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捏泥塑》的作文

《捏泥塑》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捏泥塑》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青少年宫举办民俗活动这一天。

民俗活动的项目多种多样,有剪纸、拓印版画、编中国节,还有捏泥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捏泥塑了。

泥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已有180年的历史了,想不到泥塑竟然是一位年纪不小了的老爷爷呢。

开始捏了,负责教我们捏泥塑的老师先发给我们一人一个用红色彩泥制成的、形状不太规则的球,它正好能握在手心里。接着,老师教我们怎样把这个红球团得圆滚滚的,于是我照着老师团的样子团了起来。可是,我的小红球似乎没有老师的那个听话,一会儿朝这儿滚,一会儿又朝那儿跑,最后竟从我的手心里溜到了椅子底下。

终于,大家都团好了。老师又发给我们每人一个木棒,

教我们怎么把木棒插进小红球里。“要小心一点儿,”老师说,“别把球弄走形了。”我低头看了看我的,小红球的一头已经尖了,可我刚刚还在兴致勃勃地往里插呢。没办法,只好把红球取下来团好重新再插。

现在,我的手里正拿着老师刚发的黑色、红色和黄色的彩泥用来做眼睛、眉毛、嘴巴和尾巴。我先捏了一个又黄又尖的嘴,接着是一个尾巴,三个黑色的小球粘在一起做成了它。然后是一双眼睛,眼睛最难弄,得先贴一层黑色,再贴一层白色,然后是一个小黑点儿。尽管我费了很大的劲还是弄的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再来一对活灵活现的眉毛,最后是一个冠子。

圆圆的眼睛,竖着的眉毛,尖尖的嘴巴,红色的身体。它是谁?没错,它就是愤怒的小鸟。

第二篇

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件泥塑作品,见过它的人无不啧啧称赞。而我,作为它的制造者自然心里一阵欢乐。今天,就与你一起分享分享我捏泥塑的过程吧。

这件泥塑作品是我暑假的无锡之旅中诞生的,而无锡的惠山古镇便是它的原产地。无锡的惠山古镇坐落于无锡的惠山脚下,一提到惠山,人们会不觉想起闻名的惠山泥——它是无锡惠山特产的一种黑泥,干而不裂,非常适合捏制泥塑。作品“大阿福”便是最著名的代表了。所以,闲暇之际,我以前来拜访一下这座著名的惠山古镇,亲身体验一下捏泥塑的乐趣。

我来到惠山古镇的一家泥塑馆,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大阿福”。各各做工精致,我沿着走廊,一路欣赏,一路走到了泥塑教室,开始了我的泥塑之旅。

由于我是初学者,老师便在制作之前为我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讲解与演示,之后,便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跃跃欲试。

领到泥块的我先把它均匀分成两块——一块用来捏制泥塑,而另一块却有大用途。我把分好的泥块置于掌心来回揉搓,把它搓成了一个标准的球状,然后将它放入一个用石头雕刻出来的模具中央,慢慢将泥球压平,使泥球与模具充分接触,再将它放置在一边。接着,我拿来另一块泥,将它放在桌面上来回滚动,搓成一个圆柱状的泥块。然后,我用自己的两只手掌,像木板一样挤压泥块。于是,它从圆滚滚的柱体变成了一个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长方体。你可别小看它,接下来,它可就有大作用了。

放入模具的泥块也该取出来了,而怎么取是关键。你一定会认为是用手将泥一点点地从模具的边缘抠出来,那可就错了,因为那柔软的黑泥经受不住这样“残酷而漫长”的折磨,非常容易变形,我们就前功尽弃了。那么现在,就让另一块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泥块出场吧!

方法很简单,一只手将模具竖着拿在手中,另一只手拿着泥块,让其一端粘在模具中的黑泥上,就像盖印章一样“啪”地盖在上面,然后向外用力,将磨具中的黑泥拉出来。就这样,两块黑泥利用自身的黏力被拉了出来,又一个“大阿福”诞生了!

对待刚诞生的“大阿福”我们还需十分小心,最后的工作便是将它平置于桌面风干。几分钟后,一个“大阿福”便出炉了!当然,这时候你还可以为它穿上美丽的衣裳——据自己的喜好为它涂上鲜艳的颜色。

现在,我的面前,摆着我亲手捏成的“大阿福”,望着它,一股成功的喜悦又涌上了心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