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眼泪经典读后感有感

眼泪经典读后感有感

《眼泪》是一本由[法国] 帕斯卡·基尼亚尔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眼泪》读后感(一):关于语言的诞生,生命的诞生

一直非常喜欢这种充满灵气的类童话的作品,像卡尔维诺的作品,但我觉得翻译欠佳,没有翻出那种空灵梦幻的意境。前半部分我是读的法语原文,真的非常美,很沉浸,充满诗意的语言,我甚至可以完全忽略情节。但因为法文看得太慢最后还是转成中文。 Pascal完全是从“大历史”中寻找小人物,用神秘的笔触从历史的缝隙中铺开语言的世界。情节上,我并不关注法语的诞生、三皇子结盟,因为已经非常了解了,我更多看到尼哈和哈尼人生的交融、哈尼对三个(还是四个?)女人的感情(尤其是与Sar)、Lucius与小猫、各个角色的死亡与轮回。我觉得作者在用法语的诞生作为背景,讨论生命的缘起、终结、轮回。 这部作品叙事上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像是碎片,所以其实可以从任意的地方开始看起。但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点混乱,中后部节奏莫名激起又落下,结尾也让我觉得有一点仓促。Pascal深谙音律,可能有他的深意。 这是一部值得探索的书,很多谜团和象征,我读完也没搞懂,但仍旧觉得非常美好,有时间的话会把法文的后半部分读完:)

《眼泪》读后感(二):眼泪

《眼泪》是很奇特的一本书。适合我这种无所事事的人。不像一本小说,像一首史诗。

查理曼大帝是欧洲历史上比较强悍的君主,是他引入了欧洲文明,之前以地中海为中心,他之后是以莱茵河为中心。

他之后把帝国给三个儿子分成三部分。他最喜欢的女儿是贝尔特,贝尔特跟一位伯爵相爱并私通,(书里私通的过程安排在忍冬丛中,蓝色藤萝层层花束的影子里)生了一对双胞胎。

大帝赐给伯爵丰厚的财产,请求他远离贝尔特公主。之后精通三种神圣语言的安吉尔伯特在圣-里基耶修道院安置了三百位修士,建造了一座条形图书馆,摆放着希腊文和拉丁文书籍。身为半个王子的尼哈与哈尼在这座修道院里弗拉特·卢修斯修道士的教授下,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

尼哈是哥哥,很内敛,一直在皇帝表哥秃头查理做历史官。

查理大帝之孙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宣誓结盟,同时反对他们的长兄洛泰尔。在斯特拉斯堡附近发表的联合宣言,史称《斯特拉斯堡誓言》。它是首部用罗曼语(也是最初的法语)写成的文件,自此基本上可称为法语的起源。这部誓言就是尼哈写的。世界上有了法语。

而弟弟哈尼则是仗剑走天涯,到处留情。外祖父、父亲,哥哥尼哈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

哈尼是作者的一个虚构,是对历史中尼哈圣人一样的人生的一个补充。

恶是黑色的。就像鹰一样。罗马帝国的标志就是一只鹰。而卢修斯喜欢的是一只黑猫,他说:不喜欢猫的人,不喜欢自由。

《眼泪》读后感(三):10.30 眼泪

总觉得这本书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

另一个世界中的哈尼早早遇见了摆渡人,松鸦停在他的船篙上;背着青蛙八音盒的人让你听见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森林里没有年岁”,卢修斯神父进入森林听鸟儿唱歌再出来后就是三百年;恋人们紧闭上演享受,也完全沉没在古老的世界里,这古老的时间召唤着他们的灵魂,让灵魂彻底分解消亡;哈尼所追寻的面孔也来自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保留着另一个世界的部分记忆,或者说比记忆更加缥缈——像是幻影又像是本能。

如果说哈尼是时间缝隙中流淌奔驰的马,周游世界陷入爱恋的浪子,尼哈就是鸟,在天空中展翅的鸟。我会把哈尼的松鸦解读成尼哈的部分,他从被禁锢在修道院的肉体内撕扯出的一部分灵魂,同源的灵魂用日食与月食作为《历史》的截断,并要求把肉身埋葬在天空下。这只松鸦是不能落脚的,摆渡人被残忍杀害,路西拉拒绝坏掉的小浆果,鸟停落在她的肩头,哈尼就走了。尼哈的灵魂是鸟,他刚死,卢修斯就认识了捕鸟人费尼西亚努,他训练灵魂,用魔法的手把笼中鸟逐一送回天空。最终,哈尼也将变成鸟,变成猫头鹰,因为哈尼与尼哈本是一对倒影,像得连影子都自愧不如。

