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环境保护》读后感精选

《环境保护》读后感精选

《环境保护》是一本由[美]帕梅拉•希尔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环境保护》读后感(一):环境保护,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哈洛新知工作室早在2020年便引进出版了一个系列,叫“牛津科普系列”丛书,已大约出版了十五种,内容涉及医学健康、能源、环境等,作者是西方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译者是我国相应领域的专家教授。对于关注人类科技前沿、地球生存环境的读者来说,这样高端的作者译者组合,再加上工作室的精心选材,那么这套“牛津科普系列”丛书的问世,应该定位于国内同类题材书籍市场上一套战略级别的丛书。

近些天在阅读丛书其中一本,叫做《环境保护》。巧的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刚好与我从事的工作有着间接关系。曾接触过一些中央、省级环保督察组进驻当地过程中,了解到民众反馈的问题和职能部门的反应,有兴趣也可探究这些因环境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中隐含的其它层面的问题。

我想,正因为我国多年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那么关心于此的公民,才更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了解、学习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以此对照、分析我们的做法,取长补短。读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

言归正传。《环境保护》这部作品,由从业于美国环境保护署的职业环境律师帕梅拉·希尔女士所著。在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做了哪些考量。书中首先明确环境保护价值观,以及为什么环境需要保护、存在难度、可持续性、非预期后果等概念。这些要点,与我国当前的环保观念一致,因而我国强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举措,是正确无误的。

帕梅拉·希尔女士从环境立法、全球化、水、大气、气候、废物、生态系统、伦理、经济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全方位阐述。为了便于大众读者理解,她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写作,站到民众关心的角度,提出广泛性疑问,围绕美国国内立法和政策、现状进行解读。由此,可以完整的看到美国在环境保护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作者的文笔简练、条理十分清晰,通过阅读,你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美方环境保护价值观的形成、长期破坏环境后形成的严重危害、环保立法与政策的实施,环保对经济、对未来社会的长期影响等真知灼见。

当然,我们正在着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讲,我们不遗余力。但自上而下是否形成并统一了环境保护价值观,还有待商榷。毕竟,同美国相比,我们起步更晚,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还需要几代人的时间。那么,这本书的引进出版,恰如其逢。

《环境保护》读后感(二):环境污染是人类欲望的体现

这些年环境变坏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比如天天登上新闻的雾霾,以及海洋塑料污染等等。到最近几年,农业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海洋鱼类的重金属污染也非常多见,甚至现在连同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也有污染的威胁。

随着科技的研究发展,现在被越来越多人证实我们的生活被这些污染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与人类的未来甚至地球的未来都息息相关。为了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为了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空间,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本质上,地球环境污染就是人类欲望的副产物。就像书中说的一样,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富裕是以过快而空前的消费速度所体现的,人们对这种消费所带来的废物高度漠视,但是这些废弃物壅塞了我们的海洋并且污染了我们的地下水。

为什么环境需要保护?最显著的原因,或许也是最自私的原因,是人类需要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理念,因为就在不到100年前,环境还被认为大体上能够自我修复,并且其太庞大、太古老,是万物之基础,因而不会被严重破坏,尤其不会被人类这种先进的、适应性强的,并且本质善良的物种所破坏。儿童需要保护,财产需要保护,国家需要保护,那么环境也需要保护吗?从我们21世纪的主流观点来看,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从全球来看,人们现在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需要保护。在过去的100年里,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其中一些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合成材料——这些地球新成员给地球带来的长期影响尚未可知。世界许多地区的人口增长迅猛,对自然环境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对清洁的水和食物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气候变化及其后果虽然令人生畏,但是它们仅是人类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危害中的最新类别,这些危害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全球政策辩论的主题,也成为全球监管控制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冲击,环境不可能成为自身的保护倡导者,他需要人类的声音以及人类的行动。

书中印象深刻的,还有现如今我们甚至可以在饮水中发现火箭燃烧的燃料污染,这似乎说明人类科技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好的,但实际上对整个人类也存在威胁,科技的发展也是双刃剑,人类欲望过剩也许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环境保护》读后感(三):走进环境保护的科普长廊

科学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科技强国要从科学常识的普及上做起,杜绝走进科学的盲区。在这个方面上,如何进行科学普及就成为一件看似紧迫又需要讲究方法的大事情。而我们身处环境之中,环境如何跟我们产生联系,又是如何跟我们起作用,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保护环境,将这些看似宏大的议题细节化的话,就能够看到这本《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作者帕梅拉希尔不仅是波士顿大学的环境讲师,更是美国环境保护署的高级顾问。可以说,其不仅有理论的深度,更有实践上的案例,让我们读懂环境保护到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确切地说,环境保护的意义其实就在于人和自然原本就是息息相关的一体,尤其是我们仅仅有这样一个地球,如果我们不保护自己的环境,遭殃的终将会是我们自己。

科普的长廊里,需要的并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需要通俗易懂的内容。这正是《环境保护》所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从环境保护的概述出发,将何为污染、环境法、环境保护与地球村、水、空气、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废物、建筑环境、环境正义、环境保护与经济,直到探索未来之路。在每个章节中,人们总会看到类似于常识一般的解释,让读者能够真正领悟到环境保护的细枝末节,以多个问号的标题开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赋予读者最为能够深入下去的可能。

当人类的各种活动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时刻,人们总是会反思到底能不能改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能不能将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这其实就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平衡问题,如何取得这样的一个平衡不仅是各国需要关注的话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尤其是像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这样的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各国之间的通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在书中,作者也论述了如何平衡在环境保护领域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这其实和在一个国家之内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衡是一个道理。到底是以污染换取发展,还是别的渠道,这需要每个国家进行衡量。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共同呵护,才能够建设美好的地球村,我们面临着的环境就是每个人面临的真实环境。

