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有木兮·终章读后感精选

山有木兮·终章读后感精选

《山有木兮·终章》是一本由非天夜翔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有木兮·终章》读后感(一):碎碎念

卷一

开头我以为主角是王和侍卫耿渊,很快,俩都死了。 然后我以为是姜恒和耿曙,卷一结尾,俩都死了。 卷二 罗宣也不错啊!朋友!! (BL文中很多同性恋人,谁来繁殖啊)(我操心太多了吧!) “此刻,十二万饥民自发分作两处,老幼妇孺聚集于城墙下,青壮劳力,则在城前的平原上排队。” 大哥,醒醒啊!十二万!饥民!一百二十人的队伍都排不直!

一下狼牙山就捡到十二万!这还不是金手指!!

太子灵送姬妾不得,竟要送自己,也是个妙人啊! 爱人相见不相识,太棒了! 耿曙严刑拷打罗恒太妙了吧,妙就妙在等他知道了,那不得肝肠寸断?! 我都不想往下看了,就让我带着额度继母笑好好享受下这个moment! 但是我又禁不住假想,要是耿曙直接把罗恒打死了呢?打死了然后认出来了呢? 你懂吧,打残了打废了都还有的补救,直接打死了肝肠寸断都没地方断去呦~ 妙啊妙啊 卷三 打完罗恒打耿曙,真棒 可惜就是没太多篇幅自责了,一把反弹 太酷啦,姜太后在成为太后以前,也曾是执剑的少女

《山有木兮·终章》读后感(二):记录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

《越人歌》,指同袍之爱,亦指诸族王子合舟、共济天下。

第一次读肥田的文,惊讶于他扎实且充满画面感的时代架构。整个故事是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基础上进行架空的,讲述了王权式微、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姜恒与耿曙二人一文一武、携手入世收拾破碎山河的故事。前三章,以耿渊“琴鸣天下”自戕式的杀戮开局,苍凉的底色铺陈整部作品,引出几代人、几国(族)人交错的情爱与宿命。但好在作者笔触流畅清冽,故事哀而不伤,似迎北风饮烈酒,刺骨却回甘。

这本小说算是个主受文。笔墨大都用在姜恒(受)的成长以及他如何带着自己的命数运筹帷幄、走好晋天子死后的残局并推动分裂的神州重新恢复一统。姜恒作为主角之一,人设其实并不复杂。他性格纯粹直率,前期是个会疼人,追在哥哥身后跑的温柔小可爱,后期为大争之世寻找出路的抱负逐渐展露。为郑太子灵献策、解代国姬霜公主设下的局中局、亲历大雍疆土,揭开一个又一个沉疴痼疾,在雍王殿前上演一出“为天下人谏”的戏码,尽显纵横家的韬略辩才。

姜恒儿时本生活在一个冷情孤独的世界里。姜母昭夫人寡淡疏离,又常常口不对心地对他冷言冷语,一味逼他读书,照顾起居的卫婆也不会说话,所以他才会对后来突然闯入单调生活的耿曙(攻)产生好奇和依恋。对姜恒而言,“同父异母”(下半部发现是伪骨科)的哥哥——耿曙(攻)是个搅局者。伴随着他的出现,姜恒发现他窄小的世界里竟然充斥着无数的谎言,母亲的身份是刺客“天月剑”姜昭,卫婆不是哑巴,父亲耿渊则是那个传说中手刃四国权臣、杀人无数的盲眼琴师。而偏偏招至问题的耿曙其人是个纯情耿直的少年,和他的母亲聂七一样热烈外放。这填补了一直以来姜恒童年生活中“家人”以及“温情”的缺失,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就接受了这个陌生的哥哥,直至后来与之性命相系。

小说感情线的推进很缓慢,变化大多表现在对耿曙内心的描绘上。少年时期,耿曙对自己内心怀有的情愫是懵懂的 ,他以为他所有与之亲昵的欲望皆源于兄弟血成一脉。可后来当发现恒儿并非他亲生手足时,他反倒显得不知所措,既不知如何解释这汹涌的爱意,也不忍心面对自己的欲望,因为他想要的是建立在姜恒过往所有一切基础的崩塌上所换来的。相较之下,姜恒对感情的态度明朗得多,早在第一次他为了耿曙投靠雍国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他追随的从来不是“大雍”,而是他的爱人。

山有木兮有趣又有点离谱的地方在于它是个“王”与“王子”的群像剧,随便拎出个把角色就会慢慢发现他是个王子,并在一些高光时刻吟唱“越人歌”(戏称王子学校校歌),所以有很多浓墨重彩的配角,大多形象立体,人物成长逻辑完整。

