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锦集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锦集

《手的精神史》是一本由[英] 达里安·利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一):关于我们的手

我们的身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适应生存,也拥有了更多的技能。其中,我们的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是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最近我读了《手的精神史》这本书,作者在叙述中探索手丰富多样的形象背后隐藏着的关于我们内心,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存在的真相,最终要唤起的是对我们当代人生活与精神状况的反思。

在手的忙碌中包含了我们的各种焦虑、躁动与不安,比如此刻我在用手机记录下这些阅读后的思考。有一点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手似乎没有办法跟得上我大脑的思考速度。 于是我尽可能快的加快自己手指的行动速度,希望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打出更多的字。但最终我选择了放弃,尝试用语音输入的方式来代替手的功能。 但是这种转变并不能完全的让我的双手解脱,我仍然需要使用手的功能来进行某些细微的修改。总之,我无法完全否定自己手的价值,尽管我可能忽视手的存在。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有趣的描述——一只手合上书,另一只手试图打开它;一只手点燃香烟,另一只手试图熄灭它;一只手打开电视节目,另一只手试图换频道。还有一些更可怕的例子:一只手试图勒死某人,另一只手试图让它松开;一只手强迫把食物塞进嘴里,另一只手试图阻止;一只手试图淹死正在游泳的病人,另一只手试图遏制它。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做许多的事情。在每个人个人意志的驱使下,我们的双手所能创造出的价值,发挥的功效都各有不同,有些时候也会朝着完全相反的目标用力。 伊姆拉克对拉塞拉斯说:“在我看来,当你选择生活的道路时,你却忽略了生活。” 尽管许多科技的发明,让我们的双手不再那么忙碌,因为有更加高效的工具出现。但我永远无法真正离开自己的双手,我们仍然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某种自主感,或者对于快乐的追寻,对专注的探索。 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我觉得非常有深度。然而有一点无法否认的,似乎是手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更像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部分。手的诸多行为,其根源还是在于我们大脑的思考能力,以及我们的运动神经之间的协作。 不管怎样,这本书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论点,颇有趣味。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二):让双手保持忙碌一直是人类的核心活动

这是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尽管东拉西扯,让人有些抓不住头绪。有幸作者在书尾点了题,顺道缓解了我们对于过分使用智能手机的焦虑:中介(数字产品)确实会使我们异化,使我们与自身疏离,但这更是一种积极意义的疏离,以帮助我们应对体内的紧张。

回看整本书,有散乱的文化漫谈,有各种有趣的小例子,在这些零零总总的叙述之下,本书确实也串联出了一部与手有关的“精神分析”小史,只不过不够系统有序。精神分析的视角贯穿全书,但写得不学术、不深奥,所以上架建议只标记了“文化”与“科普”,其实这个“科普”标签,可以算是低配版本的“精神分析”了。

《春假》,一个拍案叫绝的例子

本书第2章通过对婴儿群体的观察与研究,阐述了手与口、手与身体的关系,揭示了全书的核心议题:人类总是在避免双手回归身体,所以迫切需要寻找某种过渡性客体以缓解焦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类需要让双手保持忙碌,空闲的双手对于身体是尴尬的,揉捏、抓挠、揪扯这类小动作恰恰揭示了我们的躁动不安。但至于为何如此,书中没有清晰的剖析,只大概解释过一句:对于婴儿来说,手象征着一个奇怪的“他者”。后续就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了。

因此,书中大部分云里雾里的漫谈与分析,其实都在说明古往今来的那些让双手忙碌的中介(过渡性客体)。有形形色色的物品(食物、香烟)、小玩意(鼻烟壶、扇子),甚至是各种小活动(编织、书写)。因为叙述散乱、有些爱跑题,可能读者有时候把握不住重点。但作者诙谐的文笔,那些有趣的例子和精辟的结论,还是可以令我们会心一笑,给予我们启迪。

正如我非常喜欢这一句。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三):为什么怪物僵尸走路时,总是双手向前伸直?

在方所闲逛时偶遇了这本书。

有趣的标题和有趣的封面,以及这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睛。

作者达里安认为手代表了人类的动力本身,僵尸怪物们走路时双手向前伸直,是要体现它们未经理智的纯粹的意志(before mind)

这本有意思的小书不仅仅是一本手的使用史,也巧妙地折射了人类的文明史。

你能想象吗?

从远古至今,从婴孩到暮年,从依靠双手在丛林里荡秋千的猿人,到滑动手指操作手机的现代人,让双手保持忙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核心活动。

婴儿最早期对刺激的反应即抓握和吮吸,他们想要把一切事物放进嘴里,花大量的时间用手探索事物。

教会深知人类是种坐立难安的物种,因此祈祷时双眼紧闭双手合十此类的仪式能够有效地限制他们的活动。

衣服的口袋,也许是为了让焦躁不安的双手有处安放。

手部恒定重复的工作对神经有镇定作用,作业疗法由此而来。再换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典型例子,念珠。

“人之所以智慧,是因为他们有手” 于此同时,人类的双手也能帮助他们的意志永存。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端详过你的双手?

