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是一本由王向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读后感(一):在传统与现实断续处深情凝望

在工业现代化、数字信息化的强大攻势下,延续几千年的自给自足农耕社会,被风卷残云般赶进历史。随着田园牧歌诗意慢生活的消亡,一个个传统的手工艺,也落寞地谢幕,部分残留的,则以“非遗”的身份,被人观赏和怀想。

《手艺》是一本基于深入采访的用心之作。市场上,同类的图书很多。有的是从非遗的角度写的,侧重技术,比较枯燥;有的是以图片为主的,配点文字说明,比较短;还有的写得像小说,比较虚。《手艺》侧重文化,从手艺人的信仰、忌讳、规矩、民谣、传说、故事等方面着手,力图写出他们的酸甜苦辣。很多真正的老手艺人,都不在了,作者尽量找本人,实在找不到,找他们的子女口述。

王向阳的《手艺》,是一次在传统与现实断续处的深情凝望,凝望那段寻常的人间烟火,凝望传统匠人的百味人生。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见事又见人,而且是真人真事。毕竟,任何手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传承的,把手艺与人生联结起来,就有了人气和温度。《手艺》不只是传统手艺各行当的知识介绍,他把工匠的人生融入其中,让手艺的传承与工匠的人生相联结,让文字散发出一种浓烈的烟火气和人文气息。

对于生于1950—1970年代的中国人,恰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快速变革的一代,见证了以手艺消失为代表的社会变迁,对新旧生活方式的转变感同身受,正所谓“情之所钟,正在吾辈”。本书用心用情写各种手艺人,作者本身也出自手艺人家族,王向阳家有七个木匠,《木匠》那篇,是家族真实的血泪史,他在书中多次写道,如果不是考上大学,他可能也成了一名木匠。

罗伟章在小说《声音史》中写道:“当工业品进入村镇,乡村就不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手艺便如夜间灯火,一盏接一盏地熄灭。”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行业的迭代,新的来了,旧的去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望着曾经熟悉的生活渐行渐远,难免生出留恋和怅惘,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乡愁。

1990年代初,笔者正在大学新闻专业就读,曾到《天津日报》参观排字车间,看排字的老师傅戴着套袖,架着老花镜,脚蹬布鞋,在字模间穿梭,按编辑改好的稿子,把一个个铅字排到板上。这是一个技术活,讲究手快脚快排字准,对文字识别和体力都有很高要求,分为几级工,高级排字工备受尊重。据说,一个老师傅一天下来,走的路相当于一次长途健步。当我1993年到报社工作后,电脑开始普及,老386的台式机,金山的办公软件,五笔字形输入法,报纸由胶印改成激光照排,排字工已无用武之地,成为淘汰的工种。至今,我还收藏着当时从天津日报社排字车间拿着几枚废弃字模,作为历史的见证,它穿越千年,与毕昇的泥活字遥相呼应。

《手艺》2017年出版以后,印过五次,印量1.6万册。从2018年开始,作者王向阳继续搜集资料,准备出修订版,因为疫情,虽然拖了一段时间,2022年5月杀青。现在,王向阳还在继续搜集素材,准备等退休了,再出第三版。

作为日常过往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手艺和手艺人应该留下清晰的历史坐标,《手艺》一书是值得做成精品的,期待王向阳向传统手艺的更深处挺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的,不只是英雄,也有那一声声的吆喝,一项项的手艺,一天天的生活。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读后感(二):你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刻在现代人精神家园中的乡愁记忆

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温暖;乡愁是老家屋顶上的那缕炊烟,朦朦胧胧的幻影还那么好看;乡愁是歪脖树杈上的那个鸟窝,岁岁年年的更迭还那么结实…… 在《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这本书中,王向阳的乡愁变成了尘封记忆里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在岁月的洗涤下越发显得珍贵与亲切。

腰封

时代发展的列车滚滚向前,中国的乡村社会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巨变。 传统社会里的旧人情与老手艺,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意而缓慢的生活方式,如同渐行渐远的风景,被时代列车远远抛在身后,直至消逝不见。 同样消逝的,还有我们出走半生,回不去的故土和见不到故人。

封面

小时候,那些熟悉的老手艺和手艺人,那些走村串户沿途吆喝的叫卖声,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乡音和被岁月雕刻的笑貌…… 如果不是《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里的再现与重温,我大抵是记不起了。 记不起爷爷牵着我的手带我去看前街的杂耍,记不起奶奶拿着一只碎碗追了三条街才赶上焗碗的老大爷,记不起春夏之际我蹲在路边揪着小草逗竹筐里毛茸茸的小黄鸡……

插图

读完合上书后,落日的余晖洒在我的书桌上,在炭黑的腰封上留下金色的斑驳…… 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是的,在一本书里我找回了记忆深处的故土和熟稔于心的故人。 那些熟悉的画面一帧帧重现,那些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轮番上演,那些亲切的音容笑貌若隐若现直至清晰……

章前小诗

我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会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头好”和“枕边书”。 我会时不时翻一翻,同里面的故人故事叙叙旧。在故交到访家人团座之际,聊聊他们熟悉的老手艺和老生活。 我们都有过去,都有回忆,都有故土和故人,当这其中的某一部分重叠的时候,我们就会共情,就会心甘情愿的一起沉湎。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读后感(三):守望故乡,眺望未来

心手相连,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的坎坷与沧桑。王向阳以记忆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运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手艺人缓慢而诗意的生活方式。

《手艺》紧扣老手艺的历史,以散文般的笔触描摹出一副惟妙惟肖的江南风俗图。他们或执着于百年不变的操作工艺,或勇于开拓创新,将经典发扬光大,或在艰难中苦苦支撑。工艺之美与人生经历的交织,古人智慧的奇巧与今人在繁华世界中的不断追寻,成为贯穿本书的核心魅力。

