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许愿树读后感100字

许愿树读后感100字

《许愿树》是一本由[美国] 威廉·福克纳 著 / Yichen 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愿树》读后感(一):梦幻的许愿树

《百年孤独》的作者威廉·福克纳唯一的一部童书。

相传此书是作者献给患有癌症的小女孩玛格丽特·布朗的。

也许是想给女孩生的希望或者在女孩弥留之际看见更多彩的世界而创作。所以书的内容非常温暖和治愈。

在故事中孩子能看到由变出苹果派和蛋糕的奇妙野餐、像气球一样鼓起来的小马、长满一千种不同 颜色叶子的许愿树。

字里行间不仅能感受到天马行空的烂漫奇趣,更能感受到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文学性和诗意。 另外全书另一个看点就在于排版设计和插画上,每一页还都有蓝色的边框,非常梦幻。

《许愿树》读后感(二):拥有许愿树,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许下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一定是件美好的事情,通常情况我们都是这样想的。但是,美国意识流文学大师威廉.福克斯在他的小说《许愿树》里有这样一个情形:一个叫乔治的男孩,许的第一个愿望就搞的自己生病了,第二个愿望,让周围人受了惊吓,第三个愿望更糟糕,他在好友需要帮助时一个人先溜了。

原书封面

如此看来,若是把许愿树当作毫无节制的私欲工具,不仅会影响别人,也会伤到自己。这样深刻的道理怎么让孩子们理解呢?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体会大师级别的童书其非凡的表现力。

《许愿树》读后感(三):林中有颗许愿树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看这套“文学大师写给孩子们的经典故事”更像是大师作品的体验卡。福克纳、艾略特、契科夫、普希金、卡尔维诺,一个个名字说出来都格外有分量。但若是读他们的专著,恐怕未必能够读懂,甚至未必能读完。而儿童读物相对比较简单、纯粹,作为大师作品体验卡来说算是个不错的选择。何况这套书颜值在线,为大师们招揽粉丝也有美颜加持。 儿童读物应该会比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更好理解吧,那些道理虽然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又无比困难的真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或者说正是在我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更应该反复警醒自己的。 我个人比较相信能量守恒定律,付出与回报必成正比。要想吃饭必然得先做饭,想考试取得好成绩必然得先好好学习,想得到表扬就得好好表现。这些是相对明确的回报,还有一些事情属于先付出,之后总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反馈到自身。比如小时候练田径很辛苦,但是长大了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别人要更好一些;比如小时候被迫学习某种才艺耽误了和小伙伴玩耍的时间,但是长大以后发现在空虚寂寞的时候,自己有一样可以陪伴自己的爱好。 小时候看xxxholic和钢之炼金术师,他们都在强调平衡、对等。长大以后发现世界更是如此运行着,天上也许会掉馅饼,但馅饼没准是你不吃的韭菜馅,甚至可能还是有毒的馅饼。 许愿树真的可以无条件的实现任何愿望吗?我不信。 愿望总会以某种形式收取对等的代价,免费的午餐也许没有收取金钱,但也许日后会以健康、情感等其他形式收取费用。许愿树吹鼓了人们的欲望,或许将来会以自相残杀与孤家寡人来收取愿望的代价。 所以古人说:“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敬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现在社会上有多少因贪婪金钱权利名声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例子,生物必然向往更好的生活,但我始终认为,在能够保证生存的前提下,通过伤害抢夺他人生存空间得来的,必然是要付出代价。 林中有颗许愿树,你说,他能不能真的实现你的愿望?