张牙舞爪的雍王汁琮,肥田对他的描写甚至比对两个主角的着墨都要厚实。作为最有可能开辟一统的一方霸主,汁琮英俊迷人、带着摄人心魄的邪气、拥有上位者必要的残暴、自信却不刚愎自用(但后期开始逐渐放飞,拉不回来了)。他布局缜密,洞察一切,和郑国太子灵和谈时悠哉地磕松子,看似处事不惊游刃有余,实则常用以掩盖心虚。后期他的本心逐渐外显、凶相毕露。一是因为身边人会不断提醒他被他杀害的兄长“汁琅”比他更有治国之才,因为死亡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装点,他将永远正确,为永世之“英雄”,更何况汁琅本就绝代风华,有帝王之相。二则是姜恒揭开了隐藏在大雍华丽皮囊下的千疮百孔,民生凋敝、人心涣散,直戳汁琮的痛处,渐渐,他无法在“兼听则明”和“实现野心”中保持平衡,并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

罗宣,最具悲剧美的人物,也是少数不是“王子”、庶民出身的配角……罗宣的一生只有两件事,一是复仇,二是守护徒弟姜恒。这个角色妙就妙在,他的出场总是被渲染得很淡,来去不留痕。他总是易容成各种各样的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姜恒身边,读者很难留意到他的存在。直到小说后期,他扮成耿曙上了火刑架、在烈火的吞噬下露出那条标志性的左臂时,他真正的面目才一点点展露出来。原来赵起是他、李靳是他、项余也是他,他以不同身份贯穿了姜恒的成长,而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解救他的爱人,甚至不顾把自己炸成一束烟花,在璀璨的绽放中死亡。他活成了他名字的反面,爱恨与深情,皆不宣之于口。这可能就是肥田的厉害之处,看似被揉捏得稀碎的人物线却拥有着细腻完整的行动轨迹和行为逻辑。

总得来说,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它是一部耽美,按照感情描写的比例,也可以说它不算一部耽美。主人公姜恒以身践行“兼者,圣王之道”,而小说的重心也不在“国”而在“天下”、不在“国与国相攻、致胜千里”而在“如何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书中出现的每一个雍人、郑人、越人、代人……林胡人、风戎人……皆为天下一隅的写照,影射着先秦那段风雨飘摇的真实历史。