敲钟人雨格落在墙上的影子,在画家的处理中变成了阴暗之湖,黑色的影子变成蓝色的水,女神的眼泪、神秘的水,与这片水相聚。萨满萨尔被挖去湛蓝的眼珠后流出的眼泪变成了索姆河。这些就是生命的水,黑色的混沌原初,蓝色的海洋生命。可是有些人生命的水已经干涸、蒸发了,在法语《斯特拉斯堡宣言》被书写出的那一刻,这些灵魂倒影一般的生命之水化作微雪自嘴唇升起。

这些微雪、被呵出嘴唇的冷气洁净的气息组成了圣女欧拉丽“美丽的语言”的衣袍,她头颅落下的瞬间,美丽的灵魂好似一只白鸟从脖子里飞出来,就如同法语从被斩首的拉丁语中诞生。

很好奇这是怎么样的叙述顺序,很随心所欲,就像白鸟先出现然后再出现欧拉丽的名字,除了与历史贴合最紧的部分按照了时间顺序。我不能说我真的看懂了这本书,尤其是萨尔吟诵的诗歌,以及借着圣人之口说出的道理。可能是我来说浆果王还要雨格的影子就已经足够有趣了。

《眼泪》读后感(四):我揉碎了夕阳,流下了眼泪看到法语的诞生,文明的起源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无数文学家艺术家从故纸堆中翻出了古希腊文化残骸,任何一件文艺作品、艺术作品都有了重新解读的可能。文学艺术新的生命力从解读续写中焕发,诸如王尔德《莎乐美》这样的戏剧得以以剧本形式再度呈现;也有如基尼亚尔《眼泪》中从法语起源故事来延伸。

法语文学不知为何总是难以进入,不论是雨果、巴尔扎克等现实、现代主义的作家还是加缪那些虚无主义的书统统都是用来啃的,甭管您是数十万字长篇小说还是如莫泊桑那短小精炼的短篇都得废好长时间走进。这本《眼泪》更是拖了几周才能读完,直到我想到从最原始的故事内容走进,才打开了此书的阅读之匙。

这本书名为“眼泪”,可通篇不见眼泪二字,这本身就给我读第一遍时带来了极大困扰。而基尼亚尔的风格又是以形式碎片化、内容杂糅、思想深邃为特征,这本书仅从Ⅰ(蓝莓男子书)、Ⅱ(心意难测书)、Ⅲ(欧洲始于何处?)等分类标题中完全找不到行文线索,对于“标题党”阅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光看标题都没法喷(深度杠精例外)。更不谈

这本书的故事素材来自于《斯特拉斯堡誓言》的签署过程,公元842年查理大帝之孙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宣誓结盟,同时反对他们的长兄洛泰尔一世在斯特拉斯堡附近发表的联合宣言史称《斯特拉斯堡誓言》。它是首部用罗曼语(也是最初的法语)写成的文件,自此基本上可称为法语的起源。

这样的故事到了基尼亚尔的手中便不再仅仅是一个语言在国家的兴起过程,他远远不满足于一国一地的语言发展,他借查理大帝的两个孙子、私生的王子——孪生兄弟尼哈与哈尼(文中人物)截然相反的命运逐步回溯一个文明的起源,二人不同的命运亦是“眼泪”的双重含义。尼哈作为长子肩负着国家民族的使命,他见证了《斯特拉斯堡》誓言的诞生,用三种语言(拉丁语、德语、法语)记录下历史的伟大时刻,这一天是公元842年2月14日。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历史的开端,尼哈站在法国历史开端的一天面向着的是日后千百年法国的未来。他的眼泪是为法语的正式诞生而激动流下。

而弟弟哈尼则是一头扎进文明的源头追寻中,他承载着兄弟之间内心对自由、内心欲望的诉求,不断寻找着自我。具象化的找寻便是为了一副女性的面孔,哈尼身上看到的仿佛是尼哈神性、圣人的另一面,肯定人的欲望。不论是史料中的还是小说中的尼哈都太过完美了,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圣人,他牺牲自我为的是迎来法语诞生的那一刻,坚定拥护着自己的信仰。

而哈尼是虚构的,他是尼哈人性的一面,他的自由、散漫追求自我、游荡各国经历正是尼哈身上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他的眼泪在译者眼中是作者安排在现世与起源之间的一个媒介。它究竟流向了哪里,又有谁的眼泪可以通往久远之前呢?这些我们不得而知,硬要扯个答案,那或许便是永恒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