有多久没有安静感受用一只手触碰另外一只手的瞬间?

在方所闲逛时偶遇了这本书。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四):山池读《手的精神史》

点赞、关注需要手,转发、评论也需要手。这看似是一句废话,仅仅因为这些行为太过寻常。我们因为手的寻常,而忽视了它掌管着精神生活的很多秘密。 当人类不再树上荡秋千,学会直立行走的那一刻,手被赋予了更多力量。除了会使用工具、具有创造力,手和我们内心有着怎样的联系?从婴儿的游戏到成人的社交,手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由双手所创作的科技,正在改变着手的使用方式,那个不曾动摇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手的精神史》这本蓝色的小书里会有答案。由7个部分组成,各章节没有名称。读的时候会觉得内容非常散乱,里面有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有古代宗教仪式,有现代数字生活,还有信手拈来的各种电影案例。当我们习惯了结论由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推理而来后,会觉得这本书充其量就是漫谈。 说实话,第一遍没有读太懂。不服气,又读了第二遍。惊奇的发现,作者达里安·利德,可能就是想通过这种似有非有、漫不经心的行文方式,让我们再次感知到手以及手和精神世界的联系就是这般被我们忽略掉的。 读完《手的精神史》我有3点想要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总喜欢是买买买?是喜欢?还是钱多?都有可能。问题是,没钱也想买,想着法儿的买。控制不住自己的买买买。这就是上瘾?书里说:“我们的手通过不断的抓握和获取,产生一种我可以完全主宰自己的错觉。”就比如,当你告诉一个小朋友:“不可以怎样”时,他偏不。这个被称为叛逆的行为,其实很可能是他尝试着主宰自己。尽管大量的事实会让他知道,听大人的话可能会更好。 有人喜欢戴大金链子、大金表、大钻戒。也有人会把A和C之间装着的东西,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到的方式显摆出来。过去,我认为这些都是肤浅或者不自信。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是我肤浅了。这些物品也好、符号也罢,对于拥有者来说,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不依赖于任何人,仅仅属于自己。而他们“只是那个想要随身携带自己所需物品的人”。你细品,格局是不是瞬间被打开。 我们的社交礼节告诉我们,应该对眼前人热情相待,可为什么总想看看手机,有时会和网络的另一端的他聊聊天,尽管聊得都是可有可无的话题。因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目标不就是将自己从亲密关系--既是对方是我们所爱之人--中抽离出来吗?”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奋不顾身融入生活的同时,又在小心翼翼的将自己从中逃离出来。 一句话概括我的读后感:不要因为左右摇摆或各种暂且不能理解甚至永远无法理解的行为,而责备自己和他人,都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罢了。

《手的精神史》读后感(五):神奇的双手

要说起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那一定是人类更会使用双手,在远古时期森林退化,有一部分古猿选择留在平地上,他们学会的直立行走,从而解放了双手,以至于他们开始了非同寻常的进化。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双手,他们得以让我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做出了无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从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变化,当今时代整个社会更注重的是大脑,反而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级的,可是我们还是保留了爱动手的习惯,就好比我们在干任何事情的时候,手总是闲不住,有的人会让他来揉核桃,有的人会用手来挠头以及摸脸,在我们思索良苦之时,手一定会不自觉的干些其他什么。 近期我读到一本明室出的书,叫《手的精神史》他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达利安,利德写的,他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当今时代一些关于手的情况,从整个社会学探讨了人类使用手的历史,今日人人都在提及短视频的弊病,反对着这种刷刷刷的行为认为这样的情况让社会变得冷漠,只关注于手机上的事情,但对于刷的行为其实体现了更深层的精神问题。就像本文中提到了一个老师,他经常摩擦自己的鼻子,以至于软骨都已经损坏了,可是他还是不能停下来,并因此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科研之路,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够避免这种习惯.

其实显而易见当今的社会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离开双手当我们看起激烈的体育比赛时,几乎没有一项运动能完全的脱离双手,即便那些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人,往往也要舞动起自己的双手,打字劳动就更别提了。但本书名为《手的精神史》他一定会提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好比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他讲起了美国的一些暴力形象以及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思想上的问题,这与他前半部分探讨人类在生命早期对于各种手的行为的关注所不同。

其实我很是喜欢这种通过一个小的切入点来带领我们研究历史以及社会行为的书籍,他找的这个切点能让大家感觉非常的有趣,而且他围绕这一关键会从历史,社会,科学等等方面来讲述,不至于让人在一个领域过分阅读,以至于消磨了兴趣。而且这本书很轻巧,非常适合在交通工具上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