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摘抄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摘抄

《埃及考古笔记》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农顿 编著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一):考古其实很有趣

大家非常爱看盗墓的影视作品,情节炫酷,知识点丰富,心理历程刺激,寻觅的过程充满挑战,其实最真实的探墓只是考古学中的冰山一角。从人类意识到有历史这个事后,就不断地在寻求与过去的联结与和解。

有古文明的地方就有考古,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埃及。它那曾经辉煌的文明,让人着迷。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考古过程中的知识点与不为人知的细节,书中大量的漂亮的手绘插图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现了科学的严谨与考古过程中难以想象的发现。内容非常易懂,有亲和力,非常方便大众理解。所以,通过这本书,我有点喜欢上考古学了。。。:)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二):废话太多短评又写不完了

今年第四十本书,接着《古代埃及社会生活》再进一步了解这个古文明。

先看上一本的决定太正确了,在枯燥(但全面而细致)的论文式论述中强记下许多“干货”,再在这本里以大量精美插图和流畅(甚至激昂?)的抒情式讲解充盈细节,阅读感也太爽了!(配图能表明手稿完成的年代就更好了)

书中有很多容易令人误解的说法(不确定是否是翻译问题),比如金字塔始建于第三王朝,书中却说“美尼斯之后的一位法老”开始修金字塔。

通篇只讲“考古学家”而完全不对相关历史进行讲解的这种行为怎么说呢……我觉得非常“自大”。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探险速写画面,但是完全不帮读者厘清文物的脉络,会非常严重地造成一些误解,因为上、下埃及的不同气候特点对文物的保存有很大影响,所见不一定是全部。再次非常庆幸我看了上一本书。

啊但是必须补充一句,考古笔记的细致程度完全是震撼级的超乎我的想象,甚至让我为自己平时的工作态度羞愧了起来哈哈哈。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三):历史与辉煌

非常精致的一本大书,和以前看过的《鸟瞰古文明》有点类似,大量精美画作为主,文字补充背景信息和细节。有点遗憾的是我觉得文字部分并不是非常有趣,所以我基本在看书的时候都是先看图,然后再扫一眼文字看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内容。 本书的设计其实是很有深意的,并不像以往的一些埃及学读物,关注神话体系或者历史脉络,它通过回顾埃及学发展以来的许多考古学家的事迹,渐渐向读者展开了埃及历史的面纱。这其实也就是当时的欧洲人理解埃及的方式。 可以看到这些人不是完美无缺的考古学家,他们犯过很多的错,有很多的想当然,他们的研究材料有的完全就是伪造的,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到过埃及……但这不影响埃及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让这个世界以外的人理解埃及是一个多么辉煌的文明。 在记录这些科学家在埃及行走的历程之时,也连带着讲述了许多埃及的风土人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19世纪,有大量的欧洲人到达埃及之后,都会遵循当地的风俗,买一些女奴作为女伴同行。他们中有一些对于这样的习俗乐享其成,而有一些则不以为然,但最后他们都入乡随俗,并且娶了最后他们买回来的这位女奴为妻。对于古老神话的敬畏,似乎并没有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也许历史的辉煌,终究落在历史而非辉煌。

我一直非常喜欢埃及风格的艺术作品,明艳的色彩,规范的几何图形以及有神秘感的主题故事,与某些其他文明侍神之时都要行拐骗之术不同,以我浅薄的理解,埃及人是真诚想将自己的文明以一种可以被看得到的心态,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展现。造就了很多蔚为壮观,但其实想想好像也并没有必要如此壮观的建筑艺术形式(不是,对不起……)看这本书的时候,几乎就是纯粹的美的享受。

之后还会看一系列其他的埃及学方面的书,期待。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四):爸爸前面开车我抱着妈妈去姥姥家,车子一晃一晃正好掩盖我

爸爸前面开车我抱着妈妈去姥姥家,车子一晃一晃正好掩盖我主要是工作没有成果,

>>>点击此处进入【記得收藏】>>>>>

(请Δ点↑↑↑上-方-进-入)

根本没什么成就感,所以即便是忙碌,也没有什么开心的时刻,忙且不开心,那种疲惫感就油然而生了。”

或许这个朋友说出了我们累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我们身心乏力,而是这份工作没有带来任何可以看得见的结果,或者没有给到及时的反馈,让时间消耗了我们去认真做事所追求的意义感。

我们每天在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强撑着做一些琐碎的,无意义的,无趣的,看不到结果,但是不做又不行的工作。必须花费一些时间来与这些无穷无尽的鸡毛蒜皮贴身肉搏。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困宥在情绪中,拖垮我们的不仅是繁忙的日常,更是时不时就起伏颠簸的情绪。

下班后我也常常会跟同事就近吃晚饭,有时候闲聊起来就发现,我们在工作中积攒了太多无处释放的情绪,因为焦虑而把情绪包装成“吐槽”跟大家一起参与,因为分享焦虑而让自己的情绪更加波动。

