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浪的家读后感100字

流浪的家读后感100字

《流浪的家》是一本由[美]安·帕切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的家》读后感(一):命运的分岔路口究竟在何处

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温暖的避风港湾,还是可以信赖的依靠,还是会给我们最致命一击的伤痛?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我们都曾经多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然后那份影响都足以改变我们的一生。

在我们生命之初,家的定义更可能是一栋房子,不管它是否华美,终究是给予了我们一个栖身之所。在这个家里面,还需要拥有家人,有着爸爸妈妈,仿佛这样才是完美的家。可是对于文中的我和姐姐梅芙来说,家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当年幼时候,母亲的不辞而别,让我和姐姐梅芙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了,而姐姐梅芙也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

随着另一个女人走进了我们的房子,这个家仿佛也开始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功能。这可能是很多单亲孩子都面临着的一个问题吧,对于跟随的父母是否会重新组建家庭感到担忧,虽然不是每一个后妈都会像白雪公主里面的皇后一样,但总是会怕遇见一个不懂事的父亲和一个不关心的后妈。

而且对于我而言,文中的我过于年幼,所以对于早早就抛弃了我和姐姐的母亲并没有多少记忆。当父亲并不关心我们姐弟俩的生活,姐姐开始承担起母亲的角色,姐姐试图在每一个又一的日子将曾经同母亲的记忆分享给我,让我也能够感受到曾经的母爱。可是我和姐姐始终都不知道母亲当年为什么离开,虽然想念,但是也许母亲永远都不会回来。

可是,如果有一天,离去的母亲突然回来,这个家还能回到当初的模样吗?我和姐姐是否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重新接受母亲的回来。曾经的我和姐姐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只是在父亲离世之后,被后妈从家中赶了出来,从此和姐姐过上了流浪的生活。流浪的生活中,家的定义被缩小到我和姐姐两个人,因为我们是彼此的依靠,此时家与家人融为一体。流浪的生活,让我们的家也随着我们一起流浪,但是有你为友了家,即便是流浪,也不会感到害怕。

那时候的我,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老房子里,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母亲会再度回来。但是对于我而言,失而复得之后,得到的就一定是幸福和快乐吗?是否过去的所有都可以磨灭呢?曾经的伤害既然已经存在,是否我可以毫无顾忌地选择原谅?

《流浪的家》读后感(二):去愤怒?或者去爱?

在阅读《流浪的家》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想起另一位美国作家约翰·欧文。

欧文擅长讲故事,并且是关于家庭的故事。而这也是《流浪的家》的特点。作者安·帕切特在这本小说中讲述了一个长达五十年的“流浪的家”的故事。

小说原名“The Dutch House”,意思是荷兰屋,这是小说主人公曾经的家。故事主人公是梅芙和丹尼姐弟俩。

故事的开始,他们随着父母搬进了这座豪华的荷兰屋,但荷兰屋的优渥条件却导致了母亲的出走,她抛下了丈夫和一双儿女,前往印度去帮助穷人。

梅芙和丹尼的厄运由此开始,父亲随后再婚,姐弟俩与继母安德烈娅不睦,于是在梅芙父亲猝然离世之时,安德烈娅将这对姐弟扫地出门。

他们在一瞬间变得一无所有,彼时的丹尼只有15岁,他要和姐姐梅芙相依为命。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丹尼还可以使用父亲给他留下来的教育基金,最起码他可以顺利完成学业。

梅芙希望弟弟去学医,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用掉教育基金(避免被安德烈娅吞掉),丹尼听从了姐姐的安排,但最终还是选择像父亲一样,投资房产。

姐弟俩顺利长大,丹尼也有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依旧没能从当年破碎的家庭中走出来。

被赶出荷兰屋之后,梅芙和丹尼不止一次地在深夜重返荷兰屋,在屋子外面凭吊他们一家的过去,彼时妈妈还没有离开,父亲还没有离世,他们也还没有流浪。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迷恋自己的不幸,甚至爱上我们的不幸”。

