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1000字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1000字

《21堂大师写作课2》是一本由季羡林 / 汪曾祺 / 梁实秋 / 叶圣陶 / 老舍 / 苏童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一):学习源于热爱,成长源于学习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也需要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气质。 一些不甘于温饱满足的人,随着不断的学习,在事业、家庭、心灵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生活真的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不由想起孔夫子讲过的一句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理解为,现在对于我来说,现在可以学一件新技能了。那这个技能是什么呢?樊登老师曾说这技能就是“写作”。 喜欢写作的人很多很多,成为大家的却是少数。 我们都曾经在小时候,最怕作文课,挖空心思也憋不出来几个字。长大后,扔不甘心放下心中所爱,想写,写不出;想写,写不好。都会让我们苦恼。 如果你有这样的苦恼,就请翻开《21堂大师写作课2》这本书。 它将为你开启一扇门,推开门的一瞬间,你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大师们的写作思想、文笔技法扑面而来,每每阅读,便有一份立刻执笔写下星辰大海的冲动。 契诃夫曾说:“告诉我你读过的是什么书,我就可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样,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对这本书一定爱不释手。 本书汇聚了老舍、叶圣陶、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苏童、鲁迅七位大师对写作的理解,这里为大家呈现的是他们的黄金写作法则,也是他们一生的写作技巧精华。他们用自身的经验、思想、感悟,给读者以启迪和开悟。 本书将从描写人物、叙述事件、驾驭语言、形成风格、写出爆款小说和散文几大方面入手,带领写作爱好者们畅游在文字的波浪里,飞翔在行文的天空中。 老舍先生告诉我们,你的文章之所以让人读起来不舒服,不过就是文字用错了地方。文字、词汇都没有好坏之分,要把他们加工好,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以最合适的形式出现。他说,不光文字,他对每一个标点都是极其认真的。 梁实秋先生说,“言为心声,文也是心声。”他对散文的理解是散文一种翻译,作者把思想、情绪、想象译成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散文是自由的,但却不能隐饰一个人的思想。 他还告诉我们,写散文除了要把情思的干净地表达,也要学会“割爱”。 阅读本书,“受益匪浅”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收获,希望更多想写作的朋友,能够通过它爱上写作这件事情,给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二):小说的使命还是要去揭露现实

喜欢写作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要追溯到小学,从第一篇被老师表扬的作文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写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喜爱,时不时的写上几段,是记日记,也是心情的一种抒发,很多时候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人就豁然开朗了许多。

每次当我试着把日记写长一点时却不得要领,朋友就给我推荐了《21堂大师写作课》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是中国文坛上鼎鼎有名的七位文学大师撰写的,分别是老舍、叶圣陶、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苏童、鲁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文坛都有着非常大的的影响力。

7位作家,每人三节,一共21堂写作课,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写作技巧倾囊相授,既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也是一本值得参考的创作指南,其中每一节都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我最喜爱作者老舍在书中指出,写短篇小说就像画画一样,要色彩鲜明,要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太多容易导致故事性不强。所以故事情节一定要选择又选择,选出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把精华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别人才能记住。 他还指出了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写作的时候急于写出动人的故事,常常忘记刻画人物,一个作品一定要具有反映这个时代人物的面貌的特性,重点就是要写好人物,不是写事件的过程,不是按事件的发展来写人,要让事件为人物服务,这样大家记住了人物,才能成为经典。 作家苏童在书中也讲到写小说,她说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作家要做到审视自己真实的灵魂状态,塑造自己,还需要真诚,真诚的力量无比巨大。 她说真诚的意义不仅是桥枉过正,还在于摒弃矫揉造作、摇尾乞怜、哗众取宠、见风使舵的创作风气,也不要隔靴挠痒,更不要脱裤子放屁,也不要把真诚当做狗皮膏药,真诚应该是一种生存的态度,因为小说的使命还是要去揭露现实。 读了苏童话,真的是一种认知的升华,以前觉得写作就是随心所欲,没有考虑过自己写的东西要带给别人什么,或者说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完全属于一种自嗨,读了才知道,原来写作被赋予了这么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个作家的使命。 写在最后,写作这件事是一种抒发也是一种热爱,希望我们永远保持这份热爱!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三):写作课!21堂!却受益一生!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冯骥才《书房花木深》

❤️没有谁生来就是命运的幸运儿。或许只有经历过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才有可能成为人生幸运儿。

所以也没有谁生来就是会写作,或许只有学习了,跟着文学老师、作家们学习了,才能成为人生的“写手”!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四):对写作感到迷茫的,不妨进来看看

