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绿灯读后感1000字

绿灯读后感1000字

《绿灯》是一本由[美]马修·麦康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灯》读后感(一):绿灯

我是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认识的马修,我很喜欢他对一个细节的处理:男主角抱着最后的希望前往墨西哥治病,途中他突然痛哭,这种突然迸发、难以抑制的情绪将角色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欲刻画地到位又真实。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马修。他自由随性,穷时骑摩托游历欧洲,富时开房车自驾游,我真的好酸呀。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为了赚钱拍过很多同质化的浪漫喜剧,他写到“对那些针对我本人和作品的层出不穷的批评诋毁,我从不太过介意。我享受拍摄浪漫喜剧的工作,而这些影片的片酬也让我有钱租下海景房,赤裸上身在海滩奔跑。面对眼前这不可避免的境遇,我这个出身于工薪阶层的乡下男孩再次选择了拥抱时局,绝不会对这些影片给我带来的机遇嗤之以鼻,无论这类角色的局限性有多大”,这段话给我深深上了一课,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实在太苦,不妨学学马修,兼顾理想的同时,也能追求物质需求。

《绿灯》读后感(二):评《绿灯》

<<恰如其分>>

时间永远是串联在一起的,每一次旅途都会伴着一本书或者是一部剧。我从没想过马修会写作,于是在来回的绿皮火车上翻了起来。了不起的开挂人生,一切都是恰如其分。一个在五十岁实现了自己二十三岁人生愿望清单的男人。似乎所有的好运都降临在他身上,仿佛生下来就带了剧本一样。我可不会相信他的鬼话。事实是真正的天才背后是对生活的不屈、对自己的坚信、对未来的责任、对一切的敬畏。一路绿灯,那是那双慧眼和内心的知行合一,一个伟大的演员总能在人生每一刻找到自己的重点。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他的精彩和他的经历不值一提,这样的信念、这样的自省怎么会不成功呢?永远可以在最糟糕的时候还能给自己启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所谓绿灯,是给自己的人生不设限,不去幻想结果的一劳永逸。少动容,多投入。那么,精彩的每一秒可不就是一往无前了嘛!感谢麦康纳,这本不亚于毛姆<<刀锋>>的自传,它不只是好莱坞明星的个人传记,更像是一个德克萨斯州的浑小子告诉你:嘿,兄弟,咱们得活的有样儿。

《绿灯》读后感(三):书摘

我从未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我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整个世界都在密谋让我快乐。 她是一个在具备能力之前就会说“我一定要”的女人,一个尚无条件就会说“我肯定会”的女人,一个在未受邀请时就说“我去定了”的女人。她是“便利”和“反叛”的忠实拥趸,向来不合时宜,也不懂得圆滑,因为这二者都牵扯到他人的批准。 失去了对抗的力量,也就失去了团结的力量。 最易理解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需要一次精神的重新校准。 我们任何人都无权判断一个人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并不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因此她做或不做什么,我们都无权评价。 她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定义: 俏皮而不失质朴。 年轻却沉着庄重。 扎根于家而成长于世。 天真而狡黠。 青涩而泼辣。 可以是糟糠之妻,也可以是一国之后。 既非懵懂少女,也绝非水性杨花。 是未来的母亲的模样。

十五年后,她仍是我唯一想要约会的女人,唯一想要同床共枕的女人,唯一想要在醒来时依偎在身边的女人。

死亡、家庭危机以及新生儿的到来——生命的终结、生命的维系以及新生命的到来,这三件事会颠覆你的认知,让你豁然开朗,提醒你人终有一死,从而让你更加勇敢,激励你活得更加用心、更加坚强、更加真实。