《山有木兮·终章》读后感(三):“伪骨科”关系和“真骨科”情感

在鸡总的文里,像《山有木兮》这样大篇幅的权谋和战争内容,好像是不多见的。所以,相对来说,贯穿全文的耿曙*姜恒的主cp伪骨科情感线索就弱很多。

但是弱,并不是说写的不好。 我恰恰认为,这对人物的情感纠葛,是其过去小说中从没有呈现过的一种情感和伦理关系。 从亲缘关系到引发伦理危机,再从解除血缘关系引发信任危机,到最后彼此敞开心扉,彻底接纳专属于彼此的羁绊关系。。。整个过程相当微妙,丝丝入扣,是一场只存在彼此之间,属于两个人的暗战和博弈。 小说对于两个人关系最纠结、拧巴,反复拉锯的一段,是从耿曙得知姜恒的身世开始,直到耿曙最终豁出去,向所有王子团宣告他和姜恒没有血缘关系,自己单方面爱着姜恒,拒绝接受与姬霜联姻而告终。 之后,两个人之间有了一次开诚布公的对话。 这段不长的对话内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精准诠释了这段纠缠了大半本书、但始终不清不楚的“爱情”or“亲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得不说,鸡总是真的很会写。 而且,不得不说,他的文,并不是从感性出发,而是从逻辑出发的。 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两个人中后期的关系,会觉得特纠结、拧巴、特别作。。。 但当我试着分别代入其中一方视角看问题,就会发现,在缺乏上帝视角的情况下,这种拧巴从逻辑上来说,的确是存在的。 这种两个人都不肯先开口的拧巴,来源于这两个人完全不同的,看待两者关系的立场。 耿曙其实很早就动了心思,早于他还不知道姜恒真实身份的时候。。。所以耿曙的纠结一直在于,他在两个人还有血缘这层束缚时,就渴望那种突破伦理的×关系。 文中曾有一处特别点出过,他在体会到身体冲动的情况下,会认为“怎么可以和亲兄弟做这种猪狗不如的事”。。。对他而言,在血缘之上产生这种心思,本身就是罪恶。 所以,他很早就有纠结。也正因为如此,当他发现并证实对方并不是亲兄弟时,他反而很快转变立场,迅速采取撇清兄弟关系,企图以耿曙的个人立场,向完全没有亲情关系的汁炆进行求爱。 换句话说,耿曙要解决的心魔,是伦理道德——是不能在有亲情的立场上,跟亲兄弟谈爱情。 而姜恒恰恰相反。他的心魔从来不是伦理。 文中有个场景描写非常微妙。 两人在江州追击刺客时进入教坊司,发生了一段鸡总喜闻乐见的“追凶烟花巷,现场看直播”段落。。。当时姜恒和耿曙挤在一起,耿曙是躁动难耐、竭力克制、生怕逾矩,而姜恒则是新奇有趣、还有闲心挑逗调戏一下耿曙。。。等跑出去以后,姜恒还频频回头,觉得他目睹的那一幕情爱场景十分美好。 由此可见,姜恒对男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和肉体关系,其容忍度和认同度远高于耿曙。。。在确认心意后的那段对话中,他的表态,更是体现了他完全不在乎亲兄弟之间如果存在肉体关系,会不会违反伦理道德这个根本性问题。 因为,姜恒的心魔,至始至终,只是“天地孤独”。而他最执着的,恰恰是“亲缘”牵绊。 姜恒是真正的孤儿,不仅是遗腹子,而且母亲一出生就死了。。。所有扶养他长大的人,都和他没有真正的亲缘关系,唯有耿曙,在长达十几年的岁月里,是这个世界于他而言"唯一”存在的亲缘关系。 所以,他一直纠结的,恰恰是耿曙在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表现出竭力要和他划清兄弟界限的态度。。。姜恒在乎的,一直是这几十年来,他们始终以兄弟之名专属于彼此的那份“唯一”。 这份羁绊,是源于血缘也好,还是源于长期不分彼此的兄弟关系也好,在姜恒看来,他永远是耿曙的恒儿,耿曙是他的聂海,他们是彼此一生中“唯一”的存在。 。。就算事实上,目前活着的人中,汁泷才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堂兄弟,但这对他是没有意义的,那不是他的“唯一”。 简而言之,明白自己真实血缘传承后的姜恒,并不希望耿曙和他最后变成耿氏家族所继承的星月(阴)玦对汁氏正统继承人持有的另一半星月(阳)玦的守护责任。。。他不希望他们的关系,最终会从“亲缘羁绊”变成“责任绑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当初是源于责任关系,姜恒根本不会选择雍国。。。在与耿曙重逢后,他之所以选择为雍国效力,本身就是因为对耿曙“唯一”的亲缘情感压倒了对一统天下、安民定世的责任感的选择。 所以,他始终认为,在这个举目无亲的世界上,耿曙就是他刻入骨血的哥哥,是他唯一在乎的兄弟。 分别站在两个人不同的视角看,就会发现,他们不是不相爱,是他们爱对方的立场,始终不太一样。 耿曙渴望拥有的是能够正常拥抱彼此的爱情,这份深情和渴望,长期隐藏于他和姜恒的兄弟关系中。 而姜恒渴望的则是牵绊,是命运也好,血缘也罢,是命中注定只属于彼此的牵绊。。。至于这种牵绊中是不是还会发展出其他关系(比如对方希望更亲密的x关系),他并不是很在意,那些只是附加的美好,只要对方提出,他通通能接受。 这种立场差异,源于他们从小对感情的认知差异。 耿曙不缺亲情,他从小有父有母,他知道亲情和爱情的区别,也分的清两者之间的伦理差异。 而姜恒从小没有正常的亲情关系。理论上 说,耿曙是他认知这个世界亲情和爱情的唯一渠道(昭夫人对他的亲情,是他在成长之后慢慢感悟到的,昭夫人没有给予他正常母亲的爱抚和亲近)。。。在他没有感知亲情能力的时候,是耿曙给了他兄弟之情;在他初通人事时,又是耿曙给了他心动的感觉。。。所以,他其实没有办法区分亲情和爱情的伦理差异,这个世界于他而言是二分的——耿曙和其他人。 耿曙代表了他对这个世界一切美好的情感,既是哥哥,又是爱人,既是守护者,也是他会跟随并拥有一生的人。 回过头看,我之所以一开始有兴趣读下去,是源于耿曙和姜恒最初的兄弟情深,后来又期盼他们何时重逢,再后来期待他们何时会发现对方的真实身份,再从亲情发生质的变化。。。我以为,相对于完全无关的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即使是竹马绕竹马的童年友谊,也和从一开始就认定是有血缘的亲情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这本书的感情描写,很大程度上相当大胆,也十分困难。能够合理的展开、过渡,本身也是一种突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