你有没有提笔想写东西的时候,却感觉文字干瘪无力? 你是不是想在写作时,能够有深度、有意趣而笔下生风? 恰好,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2》,给你送来锦囊妙计,书中有汪曾祺、叶圣陶、鲁迅等7位文学大家的黄金写作法则,相信你看完后一定会有启发。 关于用字:老舍说:散文中用字必求适当,顺着思路和语气,该土就土,该野就野…… 好一个“适当”二字,一语道破散文用字的精髓。 关于人物:老舍说:不是按事件的发展写人,而是让事件为人服务。在新媒体文章中,这一点值得注意,没有鲜活的人物塑造,文章就没有灵魂。别为了写故事而写故事,却忽略了人物主线,无端生出些旁枝末节来,反而让文章的可读性降低不少。 关于思想:叶圣陶说文章在于“修辞立其诚”,目的不在乎写成什么好文章,却在乎绝不马虎地想。在写作中,作者写文的思想很重要,如果说修改文章是个盖大楼的大工程,那修正思想,就是地基部分,必须夯实。 关于语言:苏童说:小说的语言是追求色彩和温度的,要像船一样将读者送到对岸去。这一条,给很多写作者提了个醒,瞬间人间清醒。 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2》里都是实战派文学名家的经验之谈,让广大码字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步前行,顿时感到荣幸之至。 我还发现这本书除了内容详实、专业精妙外,还可以在书中收获很多散文、小说的知识彩蛋,甚至可以跟着文学大家的脚步,去触碰他们的思想,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仅仅是7位文学大家在此书中提到的好书名篇,都够我们拿来认真阅读后,好好欣赏和消化一阵子了。 同时,让我感到喜悦的是,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封面上醒目的蓝色书名给人清晰舒服之感,就连内页的内容行与行之间,还特别贴心地有空行,力求给到读者最贴心的考虑和呵护。 虽然每个人写作的需求不同,但真正的写作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此书旨在带着你学会写人物,讲好故事,驾驭语言,形成风格,帮助你写出更多的爆文。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散文、小说的精要,对新媒体文领域有所启发,或者想让自己在平时的写作运用山笔下生风,在写作的路上不走寻常路,那这本书《21堂大师写作课2》一定不要错过哦。

《21堂大师写作课2》读后感(五):关于写作,7位文学大师亲授写作法则

什么是写作?曾经我以为只有作家创作作品才叫写作,后来我又以为只要随笔写写都叫写作,然而其实这两种理解都不对。 真正让我对写作有一定认识的是我我看了这么一本书——《21堂大师写作课2:7位文学名家的黄金写作法则》。 这本书是《21堂大师写作课:7位文学名家亲授写作秘诀》的第二部,正因为第一部写作秘诀的满满干货惊艳四座,才顺势推出了第二部写作法则,而第二部同样让人看后受益匪浅。 书中收录了老舍、叶圣陶、汪曾祺、梁秋实、季羡林、苏童和鲁迅等七位名家的写作记录,他们都是中国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亲授的写作法则更是文学盛宴。

➡️01、关于语言:散文并不“散”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虽然叫做“散文”,看似用大白话堆砌起来的,但是老舍靠告诉我们:散文并不“散”。散文确实是用白话写的,但是与我们日常说话到底不同。 因为散文是用加工过的语言组织成篇的。写在纸上的白话就不是随意的大白话,必须加工细制,必须认真打磨。 因为散文中的每个字都要用得适当。散文的用词得当,就是要顺着思路和语气,该俗就俗,该文就文,该土就土,该野就野。毕竟字是死的,散文是活的。

➡️02、关于结构:小说像棵“树” 每一种文体都有着独特的结构,比如戏剧的结构像建筑,而小说的结构则像一棵树。汪曾祺说,相比于戏剧比较外在的、理智的结构,小说其实更内在的、更自然的。 小说仿佛一棵自然生长的树,它有根茎、有枝干、有树叶,即使不需要事先规划长势,它也能自然而然地生长,这就是树的与众不同。 而且小说的结构更精细、更复杂、更无迹可求,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两片树叶之间又关联匪浅。苏东坡更是称结构为“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可不止”。

➡️03、关于风格:不是文字的特异,而是思想的力量 一个作家的风格往往与他的气质息息相关,就像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比如宋词常被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大抵也是作词人的性格思想使然。 一个人看很多的书当然能影响他的风格,但一个人经历的事应该更能形成他的风格。人们总会在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进而养成一定的风格。 书中的写作法则很多,每位文学名家都有自己的见解,每种法则都值得细细品味,对于想学习写作来说,不愧为一本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