《许愿树》读后感(四):梦中的树

浪花朵朵的这套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故事都设计得十分精美,我现在有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和这本威廉福克纳的许愿树,我还想要普希金和毛姆的童话来收藏,不过我倒是不是很期待它的内容(除了意大利童话)毕竟这些大作家不是专业写儿童文学的,他们的作品自然比不上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名号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给家长看的营销手段。 虽然这么说,但是毕竟是大作家写的故事,再怎么样也不会太差的。这本许愿树是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他的那些经典小说,说实话我还没看过,即使看了我估计也看不懂。而这本许愿树是他唯一一本写给孩子的作品,它的内容要短小轻松的多,只是不知道能不能从中一窥福克纳自己的风格。 许愿树的故事有些神秘,开头就是女孩达尔西被一个红发男孩叫醒,然后来到了她的朋友身边,之后他们就莫名其妙地踏上了寻找许愿树的旅程,结尾指出了这场旅程或许只是一场梦(你也可以把这一切当做真实的)这也似乎解释了前文的那些莫名其妙之处,比如为什么去寻找许愿树?达尔西和其他人的关系是什么?红发男孩到底是什么身份?看了结尾一切都豁然开朗,梦中的世界不就是这样朦朦胧胧,毫无逻辑,充满荒谬和幻影的吗?这样来看,许愿树与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梦中可以实现一切奇迹,但当你醒来时,还是会高兴你终于回到现实了。 主角小队的一路前行,一路不停的对话很有意思,其中塑造最有意思的不是达尔西(虽然是她的梦)而是爱丽丝,她的许多话都说得十分有意思,和大家的互动也很好。冒险故事最好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预见朋友,看到旅途中的那些老面孔,谁不会爱上这一切呢。许愿树可以实现一切愿望,所以当你想要一件事的时候那件事就会立刻发生,比如达尔西想要是能睡在家中的床上该多好啊,然后她就瞬间回到了床上,这一点设计的十分严谨,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最后弗兰西斯说他们许得愿望是自私的,应该把愿望留给别人,最后让他们许一个不自私的愿望。我觉得这一笔有些强行说教了,感觉在这个故事里不太和谐。不过想想前面他们不停的许自私的愿望,这一笔也可以算是点题了,但是还是有些别扭。我觉得儿童故事第一还是要讲好一个故事,道理最好不要强行说,要不然孩子会不喜欢。不过我也只是站在我自己的审美上点评的,也许福克纳就是要写一个寓言故事,而我只是想看一个纯粹的冒险故事。 这一本书和这一系列的其他书一样,都是带插画的,这本的插图是蓝色调的,剪纸式的画风,我觉得没有意大利童话那本好看,但是和这个故事如梦似幻的氛围很搭调。

《许愿树》读后感(五):学会与愿望共同成长

小朋友们就是会有许多许多的愿望啊~想要糖果,想要蛋糕,想要不用上学,想要很多很多娃娃或者玩具…… 不只小朋友是这样,大人们也会拥有愿望,升职加薪、婚姻美满、身体健康……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告诉我们什么是“自控”的故事。 有愿望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然而愿望也分切实际和不切实际的,甚至还分为有益他人或者有害他人的。 就好像故事里的乔治,他许的三个愿望只为他和同行的伙伴们带来了麻烦,他的第一个愿望是“我想要许多许多的草莓和巧克力蛋糕,足够我吃完病一个星期的。”于是他真的得到了许多许多的草莓和蛋糕,他也放纵自己吃完了,然后他也真的身体不舒服了。 而他许的第三个愿望则是在他们一行人深陷困境的时候抛弃他的伙伴。如果用时尚一点的词来形容,他长大后或许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并不触犯法律,但却显得缺少道德。就好像我们有时会在没有监控的路口看到有人闯红绿灯,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约束的只是行为,道德约束的才是一个人的底线。 我们的愿望或许可以很大很大,大到不着边际,但这样的欲望是否会反过来伤到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甚至最终变得不受控制?如何学会自我控制,如何认清自己的欲望与承受能力,或许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命题。 就好像在故事的最后,弗兰西斯说“如果树上有一千片叶子,然后有一千个男孩女孩每个人采了一片,那等第一千零一个孩子来的时候,就得不到叶子了,对不对?”“所以这种愿望是一个自私的愿望,对不对?”善良的孩子们最后都同意归还叶子,所以这个故事是一个善美的结局。 ——“如果你对弱小者很慈悲,就不需要一颗许愿树来帮自己实现愿望。” 福克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那我们究竟又该如何教导孩子呢?利己还是利他?乔治的愿望真的有错吗?孩子们最后放弃自己的愿望又是对的吗?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平等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想,在认清现实的真面目后依旧能够心存爱与善念的孩子,内心才能真正强大吧。 最后,不论怎么说,能够大胆地拥有愿望还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啊,毕竟身为大人的爱丽丝在寻找许愿树的路上可是打了一路的退堂鼓呢~或许对于许多成人来说,追求愿望本身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了吧。 学会自我控制,小小的愿望就能变成大大的能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