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罐头里的小孩的读后感大全

罐头里的小孩的读后感大全

《罐头里的小孩》是一本由[奥地利]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 / 绘者:[德国]安妮特·斯沃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一):当个“坏小孩”,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本儿童读物,对我这样一个大小孩来说也十分有趣。一个从工厂送来的完美小孩,居然要靠变坏,才能留在他父母的身边。

故事简单易读,脑洞大开。一个老师喜欢、大多数父母都会喜爱的完美小孩,你会想要吗?你想变成吗?不用做过多的思考,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人之所以可爱,居多是因为那些不完美。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千篇一律的好,那好便不再是好~大朋友们,也都可以读一读呢~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二):爱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合格品”

罐头小孩康拉德是工厂批量生产的,出厂前经历教育和培训,品质合格后才会被邮寄到订购的大人家里。7岁的康拉德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各种规训,懂事到让人心疼。

从4岁到7岁,康拉德用了3年的时间学会了人类小孩的功课,还有如何做一个乖孩子,门门成绩优秀。他爱憎分明、责任感强烈,跳级读书后却受到普通小孩的排斥。因为他整洁、听话、告密,而且不说脏话。他是大人喜欢的孩子,为什么小孩却不喜欢他?因为他丧失了童真。

这样省心的孩子,却因为工厂错误投递而需要回收。还好他遇到的不是板正的大人,教他变成“坏孩子”的邻居小女孩基蒂充满智慧,勇敢而又机智。她保护他,为了让他恢复童真,用亲吻奖励他的恶作剧,罐头小孩在爱和耐心下变成了“真正”的小孩。他说粗话,给大人添乱,把家里弄的一团糟,成为工厂负责人和真正的养父母眼里的“残次品”,他们落荒而逃,这不是他们期待的小孩。基蒂和康拉德的“养母”开怀大笑,一如既往地爱他。

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人们的刻板印象,比如小孩应该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样,母亲应该怎么样,男孩和女孩怎么样才能讨大人或者老师的欢心。儿童在规则之下长大,成为平庸又无聊的大人。大人兢兢业业地扮演身为老师、母亲、父亲的角色,然后慢慢老去,成为令人生厌的老人。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重要的是后天教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爱,任何人都需要爱。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三):我不够完美,也不强求我的孩子完美!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家长谈论“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不知道,也许在别的孩童眼里,我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被歆羡的对象,不必否定自己,不必强求改变,真实开心的生活,我们都是superstar。 这本书与其说是个童话故事,不如说,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书中的巴尔托洛蒂太太是位独居人士,她脾气古怪,似乎很多事情都看不顺眼…她是一个购物狂,也许购物能舒缓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增加生活的愉悦度,她总在收快递和拆快递的路上,虽然有些快递她并不需要…这一天,她收到了一个大包裹,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她的儿子康拉德,一个被预先设定好程式的7岁男童。 这个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但唯独看不到的是一个孩童应有的稚嫩和反叛。他被设定成一个不愿任何人伤心、生气,对大人惟命是从,将一切真理置于最高点,他将顺从、听话、懂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拥有让人羡慕的学识、他是个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的孩子,但是他并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甚至在同学眼中他就是个怪物,一个格格不入、虚伪的玩伴。 终有一天,制造康拉德的公司发现了之前错发快递的事情,他们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他们要把康拉德带走,为了留住孩子,巴尔托洛蒂太太和大伙儿一起帮助康拉德彻底改变,而故事的结尾处,康拉德说“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 大伙儿制止道“绝对不可以!”令人深思。 这虽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但从这个童话中我们更能悟出很多道理。我们生来并不是为了完美而活,正是优点中夹杂着缺点,顺从中携带着叛逆,才让我们成为一个个活生生、有朝气、有特点的人,更是活出了千万种滋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那么多不完美,又如何能要求他人一味朝着“完美”发展?书中埃贡先生的角色让我觉得特别熟悉,他就像我的父亲,希望孩子乖顺又成才,但这份希望其实并不会让孩子幸福,我一直被打上了“乖乖女”的标签,但我明白,这份压力其实就是“活在他人希冀”的桎梏。所以在看到康拉德的很多心理表现,特别能有共鸣,但我希望,翻阅这本书的你(或者孩子),只把它当个童话,不要有共鸣,因为这份共鸣背后掺杂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揉进了太多的悲欢与哀愁。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四):我不完美,我的孩子也不必完美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家长谈论“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不知道,也许在别的孩童眼里,我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被歆羡的对象。

这本书与其说是个童话故事,不如说,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书中的巴尔托洛蒂太太是为独居人士,她脾气古怪,似乎很多事情都看不顺眼…她是一个购物狂,也许购物能舒缓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增加生活的愉悦度,虽然有些快递她并不需要…这一天,她收到了一个大包裹,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她的儿子康拉德,一个被预先设定好程式的7岁男童。

这个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但唯独看不到的是一个孩童应有的稚嫩和反叛。他被设定成一个不愿任何人伤心、生气,对大人惟命是从,将一切真理置于最高点,他将顺从、听话、懂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拥有让人羡慕的学识、他是个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的孩子,但是他并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甚至在同学眼中他就是个怪物,一个格格不入、虚伪的玩伴。

终有一天,制造康拉德的公司发现了之前的错误,他们要把康拉德带走,为了留住孩子,巴尔托洛蒂太太和大伙一起帮助康拉德彻底改变,而故事的结尾处,康拉德说“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 大伙回答“绝对不可以!”令人深思。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但从这个童话中我们更能悟出很多道理。我们生来并不是为了完美而活,正是优点中夹杂着缺点,顺从中携带着叛逆,才让我们成为一个个活生生、有朝气、有特点的人,更是活出了千万种滋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那么多不完美,又如何能要求他人一味朝着“完美”发展?书中埃贡先生的角色让我觉得特别熟悉,他就像我的父亲,希望孩子乖顺又成才,但这份希望其实并不会让孩子幸福,我一直被打上了“乖乖女”的标签,但我明白,这份压力其实就是“活在他人希冀”的桎梏。所以在看到康拉德的很多心理表现,特别能有共鸣,但我希望,翻阅这本书的你(或者孩子),只把它当个童话,不要有共鸣,因为这份共鸣背后掺杂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揉进了太多的悲欢与哀愁。

最后想说,我们不必太完美,也不必让孩子生活的太完美,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点,活得开心,获得健康,足矣。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五):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罐头里的小孩》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荷兰儿童文学“银笔奖”、奥地利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作者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奥地利及德语区广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国际安徒生奖”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的获得者;绘者安妮特·斯沃博达是德国知名插画家;译者任溶溶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这是超强的儿童文学作品配置了! 巴尔托洛蒂太太收到了一个罐头包裹,从里面爬出工厂生产的人造小孩康拉德,他不会说假话,不肯做坏事,学习成绩优秀,甚至被同学嘲笑、排挤也不反抗,但是巴尔托洛蒂太太却要努力把他改造一番......一起来看看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吧,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明白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