在科普的长廊里,人们其实能够看到这样的细节,那就是,个体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用?正如作者说的那样,当然有用。无论是从再生资源的利用上做起,还是减少消费,更可以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主义者。每个人的努力,都将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只是当我们反观当下的时刻,多少还是有些沮丧。就像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外卖带来的污染越来越厉害,这其实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每个发展阶段,都会与环境产生矛盾。如何有效的平衡这个矛盾,找寻到损失最小的方案。这或许才是我们今天进行科学普及,不断阅读像《环境保护》这样的书籍带来的震撼。

《环境保护》读后感(四):“保护地球”是人类最大的谎言

“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地球”,这些全是我们刻在脑子里的标语了。但都是对其浅显概念的认知,再专业些的知识却一窍不通。

2021年,人类几乎全都处于静止状态,大部分都用隔离政策以防初期阶段的全球性范围疫情。与此同时,自然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隔离的几个月期间:中国上海外滩缝隙中冒出了一抹抹春色,常年被雾霾挡住的喜马拉雅山露出了娇羞的容颜,野生地动物占据了人类的家园。而这些变化,只需要人类停止活动轨迹一个月。

看到这些,人类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一直以来,到底对自然环境做了什么?物种灭绝属于自然现象,地球曾经以自然的速度(人类活动成为主要原因之前的灭绝速度)联合国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物种正以自然曲度的50~100倍速灭绝。

人类究竟在其中做了什么?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新出现的东西的不仅是蒸汽机、电车等物品,同时出现的还有“烟雾”。它最早用来描述工业城市有雾的空气状况,所以烟雾指的是含有大量工厂和燃煤炉烟气的空气。它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建筑材料、更可怕的是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这些危害的过程都是极为缓慢的,就像最开始蝴蝶煽动的那一下翅膀。以降低大气能见度为例:烟雾是污染物质在大气中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气溶胶所引起的。这种气溶胶颗粒大小使其不易因重力作用而沉降,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长距离迁移。它们与人视觉能力的光波波长相—致,能散射太阳光,从而明显地降低了大气的能见度,因而妨害了汽车与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导致交通事故增多。而这,仅仅只是“烟雾”对大气的危害。 烟雾不仅危害大气,大气也不单单只被烟雾危害。

一战后的美国进行了一次错误的西部大开发,错误的宅地政策加上战时需求推高了小麦价格,刺激人们不计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剥光了那里千百年来固定土壤、抵御风蚀的植被。最终沙尘暴席卷美国西部和其他城市,很多人死于尘肺疾病。如今我们可能有办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但是对气候的变化人类束手无策。《全球变化研究法案》早就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它主要是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如果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继续增加,气候变化将大大加速…”其后果包括更多的疾病、更差的空气质量、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基础设施破坏等。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在对它产生影响。在《环境保护》一书中,作者列出了有关环境、生态、污染、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环境正义、环境法等200多个问题,是一本及其有教育意义的读物。它讲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生态,更是对未来的瞻瞩。

曾经,全世界都在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生产。如今,全世界都在为人类能够继续生存在地球而呼吁环保。

《环境保护》读后感(五):守护环境,为了后代还能看见“星空”

作为地球上物种之一的人类,是享有高于其他物种的权益,还是与其他更广泛的生态要素一致?这是值得每一个地球人思考的问题。而即便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却难以在行动上落实,最大的问题在于:环境保护很多时候需要牺牲个体的既得利益。事实是只有着眼未来,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健康地。为了我们的后代还能看见“星空”,环境需要每个地球村的村民需要共同守护。

读完牛津科普系列丛书之一《环境保护》,帮助我将之前对于环境的朦朦胧胧的感知,向前一步,明晰环境保护的前世今生。作者帕梅拉·希尔任职于波士顿大学,美国东北大学,并担任哈佛大学、佛蒙特州法学院的客座讲师。此外,她作为一名环境律师的丰富案例使读书的过程更鲜活生动。最可遇不可求的是本书的译者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鹏飞老师,通常TOP2学府的导师是极难有精力翻译书籍的,适逢他脚伤得有间隙,专业的翻译给可读性加分不少。

整本书的体例对读者非常友好,如果想要系统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体系、最近进展,可以全文通读,也可以翻看目录,从204个问题找直接翻看对应的内容,作者还在附录中提供了延伸阅读的材料。不设限的阅读让读书体验更舒适。

分享书中特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环境保护的统一理解。很难想象,不到一百年前,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立场居然是不用保护,而是认为强大的环境系统能够自我修复。而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关于环境保护才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形成了统一的声音。

我们目前所接收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对任一观念的不经思考的接受,都会让我们弱化人类独有的思考的特质,面对我们共有的地球,人类需要倾听环境的声音,毕竟,环境无法自己发声,并进而推动人类有具体的行动。

二、生物积累与生物放大。生物从水或食物中摄入的化学物质会不断浓集,这些化学物质随着生物链从底端向上移动而增加。当大型捕食动物吃掉较小生物时会出现生物放大。在整个地球环境的流动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一种生物是可以逃离的。目前已在鱼类体内发现抗抑郁药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谨慎有余要好过追悔莫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化学品,从各式化妆品到提升生活便利程度的化学制剂,事实是,这些产品执行的仅仅是现有的污染妨害规则,当发现某些产品致使不良后果发生时,其实已经有一大批人受到戕害。

最后,再次把这本《环境保护》推荐给所有人,并倡议: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多乘坐公共交通,降低消费,理智地使用化学品,增进全球何坐,信息公开。

为了我们的后代还能看见星空,共同守护,一起向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