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尘车间读后感锦集

无尘车间读后感锦集

《无尘车间》是一本由塞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尘车间》读后感(一):人的异化

《我在北京送快递》和《无尘车间》两本书,虽然都是关于所谓“底层劳动人民”的记录,但前者是全职工作,而后者则是作家在东莞工厂、日结工市场的“体验生活”,所以在阅读上不难发现,前者显然更有与这个世界生死相搏的真实感,而后者则多了几份抽离在外,毕竟,有得选跟没得选完全是两个世界。

读完了也只能叹息一声。虽然对打工的苦略有耳闻,但即使是浮光掠影临时体验,阅读文时字都让人感觉得如此窒息(但是文笔我不太喜欢,有些觉得太过于矫情了?)

纪律严苛,生存空间狭小,永无出头之日,还要忍受职场骚扰,但即使如此还不够,上了12小时的班之后有人还要继续开电动车揽活,而这一切不过是生存罢了。一天不过挣个一百多,而在日结工市场,连14元/小时都能算得上高薪。。。

当然这里没有三和大神那么极端,塞壬随时可以离开,读者也可以随时掩卷离去,但这些背负着生活的重担艰难前行的人,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无尘车间》读后感(二):是他们筑起了我们生活的基石

合上书,我低头看身上的毛衣,腕上的手表,脚下的棉拖鞋,恍然间,这些冰冷的物件与曾经擦肩而过的农民工们重叠在了一起。我没有见过流水线工厂,但本书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类似母鸡生蛋的标准化人力车间。在真正的机器与AI来临之前,人就是机器,人汇集成了AI。马克思说人类的劳动凝结为了商品,这话这会儿方才敲打在了我心里。

再想想身边的朋友们,总在比较是这个办公室更清闲还是那个办公室更友好,如今却觉得惭愧。为着生存,我们本就该用尽一切力量去过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踏实。可惜,读了书摘了学位的人,总是越活越傲慢。

这本书是对一个远离文化圈的世界的感性记述,更是一个读书人被放在“下层群体”中时的自我审视。什么是“滴滴”?什么是“花呗”?所有被刻在社会门槛中的词汇不知不觉都成了我们嘲笑落后者的资本。

但,什么是底层?底层就是基础,是基石,是生活必需,是衣食住行。整个社会就是人类的自有生态圈,缺了哪一环都跑不圆满,我喜欢着我的棉衣,就应当感谢支撑起这份喜欢的工人们。用“平视”去表达尊重吧。

【摘录】

“这些隐身的人,他们把活着这件事看得如此有尊严,不容一点渣子,生命之重,源于一种昂扬的精神内质。他们并不卑微。”

“对于我以后要走的路,要做的选择,我似乎可以无所畏惧,我害怕什么呢,即使是失败,我还有最后的归属地,无尘车间的门永远向我敞开。”

“在这碎片一样的人生间隙里,你的血一直是热的,你心系着一个陌生人和她的命运…我真的不需要去实证什么。无论我再一次深入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事件,哪一个人,我永远面对的只是我自己,我的主格永远在场,我会发出声音、阐明立场。”

“当一种选择是人生的上限,即使在他人看来是如此卑微寒碜,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已经是能挣到手的最好人生了…平视,是唯一的尊重。”

《无尘车间》读后感(三):是他们筑起了我们生活的基石

合上书,我低头看身上的毛衣,腕上的手表,脚下的棉拖鞋,恍然间,这些冰冷的物件与曾经擦肩而过的农民工们重叠在了一起。我没有见过流水线工厂,但本书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类似母鸡生蛋的标准化人力车间。在真正的机器与AI来临之前,人就是机器,人汇集成了AI。马爷爷说人类的劳动凝结为了商品,这话这会儿方才敲打在了我心里。

再想想身边的朋友们,总在比较是这个办公室更清闲还是那个办公室更友好,如今却觉得惭愧。为着生存,我们本就该用尽一切力量去过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踏实。可惜,读了书摘了学位的人,总是越活越傲慢。

这本书是对一个远离文化圈的世界的感性记述,更是一个读书人被放在“下层群体”中时的自我审视。什么是“滴滴”?什么是“花呗”?所有被刻在社会门槛中的词汇不知不觉都成了我们嘲笑落后者的资本。

