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架构之道读后感精选

架构之道读后感精选

《架构之道》是一本由(美)居瓦·洛瑞(Juval Lowy)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9.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架构之道》读后感(一):架构之道: 软件构建的设计方法 书评

上周六这本书到货的,立即阅读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尽管这是一本关于软件架构设计的书籍,但它的内容却涵盖了众多的领域,包括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编程语言等。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适用于从事软件行业的人,还适用于那些对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书中,作者首先从软件架构的概念和重要性入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详细的架构图景。通过这个架构图景,我们可以看到软件架构是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其他关键指标的。这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架构设计的重要性,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评估和改进软件架构的工具。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架构模式和设计原则,例如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面向服务架构等。作者在书中提到,未来的软件架构将更加注重敏捷性、自适应性、可伸缩性和安全性。这使我意识到了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总的来说,《架构之道: 软件构建的设计方法》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对于每一个从事软件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宝贵的财富,它的知识引导我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和发展软件架构的思想和技术。

《架构之道》读后感(二):读《架构之道》

《架构之道》是一本深刻剖析计算机系统架构的精品之作,作者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系统的挑战。特别是,书中对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底层原理的讲解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系统的运行机制,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书中对于分布式系统的讨论也是深入而全面得。作者深刻地探讨了分布式系统中的一致性、容错性等关键问题,对于我们在设计高可用性系统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何在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中构建可靠和高效的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实际案例分析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通过对一些著名系统的深入研究,这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架构决策的深度思考也是书中的一大亮点,权衡各种需求和约束在实际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决策思路和方法,使得我们在制定系统架构时更加得心应手。另外,书中对新兴技术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展望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前瞻性视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对未来的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我们更好地指导项目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了,书里有些章节可能对新手来说有点硬,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啃。而且,技术变化快,有些讨论可能稍显陈旧。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深度研读的好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参考工具。

《架构之道》读后感(三):架构设计之道——一本不需要十几年系统设计经验也能修炼成功的架构师晋升之路

首先,拿到这本书,我还是有些迟疑的,看看近几年关于架构设计的书的评分就知道了,不像Spring、Redis这些具体技术介绍书籍,架构的书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因为读者本身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对其接收消化能力也有差异。

然而这本书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需要成为一个必须拥有数十年系统设计经验以及数十个项目设计经验的软件架构历练才能清楚地知道架构设计怎么去做吗?能不能有一种基本方法可以对任何理解了其基本要义的人也能做出不错的设计呢?作者根据自己的探索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元设计。

简单来说,元设计分为“系统设计”和“项目设计”两部分,其和就是元设计本身。而元设计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基于易变性进行分解。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基于功能进行分解,而这却是作者认为的“最坏的分解”,而基于易变性的分解确找到了分解的本质所在。所以掌握了这个工具,我们便具备了架构之道的入门钥匙。之后,从结构的角度,我们才能对架构进行分层,才能将系统组件组装成满足需求的有效组合。

总之,这本书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缺少项目设计经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不过只要多多练习,还是能够获得作者元设计精髓的。

《架构之道》读后感(四):“元”设计方法

最近,有一个概念火了,它就是“元宇宙”。一时间,资本、媒体人、创业者、股民趋之若鹜,埋头扎向元宇宙概念,打算书写新的传奇。

不过读者先不要误会,这本书和元宇宙没有任何关系。《架构之道》通篇都在介绍“元设计方法”,而这里的“元”和元宇宙的“元”,是同一个“元”。

元(Meta)源自希腊语,表示“更综合广泛的”、“超越的”。在《架构之道》中,元设计方法指的是软件设计领域里更通用的、综合的概念。作者把这些通用的综合的概念抽象出来,分成了两大类,分别是系统设计和项目设计。两大类对应的角色,分别是架构师和项目经理(当然,很多组织架构中,架构师也扮演者项目经理的角色)。

系统设计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大量的与软件架构相关的内容,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什么样的软件架构更合理。虽然没有银弹可用,但是作者基于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不少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

另一部分是项目设计。我的研究生专业是工程管理,本书中介绍的很多项目设计相关内容,我在上课时多半接触过。但上课接触到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缺少了与实践结合。《架构之道》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例如网络图和活动空间,作者引用了不少在实际开发中遇到的使用场景,深入浅出,非常生动。

不过,阅读本书需要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基础。它不是为小白提供的“刚需”书,而是为有经验者提供精进路径的“改善”书。对于工作上有相关困惑的人,可以购来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架构之道》读后感(五):构建软件的设计方法

《架构之道》

《架构之道》的作者是微软公司认定的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导者之一,参与了C#,WCF等相关技术的内部设计审查,具有『软件传奇』的称号。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软件项目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汇集其软件架构思想的精华。虽然读起来并不容易,但认真读一读,或许会有收获。

说到架构,不单单只有软件开发,生活中用到架构的地方太多了。小到生活用品,大到企业,国家,架构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所谓『谋定而后动』说的也是一种架构的设计和实现。

具体到软件开发上,架构更是构建了软件的整体基础。从最早的『大教堂与集市』的讨论,软件工程的架构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着不断的更新,但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以及配套的工具和技术则有规律可循。

比如,本书中提到的『元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它涵盖所有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成本、进度、需求、人员配备、维护和质量管理,没一部分都是影响决定软件工程最终结果的关键步骤。元设计方法将软件工程分为系统设计和项目设计,再对这两部分进行细分和单独设计,本书也是基于这两部分展开论述的。

系统设计中,注重将系统分解和模块化,这是软件开发中常用的方法。不管一个小的软件,还是一个庞大的软件系统,大系统分解为小系统,大模块拆分为小模块,是软件开发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个经验丰富的架构师负责整个设计,而非多个,这是因为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涉及到的各个子系统需要有一致性和完整性,不要因为架构师个体和习惯的差异,导致软件开发中的不连续和理解差异。

项目设计中,需要按照工程的实现去考量。如何把控成本,如何对进度跟踪,如何对风险管控,如何对各个小系统做最后的整合,项目设计比系统设计更为复杂,更需要额外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庞大复杂的软件工程,项目设计如果不能从最实惠、最安全的构建方法出发,不考虑成本,结果一定烂尾。项目设计,首先是职责意识,尊重公司的资产,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真细化项目设计中的每一步,认真进行架构和估算,预留风险缓冲时间。

整体上,本书对软件工程的构建进行了方法的论述,作者也是非常有经验的软件管理专家,全书不仅有系统的论述,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观点。但本书对理论论述的部分有点多,公式也比较多,读起来有点枯燥,很多地方没有相关背景知识,也比较难理解。如果能少一些枯燥的公式,读起来也许更有趣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