与其说梅芙和丹尼被荷兰屋的魔咒所困,倒不如说他们自己将自己困在了荷兰屋,即便他们早在27年前就已经被赶了出来,但事实上他们从未离开。

姐弟俩自困于此。

于是在数十年之后,梅芙和丹尼终于重返荷兰屋,彼时他们早已有了各自的生活,而安德烈娅也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强势,变得衰弱不堪。

而且,姐弟俩的妈妈也再度出现了。

契机是梅芙的病,生病的梅芙唤出了消失的母亲。原来她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从印度返回,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回到姐弟俩身边。一直到女儿住院她才出现。

母亲的出现也给了姐弟俩摆脱执念的契机。梅芙很容易地原谅了母亲,原谅了她当年不负责任的抛弃,甚至也原谅了安德烈娅对他们姐弟俩的作为。

而丹尼不能轻易地这样做,过往数十年的辛苦经历让他无法轻易地原谅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对此,梅芙的回答是,“我现在还有时间,可以用来愤怒,或者可以用来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显而易见,在愤怒与爱之间,梅芙选择了去爱,她重新爱上了曾给她伤害的人,或者说,她从没有恨过。

丹尼做出了和姐姐不同的选择,第三种选择,不愤怒,也并没有去爱,而只是保持一种熟悉:

“我现在留下的绝不是爱,可以算是一种熟悉吧,我们在彼此身上得到了一些安慰。”

唯有如此,他才可以结束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流浪,他才真正地从荷兰屋里解脱了出来。

《流浪的家》读后感(三):《流浪的家》坚守与离殇

流浪的家

家在我们思想观念当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觉得我们应该是世界上对家庭这个概念最重视,也最维护的一个文化种族了,家甚至是我们存在所有一切的意义和目的之所在。可是家也和人的人生一样,也充满了幸运的和不幸运的。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却各各不同,我们在读取别的幸福家庭的信息的时候,也肯定是我们学习和向往的一个榜样。而当我们了解到一个不幸家庭的不幸时,我们也悲戚着他的悲戚,如同身受一般。唯愿天下所有人的家庭都是幸福的。

《流浪的家》这本书的封面其实也有一定的意义,它就是书中主人公梅芙,在她大概10岁那一年,邀请哪位画师为他画的画像。这幅画像也是他曾经的家中,一直悬挂着的那幅。承载着她对过去所有美好的回忆,也寄托了她对失去的快乐的无比的痛惜。

梅芙本来生活在一个生活富足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本可以生活的无忧无虑,快乐而幸福的,可是所有一切秩序的打乱一切美好的崩解,都源自于他母亲的出走,这样的出走不同于去世或者是离异,它给孩子们心灵上造成了创伤,或许会更加的沉重。那个曾经他们最最感到安全的温馨的快乐的家,荷兰屋,仿佛在一瞬间就失去了它的灵魂。她母亲的离开也许有很多原因,都是因为他们父亲的冷淡、冷漠。没福的父亲就是对自己的两个亲生子女,也并没有表示出过多少亲密的爱和呵护。其实这种人不适合承担一个家庭的。他对家庭的这种情感的缺失,往往是将一个家庭拖入不幸的最主要的因素。

而更加不幸的是,梅芙的父亲居然再婚了,俗话说的半路的夫妻心难齐,如果再碰上一个心存不良的人,那这个家庭可就彻底的就散了。在书的封面上写道:“我们迷恋自己的不幸,甚至爱上我们的不幸”。这其实是主人公梅芙的心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梅芙的坚强不屈,以及她想努力坚守好自己这个家的决心,从这句话里面也不难看出他的这个继母绝对不是一个良善的存在。

他们曾经生活的那个家,那个富丽彷徨的荷兰屋,从最初的快乐到母亲离去后的哀伤,然而到了现在,荷兰屋仿佛成了可以唯一保护他们的寄托了!梅芙及早地就担任起了照顾自己弟弟的任务。更为不幸的是,他们的父亲也在他们还未成年的时候,因病离开了他们。家对梅芙来说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也许还只剩下了那个曾经记录过他们的快乐的繁华的躯壳-荷兰屋。向所有恶毒的继母故事那样,安德烈娅在他们的父亲去世后,便霸占了他所有的财产包括这座荷兰屋。唯一庆幸的是,他们是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家庭,所以应该有的一些基金啊,保险啊,这两个如孤儿般的孩子都有,并且这份保障是再恶毒的人也掠夺不走的。姐姐梅芙也辛苦的劳作,一直供养着自己的弟弟读书上学。这是梅芙从妈妈离开那天起便一直坚守的信念,她要维护好这个家庭,她要这个家庭,即使只剩下他们两个,仍然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