但,什么是底层?底层就是基础,是基石,是生活必需,是衣食住行。整个社会就是人类的自有生态圈,缺了哪一环都跑不圆满,我喜欢着我的棉衣,就应当感谢支撑起这份喜欢的工人们。用“平视”去表达尊重吧。

【摘录】

“这些隐身的人,他们把活着这件事看得如此有尊严,不容一点渣子,生命之重,源于一种昂扬的精神内质。他们并不卑微。”

“对于我以后要走的路,要做的选择,我似乎可以无所畏惧,我害怕什么呢,即使是失败,我还有最后的归属地,无尘车间的门永远向我敞开。”

“在这碎片一样的人生间隙里,你的血一直是热的,你心系着一个陌生人和她的命运…我真的不需要去实证什么。无论我再一次深入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事件,哪一个人,我永远面对的只是我自己,我的主格永远在场,我会发出声音、阐明立场。”

“当一种选择是人生的上限,即使在他人看来是如此卑微寒碜,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已经是能挣到手的最好人生了…平视,是唯一的尊重。”

《无尘车间》读后感(四):很重又很轻——读塞壬《无尘车间》

这是作家塞壬的生活冒险,但你知道,这种冒险是有余地和后路的,因为就算塞壬重新回到黄红艳,她也依然无法摆脱塞壬的身份。身体可以被重新安置,但思想却无法那么轻易地被重新归位。

扉页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充满怀疑的。已经成名的作家,为了感受所谓的“生命之重”,隐藏身份出入于东莞工厂,成为流水线工人,成为日结工,她的所看所闻所想,能感同身受于那些真正的工人吗?事实上,是不能的。作家在书中多次惊异于自己与“他们”的不同,并由此调整自己作为打工者的“人设”。所以,即便读完此书,我也依然不清楚作家的这种观照于自身有何实质性的意义?

但如果一定要探究所谓“意义”,那一定就是书中所写那些飘荡于东莞各大工厂的打工者们。看到他们的生活,让我想起家族里那些外出打工的亲戚,那些我的同龄人,他们没有读高中或大学,他们变成了某工厂的工人。以前,只在亲戚们的口中知道他们的境况,但是那过于抽象,甚至还会觉得那每月四五千的月薪其实也不错。也想起一个堂哥,有一段时间他进了一个衣架厂的流水线,每月几千块,我妈妈说这很不错,因为他高中都没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已然很好。但是不久他就辞职了,带回了很多衣架,给我们家也分了不少。我妈很为他叹息。后来,这个堂哥自己做了小生意,炸羊肉串,很累,但直到现在,他依然在干这个。我这个堂哥,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一定认为成为工厂大机器的一部分,是一件被剥夺了自由的事情,他不能忍。

但是,很多人却很愿意做这些事情。在这本书里,很多工人认为在车间工作,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几乎等于享福了。尤其是那些中年人,他们已经历过生活中过多的苦,背负太多重负,觉得有工厂要他们,有份工作,等于是老天托住了他们……他们是一群贴地生活的人。

作家在书里提到,在经历了一天扎扎实实的体力劳动之后,吃饭特别香。日结工资到账之后,她高兴地像个孩子。她说,她由此体会到了“生命之重”。

但我很疑惑所谓“生命之重”是什么。

我想起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知识分子总是依靠幻想生活”。读过书的人,幻想肌肉总会特别发达,总是特别爱追寻意义,然而往往会得到很虚无缥缈的结果——生命之轻。

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想必尤其如此。塞壬的散文已看过不少,作家写自己的经历,写故乡的消逝,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其实,那些并不轻,那些很重。

但是,那些又很轻。免费午餐米饭可以随便加,那就将餐盘加满加高,十二块钱一个小时是底线,八块钱就是对劳动的侮辱,但是在暑期工旺盛的日结工市场上,也不是不可以做,任何人都无法想象上工会迟到,因为满勤奖是七十块,那完全就是白给的,因为没有付出任何劳动……这些,就是打工者们的日常,理所应当的日常,这些并不沉重,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天和又一天。塞壬在前言中说,他们的安于此命,和精英阶层并无不同。他们安于此,他们安于彼。他们和他们,同样安于对命运的无妄念。

如果你觉得这很轻,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们。如果你觉得这很重,那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了解他们。

