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它们的性读后感1000字

它们的性读后感1000字

《它们的性》是一本由王大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它们的性》读后感(一):始于书名,陷于内容。

看书名,以为这本书是一位国外学者的著作,没想到作者竟是国内的学者。抱着猎奇的心态下单了这本书。

看序言觉得作者很有意思。翻看正文的第一页,差一点就弃掉让它成为第一本吃灰的书(以为是那种一本正经介绍动物世界生存环境的“教科书

《它们的性》读后感(二):生命是一场恩赐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虽然讨论的是枯燥又神秘的性的科学,但并没有那么无聊。

作者王大可试图拜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用正义和道德重新理解动物,这注定是徒劳无功,因为自然界才没有正义和道德,只有自然选择。

进化论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王大可用进化论来做科学研究,她说进化论并不能指导实际生活,她喜欢研究个体,能看见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这是这本书有温度的地方。大胆想一下,如果把大数据用到生物学和医学上,那么可能就是作者想的个体研究吧,这也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方向。

讨论「性」的问题,就是重新理解生命起源,这并不可耻,奈何文化包袱太重,我们只能公开讨论它们的性,不然这个颜色就是不对。

《它们的性》读后感(三):幽默风趣又不失专业严肃的好书

初读就欲罢不能,常被作者的幽默笔法逗得狂笑不止。就像作者后序说的,这书的最后逻辑经过了几轮的蜕壳,确实经得起敲打。作者能够脱离人类中心主义去观察动物,看的过程也不断联想到人性,那些我听说过或没听过的动物有着很奇特的性行为和繁殖方式,原来不完全是适者生存的规则作用,很多时候弱者也有自己的绝地求生之术,小偷强盗的谋生方式有其合理性,如果规则是强者制定的,弱者也会为了生存独辟蹊径。所以作者最后说死很容易,活着很难,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死了物种便延续不了,所以只有尽可能将基因传播下去,不管是否采取非同一般的方式。很多没听说过的繁殖生育方式,不禁感慨这些生物的智慧。为了降低能量消耗,不同物种也各有绝招。看了此书,一方面真的很为人类的自负惭愧,人凭啥有那些优越感,一方面也为生物多样性不断被人类活动限制而担忧,更为生物哪怕一点点的生命力感动。

《它们的性》读后感(四):英文名《爱与性》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动物王国的爱与性。中文名也许为了更加吸引眼球,成了只有性。性也许只是行为,爱则更偏向社交。

王大可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而且她是在大量专业文献和自己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做的反思,有些想法非常前沿,也很难下结论。

性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核心,却往往被人们避而不谈。人类现存的所谓“天理”“道德”其实都经不起推敲,即有的道德体系只是一种基于方便和利益的选择,而并不是必然。

这本书有太多的有意思的小知识,关于动物界千姿百态的性行为,所有的奇怪在生存与繁衍面前变得一点都不怪。但是为什么生存和繁衍是第一位的呢?没人知道。存在先于本质。

这本书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零碎知识的密集轰炸,看的时候觉得挺好玩,看完似乎又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就冲着性世界的好玩多样,也值得一读。

《它们的性》读后感(五):人和动物的区别

前面的动物性写得很有意思,读的时候觉得有意思的点在于能联系到人类本身,包括动物社会性、权力的斗争、性选择和一夫一妻制的讨论,总是以人的视角去看动物,再对比二者异同,感觉很多人类的行为总能从动物的天性中得到答案。但是作者的后记震惊了我: “人无法通过打开动物来理解人类自己,好像除了从我们内心去寻找自己,别无他法。”和对“物竞天择,适则生存”的重新解释,后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的思考,值得反复看。“原书中,赫胥黎认为,适者生存这一理论有极大的偏差,社会抛弃弱者、不幸的人和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因为文明的力量在于,我们不是只让最适者生存,而是让那些不适者 也能生存” “前一句话得出的结论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道德;后一句话陈述的事实是,人之所以能为人,是因为不讲道德。二者的矛盾突出了道德的伪善。”这段话引人深思,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我一直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而言,一个懂得约束,一个顺其天性,但是后一句更值得回味,人之所以能为人,并非道德,反而是其对立面,可以说是不道德的方式让人成为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