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脑智能》读后感精选

《千脑智能》读后感精选

《千脑智能》是一本由[美] 杰夫·霍金斯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元,页数:3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脑智能》读后感(一):书摘

大脑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在旧脑部分上增加新脑部分而变大。旧脑部分控制着更原始的行为,而新脑部分则创造出更复杂的行为。 没有单一模型的咖啡杯。你对咖啡杯的了解存储在成千上万个模型中,即存储在成千上万根皮质柱中,但这些仍然只占新皮质中所有皮质柱的一小部分。这就是我们称其为“千脑智能理论”的原因:关于任何特定物体的知识都分布在成千上万个互补的模型中。 大脑具备以下四种特性:持续学习、通过运动学习、多重模型、使用参考系存储知识。 对我来说,存在感,即感到我是世界上正在活动的智能体,是意识的核心。 任何学习了世界模型的系统,会不断记住该模型的状态,并回忆起被记住的状态,这些系统都将是有意识的。 神经元做出有用的行为至少需要5毫秒。硅晶管的运行速度是神经元的100万倍。因此,由硅制成的大脑新皮质可能是人类思考和学习速度的100万倍。

复制你自己只是一个岔路口,而不是道路的延伸。在岔路口后会有两个意识体存在,而不是一个。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上传你的大脑的吸引力就会消退。

《千脑智能》读后感(二):《千脑智能》与《思考,快与慢》

今天读完了杰夫·霍金斯的《千脑智能A Thousand Brains: A New Theory of Intelligence》,一本可以引发无数想象的书。一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书,得到大神级的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做序。对我促动比较大的部分是其中描述的:大脑是如何由新的部分和旧的部分组成的;新皮质如何学习世界的模型,而旧脑生成情绪和更原始的行为(为自私的基因服务);旧脑是如何操控我们以明知不应该的方式行事的;我们所有人为何都很容易受到错误信念的影响,以及一些信念会像病毒一样蔓延。

这部分然我想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卡尼曼的书《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不费脑力-快速-无意识-难以控制和修改-自主控制-像自动驾驶,是人类在做狩猎者和采集者的思考行为方式的遗留。系统2:需要注意力-费脑力-耗力系统-慢速-逻辑-审视。系统1和2,很是对应了这里的旧脑和新脑;系统1和系统2是从行为和思维模式上的描摹;新脑和旧脑是有生物学基础的物理区分。

读《思考,快与慢》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多使用系统2控制好系统1;有了《千脑智能》里的新脑与旧脑的物理划分,更具象化了,希望自己的情绪控制能教之前有大的进步。

《千脑智能》读后感(三):大脑的工作原理

几乎所有我们认为是智能的能力,如视觉、语言、音乐、数学、科学和工程,都是由新皮质创造的。当我们思考问题时,主要是新皮质在思

新皮质可以暂时控制呼吸,比如当你有意识地决定屏住呼吸时,如果脑干检测到你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它就会忽略新皮质的命令,重新控制身体。同样,新皮质可能会认为:“不要吃这块蛋糕,这不健康。”但如果大脑中较老、较原始的部分说:“这块蛋糕看起来不错,闻起来也很香,吃吧。”你就很难抗拒蛋糕的诱惑。这种新旧大脑之间的争斗是本书的一个基本主题。

《千脑智能》读后感(四):简单书评:不颠覆但不一样

这本书挺神奇的。我先读的《新机器智能》(on intelligence),说实话那本书我评价不高,因为有点过时。我本以为在人工智能极速发展的今天,他的新书价值也有限,但实际看下来并非如此。并不是说这本书多有颠覆性,而是说这本书很不一样,可以为主流观点(至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观点,神经科学之类我不够了解)提供有趣的补充。本书标题内含的“千脑智能理论”,我的浅显理解是新皮质对同一判断具有大量而又不完全相同的皮质柱,结合不同参考系还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注意参考系在神经科学中已经是被证明的存在)。就个人感觉并不算太颠覆,机器学习领域有不少实施该类似想法的idea。但本书除了该理论外,还有很多关于智能(代表新脑,即系统二) vs 基因和模因(代表旧脑,即系统一)的有趣讨论,很明显作者是一个期待人类再进化突破旧脑的拥趸。因此,他支持很多看起来很危险的想法:包括发射人类存在的信号(看过三体的人表示似乎很危险,但本书里提到的每人短暂出席的长派对也是个有趣的假设)、主动基因编辑(看过高达seed同时对人类本性的不信任让我非常反对)、太空探索(我认可、支持且喜欢,很浪漫)等。不过,本书作者有一个不大喜欢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他的推理过于宏观抽象而不关注微观具体,典型例子是他对基因编辑的乐观态度。从人类群体的角度来看,有一个能改造自身的技术当然好,但这过程中导致的不可挽回的阶层差距在我看来是极端不道德的。nevertheless本书可能一个有趣的读法是5年后再来看,看看这里面讨论的问题在技术进步和社会背景下有哪些有趣的变化。

《千脑智能》读后感(五):千脑智能,一种极具可描述性和可解释性的脑科学框架

千脑智能这本书有点超出期望,霍金斯是搞过成功C端产品后重回研究的,行文极其流畅,有效比喻和经典案例贯穿全文,完全没有拿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专业术语砌象牙塔的感觉。 他提出新脑里十五万个皮质柱共同感知信息、建模数千个参考系、在参考系里运动,并分布式共识以形成"智能"的脑科学框架,让人耳目一新。

书的中部讲人工智能,成书可能早于chatgpt或同期,其观点还是比较站AGI的,从研究大脑出发,做了大量软件模拟,他对人工智能有其通透的看法。 读的时候能对应到我那点可怜的卷积、线代、偏导、自注意力、神经元...知识点,有时甚至爽出一点冷汗来:因为对一些原来模糊的观念,突然有了难得的画面感! 一本科技书,写得这么有画面感,要么它是网红书,要么作者是真牛逼!我选后者。 书的后半部开始讲科幻,牵涉诸多送命大题:智能是否造反、意识是什么、记忆上传、脑机接口,费米定律...等等。我认为作者把科学和科幻平衡得相当好,概念分明,又有互相联系,既不固步保守,也不混为空谈。其三观的契合度,简直是用专业大神的身份和口吻,说出了我不知如何有理有据怼人的许多心里话,神级嘴替,爱了。 两年前我看了几本脑科学书,顾凡及老师说过,大脑是宇宙最复杂的东西,人类大脑研究,目前只知其然(有数据有事实)不知所以然,连研究框架都没有。 千脑智能提出的新旧脑,皮质柱,参考系...这种框架,我觉得是一种"必要"的研究路线,但不一定是"充要"的完备正确,作者也诚恳的说了诸多局限和未知,台风一流。 但这个框架具有很强的可理解性和解释性,做为科技爱好者,非常推荐阅读,对当下的智能涌现热潮也是一种参考思考角度。 而专业的研究和判断还是留给真专家们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