《无尘车间》读后感(五):因为太过生气,反而一气呵成了……

“所以,由不是打工作家的我来写,恰恰是公允的。反正又不是我的命运,我急什么呢?对所见之人、之事,因无私心、无偏见,所以我能平静地写出它。”

前言看到这句话,就咯噔一下,每一句都是槽点,带着傲慢、偏见、高高在上而不自知,已经预感这本书不会好的了,看到最后,也没等来作者推翻她的意见,全书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做着浮于表面自我感动的“调研”,我在期待什么。

作者说打工文学的基调都是:“苦难,像牲口一样超负荷工作,毫无尊严,备受摧残的肉身与灵魂,绝望,贫困,压抑,以及看不到希望的人生,流逝在机台上的青春,无法申诉的不公待遇,被歧视,被粗暴对待,被强制绝对服从,等等。”但凡看过几本打工文学也说不出那样刻板的话,并认为打工文学的作家都是渴望改变命运,跳出来的少数佼佼者,所以他们的作品是带着情绪的,这种情绪不具有普遍性,是不公正的,然而经过她的观察,大部分打工者安于现状,没有多少“来自所谓命运的愤怒以及强烈想要改变命运的意念”,所以她决定用两年间共八十多天去东莞的流水线、日结工市场打工的经历,来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真正的打工人。

只是这高大尚的理由在第一章就被自己戳破,“ 看网上的新闻,疫情,失去亲人的悲恸画面,都没能让我有锥心的痛感。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知道这很危险。不论是对我灵魂的质量还是写作生涯,这都是致命的危险。”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拯救自己的灵魂和写作生涯,决定去工厂做工。

然后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作者做了什么?第一个准备工作,戒掉口红香水红指甲细高跟,她认为这会格格不入,不像一个流水线打工者。看完工厂待遇后,作者开始赞叹自己的八小时制是天堂,所以到底是来观察还是和你的世界作对比的啊!

本来还想一条条罗列的,后来发现根本用不着啦,每一页都有,随便挑随便找,她看不到就业压力,工资低,想靠加班多赚点钱,结果被她看成喜欢加班,没学历没手艺只能去电子厂,她认为很好,总有个托底的,能吃饱饭,还说“偶尔,我会因突如其来的感动怔住。去做日结工会成为我将来的一种生活常态吧。不为写作,不为什么,得空了就去做做。”可惜对那些人来说,他们没有选择。

坐办公室的人尚有职业病,颈椎病腰椎病,时间长了眼睛花,但她从没提到做工的人会怎么样,因为八十天太短了啊,短到那些身体的慢性耗损还没显现,她就已经完成了她的结题报告。而且她从没真正想要理解他们,书里多的是作者的感受,而不是打工的人,她在专注自己怎么伪装成一个打工者,“可怕的是,对我来说,成为一个机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不安分的,充满了质疑、冒犯和对抗的基因—即使我全程只需要演戏。”他人散发的倾诉气味,她从一开始就无视掐灭,“我其实不愿意为了一个什么目的去靠近一个人。这是底线。或者说,我可能更害怕把自己暴露给别人。”然后对其他人肆意评判,“我颇为不屑。这种恶意报复式的伎俩,是品格下作的体现。”“我先前以为赵妮肤浅、轻佻、拜金,我其实……挺看不起她的。”

她一直自诩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对这些只有好奇,从未设身处地想过,因为她知道她只是来体验,她随时可以回到自己的世界,所以她无视工人为什么想要加班,为什么外劳增多,为什么不愿意交社保,责备她产品不合格她可以顶撞挑衅,因为她不怕被炒,她可以自我牺牲地离职,把工作留给那个她认为需要的孩子,不过最离谱的是她宁愿不要这个月几千块工资也要离开,因为只有这么多休假,她要回去了,全然不顾周围人震惊的眼神,他们都在心疼钱,还在为她争取。

也许对她来说,这场八十天(合计)的底层工作她很有收获,另一个世界的肉更香了,工作生活都太幸福了,枯竭的灵魂滋养到了,写作也有素材了,还多了个深入底层打工的资历,她自以为能带着不同的观点来写打工者,是的,她做到了,带着傲慢,底层生态面目全非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果然只有做工的人疼惜做工的人,打工文学还得打工人写,另一个世界的她不如不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