在吐槽和抱怨中,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情绪放大的一种假象。

爸爸前面开车我抱着妈妈去姥姥家,车子一晃一晃正好掩盖我置身人群中时,所谓的比较和落差,让我们对“理想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从而增加了对当下的不满,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进行消极的预言,失去生活的勇气。

可是我们能把握的,就只有当下。

与其让自己的疲惫感随着情绪凸显,逃避真正需要面对的情况,把自己的心态交到别人身上去引导,不如做好手边能做的事情。

给自己的生活分解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锻炼20分钟,明天听一节音频课,在明知工作的结果无法把控之外,给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可控的生活。

爸爸前面开车我抱着妈妈去姥姥家,车子一晃一晃正好掩盖我这些积极的反馈和信号,能让你可以更自信地面对未知的生活,拥抱“不确定”。

比起觉得累,其实你用什么来缓解疲惫更重要。

我们太想要得到解脱时,却常常陷入另一种碎片化的疲惫中,在看完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抖音,或者从微博切换到知乎,然后又在豆瓣上来回点击后,时间花费了,但是该做的事情还停留在原地。

有人曾提到过“价值半衰期理论”,提出一件事情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而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的时候,主要看它所带来的收益半衰期的长短。

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漫无目的刷微博,跟别人掐架,在网上购物等;长半衰期的事情如练习书法,坚持写作,学会一种思维技巧。

爸爸前面开车我抱着妈妈去姥姥家,车子一晃一晃正好掩盖我我记得有一个关于罗永浩的八卦,说他曾经在小摊上买了100多斤的成功学书,当年创业的时候每次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拿起一本看。每当看不进去的时候,就果断扔到一边,然后换另外一本看。

每一次陷入僵局困难危险这种境地的时候,他说自己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心理暗示的效果或许正在于,在被”不确定性“笼罩时,在没有归属感的当下,你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能量。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五):跟随32位英雄再次探索这片古老的大地吧!读《埃及考古笔记》

你的光照亮每一张脸,却无人知晓。

千年万年,你是新的生命热切的根源。

——《亡灵书》

【1】前往彼岸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死在了新世纪来临前。众神对她的庇护就此谢幕,在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心脏停止跳跃的那一刻,整个古埃及有关法老的历史就此划下了句号。

从此,古埃及成为古罗马的一个行省,曾经的古埃及人随着历史的推移不知去了何处。古埃及人的血统之后的传承也无处可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之后生活在埃及的埃及人,并不是过去的“埃及人”

他们是阿拉伯人,他们的历史与尼罗河畔的这些巨型建筑、深埋在地里的那些古人们,毫无关系。现在的他们,是这里的主人,但对于这片土地,他们只是新来的客人,未来的主人。

论居住时间,“新人”与“老人”可没法比呢!

曾经的古埃及,沉睡了上千年。它的故事,偶尔出现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却并未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

【2】伟大的探险家们来了

17世纪初,一位叫做阿塔纳修斯·基歇尔的德国牧师、古文物研究家,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他遍访欧洲,以搜寻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历史材料。于是,这个从未亲临埃及的人,仅仅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鼎鼎有名的古埃及文字专家。以及,他成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第一人。

其实在基歇尔的时代,还是有不少喜欢各处转悠的冒险家会把埃及的各种所见所闻带回分享——这也就是基歇尔的研究素材。对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而言,古埃及的那些地名、人名什么的,并不算陌生,毕竟,《圣经》中就出现过。

而且,当时欧洲人对埃及的了解,大抵来自那些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记载。对于更多身处埃及的阿拉伯人,以及偶尔来到这里的欧洲人,他们眼前的这片废墟遗址毫无意义。

基歇尔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著作虽然有不少错误,但至少有2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他点明了科普特语和古埃及语间的联系,这成为后人成功破译古埃及语的关键;第二,他成功点燃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兴趣。

那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时代,而探索与发现,也可以是地下的这片“新大陆”。于是,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探险家们来了,一个大时代开启了。

这就是《埃及考古笔记》所讲述的,32位考古学先驱者的故事。这厚近300页的大开本,收纳了那个摄影技术还未发明或还未成熟时,242张极为珍贵的手绘稿。

早期的埃及探险家们,不管是坐船还是徒步(骑着骆驼也算在内),面临的危险有气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鳄鱼、敌方军队以及时不时敲诈勒索的当地人。

然而,他们却为了信念知难而上。绘制出堪比“人体打印机”的手绘图,例如上面的金字塔分布图与胡夫金字塔内部结构图,其精致、准确真是让人惊叹!

几代考古学者们的贡献形成了一种正循环,早期探险家分享经历、出版游记,新人被故事和绘图吸引,前来接棒。古埃及文明被关注的越多,人、技术、钱等资源都会纷至沓来。奠基者与后来的筑造师们,就这样给我们还原了一座古埃及历史的大厦。

【3】捕捉几颗星的光芒

其实书中提及的大冒险家,有很多我都是第1次知道,而且,他们往往英年早逝——可能不到40岁就因为各种原因(不少是因为水土不服引发的疾病)去世。

例如这位约翰﹒彭德尔伯里,可谓是天赋异禀,26岁就已成为诺斯宫的馆长。然而,去世时年仅37岁。如果他可以活到73岁,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天才考古学家能为古埃及学增添多少瑰丽!