当他们都老了的时候,梅芙也一直没有结婚,可以说他是为了这个家庭在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我们也可以说她失去的很多,但她却坚守住了更多,救赎了更多。这篇故事也许有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部分,也有虚构的部分,但是这种敢于付出的精神,敢于承担一切的精神,却可以一直激励着人们。

《流浪的家》读后感(四):读完这本书,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

单从小说的情节来说,以我现在的年龄段来看,其实我挺气愤的。纵使小说的结尾给了大家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但伤害就是伤害,为什么就不能记恨着?为什么要去原谅?

但是放下书本后看看自己的身边,想想周围的人和事,原谅与不原谅,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原谅了,会少一些遗憾;可就算不原谅,又能怎样呢?只是会徒增很多的执念与遗憾罢了。

《流浪的家》是美国作家安·帕切特写的长篇小说,书封上说她是美国当代文坛扛鼎作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这本书加上了一定的重量。

我想当然的将故事变成了一群孩子在圣母玛丽亚和毒皇后之间艰难生存并成长的故事。

我叫丹尼,姐姐叫梅芙。我们的妈妈就是【圣母玛丽亚】——虔诚的圣徒,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去帮助穷人——那些她觉得真正需要她的人。

我们的爸爸是一个腿脚不太好的房产商人,一辈子都在买房卖房,赚

安德烈娅就是我们的继母,也就是我认为的【毒皇后】。

不知道她到底爱不爱爸爸,但是,她一定爱爸爸的财产。

然后还有三个佣人,还有安德烈娅的两个女儿,组成了这个故事。

故事的发生在荷兰屋,那所爸爸当作惊喜想送给妈妈,却被妈妈当成了【惊吓】的房子,也是后来的毒皇后安德烈娅看中的房子。其实我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丹尼有同样的疑问:安德烈娅到底是爱上了那个男人还是爱上了这座房子?

没有人不喜欢这座房子,除了丹尼的妈妈。荷兰屋这座房子的前主人都死光了,而在他们来之前,浣熊在这座房子跳舞,荒草丛生,但是橱柜里却还挂着前主人的衣服,厨房里还有前主人用过的厨具。

想想是挺瘆得慌的慌的。

所以妈妈最终决定离开。她要去印度,去和特蕾莎修女一起,帮助更多的穷人。所以,她抛弃了丈夫,抛弃了还未记事的我,也抛弃了差点为此死去的姐姐梅芙。

对我来说,有没有妈妈其实并不影响童年的完整,因为姐姐就是我的一切。童年的真正结束是安德烈娅这个女人进门以后,我和姐姐,被抛弃了。

爸爸不管我们,安德烈娅有自己的两个女儿,我和姐姐,没有了容身之地。她们霸占了爸爸,也霸占了荷兰屋。

后来爸爸离世,安德烈娅更是宣布主权,荷兰屋和爸爸的公司,都是她的,因为在爸爸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将自己的名字加到爸爸的财产之下了。

这个女人,真是狠毒。

好在爸爸为孩子们专门留下了教育基金,这些教育基金,足够丹尼读一辈子的书。所以姐姐决定让我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虽然那并不是我想要读的。

丹尼和梅芙的成长很艰难,爹不疼,妈不在,就像两棵随风摇摆的小草,脆弱,但倔强。

人一旦入了戏,就很容易被剧情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文学作品的意义,恰是将最残忍的事情展现在眼前,却仍然让人冷静,沉思。

丹尼结婚了,梅芙老了,妈妈回来了。

原谅?不原谅?丹尼以为姐姐比他更恨妈妈,因为是她的离开,差点让她在十几岁的年纪死去,纵然捡回一条命,却要每天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为此,她一生未嫁,也从未听她说过有爱的异性。但是,姐姐却是比所有人都最先原谅了妈妈。

