,其实是与死者的一场和解,一种宽恕,只有这种宽恕才得以治愈她自己。在活着的人当中,和解也是建立在朱子的成熟与愿意承担责任之后,因为,无论是谁,都要首先去承担生活中自己要去承担的那一部分,然后才可以面对那生命深处的空虚与寂寞。

“我自由地在海边走来走去,我自由地在倭寇巷荡来荡去,再也没有人追逐我,威胁我,强迫我。可是忽然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向哪儿,我不知道我每天应该做什么。我跟着祖母,在山头的妈祖庙晃来晃去,看着祖母在烧香,看着她几小时地念经,她的声音裹劫在敲木鱼的千篇一律的声音里,回荡在妈祖庙的额上空。我无处可去,我无愿可求,生命是多么寂寞啊。生命寂寞地像孤独的一根草长在荒芜而焦黄的山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