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这位大人物的份量之重,可能会让其他学者暂时黯然失色。因为他可以说是一把钥匙,一把解密古埃及所有秘密的钥匙。【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他是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然而,这位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去世时也才42岁。

当然,他的诸多手绘图在《埃及考古笔记》中呈现有限,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关注另一本A3开的大书《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

在古埃及探索热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拿破仑。也是很难想象,这个征服者也有“闲情逸致”,去探索古文明。

其实,我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停留在军事家、皇帝,显然低估了他。他馈赠后世的,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民法典》,还有他主导成立的法国埃及探险队。据说,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只是,这个队伍的主要工作可不只是挖坟,而是“协助军队挖掘战略运河、绘制道路地图、种植葡萄酿酒、建造磨坊供应粮食,而且还要记载途中所见的古代遗迹”。

这些由当时的诸多精英组成的“梦之队”里,多米尼克·维旺·德农(Dominique Vivant Denon)不得不提。

一方面,他曾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赏识,更是约瑟芬皇后沙龙的座上宾,另一方面,他从埃及返回法国后,于1802年出版了《上下埃及游记》,记述了自己的游览经历。一度在法国乃至欧洲引发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第一部以拿破仑远征埃及为题材出版的书,它极大地鼓舞了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完成最终的鸿篇巨制——1809年至1829年出版的《埃及记述》(全名是《政府出版之法军远征埃及期间之观察与研究纪录》)。

它动员了两百多位艺术家与四十三位作家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九卷文字与十三卷版画。其中的版画部份动用了两百九十四位雕版家,三千幅画作刻在九百零七件铜雕版上,并划分为古物志五卷、自然史三卷、现代国家两卷、大幅画两卷,以及地图册一卷。

简言之,这套《埃及记述》与它所记录的古埃及一样,堪称不朽!

【4】人物背后的故事

看完这32位英雄的传奇,我发现能来到异国他乡的冒险家们,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无忧无虑——俗一点说,就是不差钱。很多人(尤其是来自英国的那些探险家,代表人物像玛丽安娜﹒布罗克赫斯特、威廉﹒约翰﹒班克斯等)自己拥有贵族身份,父亲还是地方议会的公职人员,有偌大的庄园提供优渥的物质基础。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甚至不厚道地觉得,古埃及文明被关注、古埃及学的建立,有点儿阴差阳错的玩笑感。大概就是一些有钱有时间的富人,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就从欧罗巴来到尼罗河畔,由于骨子里的一些人文情节(当然也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的精神递延),他们突然发现“这里是个神奇的地方,有一堆神奇的宝贝”!

于是,他们分享自己的见闻,并把很多大石头不远千里带到欧洲——还记得法国协和广场上的那座方尖碑吧?更不用说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了吧!

富人的圈子往往会跟风,大家有样学样,整个风气就带起来了。接着,学术正规化,考古政治化等事儿也就不见怪了。

我自己琢磨吧,有些事,凡夫俗子真的做不来。搁在今天也是,考古,俗一点就是挖坟,其实想想,无聊的时候还是挺多的。如果不是家里衣食无忧,或者是内心真的有一种信仰支撑,或者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个职业其实不是芸芸众生的职业首选(个人观点)。

【5】被时光静止的古埃及

因为阿斯旺水坝(Aswan HighDam)的建立,有些古埃及历史遗迹被永远藏在了水底,至于水底是否还有未被发掘出的秘密,一切都成为了永恒的秘密。

在埃及这片古老大帝上的考古挖掘,至今仍在进行。从《埃及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我们得知有些古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永远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早期探索这里的冒险家们留下的绘图,一窥其貌了。

事实上,对于这个地球上的很多人而言,古埃及更像是一个关于旅行的好目的地。纵使不能亲身领略金字塔的雄伟,我们可以在欧美各地的博物馆中看到各种馆藏,或者,是图片。此外,各种古埃及元素成为游戏、小说、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符号”。

毫不夸张地讲,是那些早期的冒险家们、后来的专业考古学家们,在各自的时代用他们的方式复活了那个“被时光静止的古埃及”。他们想尽办法去捕捉所发现的一切,试图记录、还原、维护遗迹的原貌,他们既是冒险家和发现者,也是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摄影师。

诚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破坏者和毁灭者——谁让当时的埃及并没有重视呢?

我希望,当你阅读《埃及考古笔记》时,除了意识到——

这是一本16开的精装图书,触手凹凸,颇有质感,全书的装帧工艺完全还原原版书的设计效果,封面工艺烫黑+压纹,内文全四色印刷+拉页,高度还原众多埃及学家手稿原貌,是一本值得收藏,不时翻看的图书。

也要意识到古埃及的发现史,既伟大又卑微,既光明还黑暗,既神圣也世俗。

曾经,它因存在而“不存在”;现在,它因“不存在”而“不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