安·帕切特在这本书的背面写了一句话:我一生都在写同一个故事——你在一个家庭中,突然之间,你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这不是你的选择,你不能退出。

我不由的猜测,是否作者也有类似无法放下却又不得不放下的伤口?我们这辈子,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我们不能带着原生的伤害过一辈子,纵然那些伤痛是你曾经觉得无法原谅的。

与过去握手言和,需要巨大的勇气,就像母亲最终站到荷兰屋面前,看着情敌安德烈娅在那座金碧辉煌的屋子里垂垂老矣。她还是温和的。

母亲过去不愿意住进那座太豪华的房子,如今却为了照顾安德烈娅这位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情敌住了进去,这样的胸怀,不是谁都有。

丹尼和姐姐,也许一直在流浪,但是她们的母亲,一直都在救赎,救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救赎那些流浪的人,也在救赎曾经抛夫弃子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以后,如果想明白了,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

《流浪的家》读后感(五):心的流浪,何处是归处

父亲去世后,继母将梅芙和丹尼赶出家门,从此,姐弟俩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流浪”,但要说心的流浪,也许还要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在福克纳文学奖得主安·帕切特的新作《流浪的家》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寻找内心归处的故事。

梅芙和丹尼的家,在一幢豪华壮美的荷兰屋,那是爸爸引以为傲的房子,也是母亲抛弃他们离开的原因。

母亲离家那年,梅芙12岁,丹尼才4岁,一切的一切都改变了。梅芙因为受不了打击,开始暴饮暴食,最终患上糖nian病。而弟弟丹尼虽然对母亲没有太多印象,但此后一生,他的内心都处在一种没有依靠的漂泊状态。

后来,父亲带回继母,还有继母的两个女儿。就如许多故事里的坏继母一样,安德烈娅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坏继母。四个孩子原本相处得很好,但她强行让女儿霸占了梅芙的房间,不仅是房间,更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在父亲面前,她是贤妻与慈母,在父亲背后,她露出令人厌恶的真面目。

甚至父亲才刚刚过世没几天,她就将梅芙和丹尼还有两位管家从家里赶走。她终于独自霸占了那幢荷兰屋。

——

在书中,作者帕切特用冷静克制的笔触,以丹尼的第一人称来描述,在节奏缓慢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的目光一点一点被故事所吸引。

无论是倔强的梅芙,还是后知后觉的丹尼,亦或是讨厌的继母,冷漠的父亲,都在作者平静的描写中一一展现出来。

姐弟俩聪明,漂亮,事业成功,但他们的内心仿佛总有一个空洞,填也填不满。

梅芙的空洞,源于母亲的离家。母亲离家时,她已懂事,此后数年,她都将照顾弟弟为己任,与生活和命运对抗。

父亲死后没给他们留下任何钱财,除了弟弟的教育基金。梅芙让弟弟读了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以及,最贵的专业——医学。一方面让他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继母霸占的金钱,做最后的抵抗。

丹尼的空洞,也源于母亲的离家。但与梅芙不同的是,他对母亲没什么印象,被赶出家门时,他还在上高中,远远没有达到自力更生的能力,只能依靠姐姐。那么听从姐姐,让姐姐开心,保护姐姐,就是他的责任。

作者全篇的描述,多次让我饱含热泪。无论丹尼觉得父亲有多么冷酷,他最后都变成了父亲的模样,包括相貌,包括职业,还包括自然流露的谈吐;而梅芙,即便已经50多岁,但她也仍然是那个12岁的小女孩,那个母亲离家后内心就走失了的小女孩。

我们内心的空洞应该如何来填满?被赶出家门后,一经数年,姐弟俩经常悄悄来到荷兰屋外面,坐在车里许久,只是静静地看着荷兰屋。他们放不下过去,也走不出过去。虽然两人此后都事业有成,但内心,始终有一个填也填不满的空洞。

家能带来安慰,亦能带来伤痛。但家又是什么?是一幢房子吗?不全是。家是房子,和房子里的人,还有发生的故事。

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自己对于家的理解和安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