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猫咪的腔调》读后感1000字

《猫咪的腔调》读后感1000字

《猫咪的腔调》是一本由石继航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脊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咪的腔调》读后感(一):《猫咪的腔调》:历史与猫的完美结合

《猫咪的腔调》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引领我们走进猫咪的世界,感受它们的情感与智慧。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与这些神秘的小生物进行了一次跨越历史长河的对话,收获颇丰。

说实话,翻开书本之前,还以为这是一本走可爱风路线的猫咪相关书,并没有想到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多大的惊喜。读上几页,我瞬间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它结合了很多历史上关于猫的典故。或从古文中,或从名人轶事中,让我知道原来,猫咪和历史也能如此完美和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迸发的火花就像艺术一样让读者炫目。

猫咪与历史的紧密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文化符号到科学研究对象,猫咪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紧密相连。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视角。正如一句话所说:“历史在猫身上打了个结”。在这个意义上,猫咪不仅是我们的伴侣和朋友,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此外,这本书还充满了艺术气息。作者不仅用文字描绘了猫咪的世界,还配以许多精美的插图和摄影作品。这些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既美观又富有内涵。这种设计方式使得《猫咪的腔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阅读《猫咪的腔调》是一次非常走心的体验。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猫咪的世界。同时,也开拓了历史学出身的我的眼界,希望浙江人民出版社多出些这样的好书啊!既有趣有有真材实料的书实在太棒啦!

《猫咪的腔调》读后感(二):看古代的清汤大老爷们,那些爱猫护猫的日常。

最近网上有一个梗,无论我看到多少次都会被逗笑,那就是无论猫做了什么,那必定都是人的错,留下一句“猫好,人坏”,自然会有网友迅速的接上一句“清汤大老爷”!

随着网友脑洞的无限扩展 ,甚至可以在评论里盖起高楼:“麻辣大老爷”、“红油大老爷”、“番茄大老爷”、“菌菇大老爷”……打下这些源于“清汤大老爷”的变种热词的网友,虽然都是无数隔着网线在天南地北的你我,但是我们永远有个共通点,就是那自心而发的,对猫的热爱,与疼爱。

.

就像我们早已被猫毫无理由的征服了一样,那些生活在百年前、千年前的人们,其实也在与猫的相处中,在对彼此愈发的了解后,早就变得不再是仅仅只将猫们视为单纯的“捕鼠工具”了。

这本《猫咪的腔调》的作者石继航从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中,萃取出了古人养猫相关的诸多掌故,他的博闻强识通过他的文字,将中国古人们养猫、宠猫的逸事传递给了翻开这本书的每一个人。

.

古代如何称呼猫?

从“狸奴”“乌圆”“蒙贵”“天子妃”“白老”“雪姑”“虎舅”这多种多样的称呼来看,我似乎明白了一个语言学上的道理,那就是任何称呼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它永远在随着时间而变化。

哪怕是现在,“哈基米”的本意就算只是蜂蜜,但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在通过互联网延展开的生活上里,“哈基米”它就可以指代“猫”。

无论品种,不限颜色,就是猫。

这一点和书中的第一章《古代如何称呼猫?》要表达的不谋而合。

.

作者石继航懂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叙述,古今参照,在保证引用资料精确严谨的同时,调以现代语言的幽默和时尚,以达到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效果。

他对史料的调控能力,令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全程都保持着一个高度叹服的状态。

无数典故信手拈来,在他生动的介绍下,千百年前宠猫的嘉靖、爱猫的乾隆,还有众多养猫的文化大家们,似乎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别无二致。陆游、司马光、文天祥与文徵明等人对猫儿的爱护与宠溺,不就是活灵活现的古代“清汤大老爷”嘛!

.

这本《猫咪的腔调》中,还收录了数十幅来自唐宋元明清五朝的、与猫有关的传世名画,栩栩如生的笔触似乎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千百年前与如今的模样别无二般的猫猫们,永远的带到了我们眼前——爱,能跨越一切。

《猫咪的腔调》读后感(三):看把你骄傲的……

猫和狗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喜欢的宠物,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都会有这两种动物的身影。人们所以喜欢它们,一是因为它们乖巧懂事,二是它们还都有实用性,猫能捕鼠狗能看家。

自从家里养了小猫,我的家庭成员无不为它倾倒。也想借这本书了解猫咪的历史与文化。是的,我相信猫咪有着令它如此骄傲的文化,不然怎会挂着不可一世的表情。书中萃取出古人养猫相关的诸多掌故、传说、诗词、绘画……是每个猫奴的应当自觉研修的基础知识!

据有关文献记载,猫在孔子时代人们就开始养了,到明代时养猫成了风潮。其实在宋代时,养猫的人家也不少,这从许多古诗里可以看出。

在古代,人们将猫叫作“狸奴”,意思是象家人一样的小动物,可见那时人们对猫的喜爱。那时的狗基本都在室外活动,室内则是猫的天下,富贵人家不但不厌烦它,冬天还在它活动的地方铺上毯子。

有些古人宠猫的程度,甚至超过现代人,天天去为它买新鲜的鱼供它吃。而猫对人也是投桃报李,没事就静静的依偎在主人身边,如同知己好友一般。

元代有诗:“忽忽卧几月,遂成疏懒名。却因久病后,更觉万缘轻。月落窗影动,夜寒灯晕生。狸奴似相慰,分坐守残更。”在家躺了几个月,被人叫作大懒虫了。刚刚生了一场大病,觉得世间发生什么事都无所谓了。月光照进窗户,今夜有些冷。小猫好似在宽慰我,坐在旁边一起等待天亮。

这样温馨的画面,即使现在读来也觉得是岁月静好。

金代有诗:“天气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与狸奴。”今天外面好冷,不出去了,将毯子分一半给小猫咪坐。

大诗人陆游写的更有趣:“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对不起小猫了,因为自己一直没有什么战功,也没有当上个官。现在天气冷了,不但没有毯子,连给猫买鱼的钱都没有了。他没有写自己此刻的窘迫环境,而是写如何对不起他心爱的小猫。

诗人胡仲弓是写富贵人家养的猫:“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瓶瓶罐罐里的粮食都让老鼠偷光了,床上的猫还在呼呼大睡。没办法主人太宠它了,每天都给它买鱼吃,待它就象亲儿子一样,它还捉什么老鼠啊。

从这些诗句里就能看出,古人与猫的情感和现代人是相通的。猫做为人的伙伴,曾经抚慰了多少人生活中的苦闷和寂寞。换个角度说,猫咪用自己温顺,宽慰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