与文字相得益彰的是漫画家为每种老行当精心绘制的漫画,每种手艺介绍之前也添加了堪称精髓的竹枝词。漫画用夸张又极富特点的线条勾勒出匠人们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神态,表达了画家对手艺人这些普通百姓的尊重与关怀意识。在这一幅幅漫画中,既有漫画家对自己老行当的理解,又有鲜活生动的匠人特殊性,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加深读者感性认知的同时,也更利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相互关心、相互关照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准。老行当无不强调“人”在传统文化中的能动作用:木匠师傅的天赋异禀、格物匠心;银匠的孜孜不倦、细细雕琢;算命先生的口传心授、踽踽独行;挑夫的风吹日晒、艰辛劳苦……每一个踏入老行当的年轻人都带着个人的印记学习手艺,在与一个行当的接触中学习师父那细致、专注、严谨的匠人精神,与师父共同演绎手艺传承过程中感人肺腑的浓浓情谊。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摹一个个老行当时,没有把手艺人抽象成文化的符号,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动人细节努力地靠近历史,贴近人性,彰显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十指灵动之间,都流淌着最精美的工艺、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 一种手艺,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更是生命的悸动与精彩。 在这个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世界里,传统手工技艺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它们的存在,要么已成往事,要么举步维艰。那些手艺人,以“心”倾于指尖,以“情”注于传承,他们将“人生”投入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创新。

感谢手艺,更要感谢那些在手艺之下知名和不知名的工匠,手艺一定会在手艺人手中释放出光芒,这光芒不仅驱除了黑暗,还照耀着千秋。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读后感(四):感谢有人记录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及手艺

字数:250千字

耗时:4个小时左右

作者王向阳是一位资深媒体人,老家在浙江浦江,收集整理了六十多个江南老行当完成了这本书,为丰富完善我国手艺人、尤其江南的老手艺人方面的资料和内容做了巨大的贡献。作者在后记中也写道,对很多老艺人的采访,都是坐着利用个人休息时间,往返与杭州与老家之间完成的,这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努力,更能感受到作者发自肺腑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边书的第一版在2016年完成,2017年出版发行,现在出版的是第二版,于2022年11月出版发行。

了解图书的朋友都知道,一本书可以再版,说明这本书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关于书里的内容

这本书分类介绍了很多种老行当、老艺人,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或者说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是服务和文娱。可能现在物质生活变好了,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了,总觉得老一辈人的娱乐文化生活没意思。可是看了书里的介绍之后,我不仅觉得那时候的文娱生活还挺有意思,同时也觉得那时候的文娱更考验“艺人”的功底。

其实全书的内容有统一的格式,每篇文章开头都配一首《竹枝词》,以简单凝练的语言描述老行当独特的个性;同时每篇文章配了一幅漫画,使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而且每篇文章开头都会介绍一下这个行当,然后中间穿插几个真实的手艺人生活情况,最后以或者是被社会淘汰、或者是在社会发展中变化求生结尾,体例统一,读者朋友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涨知识

这种记录真实生活的作品很涨知识,举几个我印象最深的例子。

1.从事脑力劳动的称先生,风水先生、算命先生,以示尊敬;从事体力劳动的叫师傅,铁匠师傅、木匠师傅,也还客气;从事服务业的叫佬,剃头老,杀猪佬,语含贬义。

2.一直以来,同桌吃饭的工匠遵从约定俗称的规矩:木匠让泥水,泥水让石匠,石匠让铁匠。因为铁匠把铁器打好,石匠才可以用铁器采石头,泥水匠才可以用石头落脚,木匠才可以在地基上家梁,环环相扣。

3.那时候有句俗语是“富不学艺,穷不读书”。做手艺苦,富家子弟不愿学;读书费钱,穷苦人家读不起。

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知识,有兴趣的可以仔细读一读。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修订版)》读后感(五):你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刻在现代人精神家园中的乡愁记忆

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温暖;乡愁是老家屋顶上的那缕炊烟,朦朦胧胧的幻影还那么好看;乡愁是歪脖树杈上的那个鸟窝,岁岁年年的更迭还那么结实…… 在《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这本书中,王向阳的乡愁变成了尘封记忆里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在岁月的洗涤下越发显得珍贵与亲切。

腰封

时代发展的列车滚滚向前,中国的乡村社会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巨变。 传统社会里的旧人情与老手艺,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意而缓慢的生活方式,如同渐行渐远的风景,被时代列车远远抛在身后,直至消逝不见。 同样消逝的,还有我们出走半生,回不去的故土和见不到故人。

封面

小时候,那些熟悉的老手艺和手艺人,那些走村串户沿途吆喝的叫卖声,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乡音和被岁月雕刻的笑貌…… 如果不是《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里的再现与重温,我大抵是记不起了。 记不起爷爷牵着我的手带我去看前街的杂耍,记不起奶奶拿着一只碎碗追了三条街才赶上焗碗的老大爷,记不起春夏之际我蹲在路边揪着小草逗竹筐里毛茸茸的小黄鸡……

插图

读完合上书后,落日的余晖洒在我的书桌上,在炭黑的腰封上留下金色的斑驳…… 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是的,在一本书里我找回了记忆深处的故土和熟稔于心的故人。 那些熟悉的画面一帧帧重现,那些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轮番上演,那些亲切的音容笑貌若隐若现直至清晰……

章前小诗

我想,《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会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头好”和“枕边书”。 我会时不时翻一翻,同里面的故人故事叙叙旧。在故交到访家人团座之际,聊聊他们熟悉的老手艺和老生活。 我们都有过去,都有回忆,都有故土和故人,当这其中的某一部分重叠的时候,我们就会共情,就会心甘情愿的一起沉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