《绿灯》读后感(四):二十九盏绿灯

他是影帝,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比作家更像哲学家的演员,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范。如果一个人常年写日记,那么他一定毅力惊人。这本书是五十岁的麦康纳在沙漠里写下的日记体自传,或许也蕴含了他混迹好莱坞的成功学。 他说,先学习知识,后精明处世。 二十岁的麦康纳从高分的法律名校退学,转舵去电影学院争取及格,只因为他不想把二十多岁的年华浪费在为余生做准备上,只因为好莱坞需要的是好演员和好制片。父亲骤逝甚至没赶上他的处女作公映,这让麦康纳开始放下必须得到什么的想法,走上了人生的沙土路,电影事业的高速公路。 他说,先融入自己,后融入世界。 三十岁的麦康纳会独自跑去南美,寻找梦中出现过美人鱼的海,隐匿在山野间接受摔跤的挑战,直到四十岁才遇到自己的美人鱼,有了两个孩子后选择婚姻。原来爱人不是爱人,爱人只是爱本身。作为演员,饰演的角色和自己有同一个坚持多年的爱好是什么体验,罗恩是习惯写日记的艾滋病患者,喜欢写日记麦康纳正凭借他的好兄弟罗恩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在此之前,他沉寂两年,推掉千万片约,只为摘掉好莱坞浪漫喜剧人的标签。 他多次用类似美式禅修的跋涉去诠释自己的绿灯哲学:先利己才能利他。人要保持与自己对话,才能敏锐、果决地找到真正想要的事物,把一切障碍变为机会,前进、坚持并且永不停歇。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九盏绿灯,除此之外,麦康纳的人生曾亮起过无数盏红灯,他说,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听见还有人和自己一样。生活的本质不过是如何去适应无法避免的一切。无论是中年危机还是转型瓶颈期,麦康纳身上的真诚、无畏和坚定都是让所想变成所需的必要条件。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以不存在,如果非要说结论,不如归功于不同国度和不同性格所带来的价值观,就像十年前拼命射出的箭,终究会在十年后的某一天突然正中靶心。 生命不止,生生不息,原来没有一本小说比得上传记,原来最好的故事,只会是人生。 影帝实至名归。

《绿灯》读后感(五):让人讶异的朴实

在这本马修·麦康纳的回忆录中,他对自己的人生,评价为:「一路绿灯」

但从旁人的角度看来,其实并非如此。

如若真的一路顺利,自然是年少成名,早早地收到业界专业认可。

怎么还会拍那么多chick flick?

作为一个专业的、立志做出优良作品的演员来说,这当然是一条弯路。

但马修却把这一切都虔诚地记录了下来,没有抹去,也没有一笔带过,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一盏盏他人生中的绿灯。

在全书的叙述中,读者不难发现,马修·麦康纳并不是一个镁光灯下迷失的人。

他极在乎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所以他在书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提到他人,他并没有将读者关注的重点全都放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马修身边人,他的爱人,他的挚友,他的合作伙伴,他那让他充分拥有自由的父母。

甚至在他的职业最巅峰时期,马修提到的也不是自己有多么激动,而是当时应当感谢的人有哪些。

这样无私的人,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如此讨人喜爱。

而就在这样的极讨喜的利他主义之下,马修能够成为一名如此成功的演员,还离不开他对周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

他在书中回忆起年少时那些不着边际的冒险,实在让人不禁微笑。

为了建造树屋,几乎每天睡在树下,最后独自建立起十三层的豪华树屋;

用跑车,换了一辆卡车;

甚至成名以后,依旧和朋友进行摔角比赛,再走二十四公里的路回家;

这种对生活的体验,深深地为他的世界观添砖加瓦。

他对一切事物,都有一种尊重之心。在文字中,你很难看到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人那多多少少难以掩饰的居高临下。

并且,这种体验更加帮助了他在日后的演员生涯中理解角色,更甚至,一眼便能察觉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角色。

例如真探中他收到演出Marty Hart的邀约时,不顾一切地要改成Rustin Cohle,光从这一处就能看出,他眼光的毒辣,如有神助。

他并非专业作家,书中的叙事文采并不飞扬。

但他书中的诚恳和让人讶异的朴实,还是让读此书的时间,充满愉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