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起源》读后感1000字

《时间起源》读后感1000字

《时间起源》是一本由[比]托马斯·赫托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3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起源》读后感(一):从《时间简史》到《时间起源》,霍金的理论又自我颠覆了……

“史蒂芬坚信,我们提问的勇气以及答案的深度能让我们安全、明智地驾驭地球走向未来。在他的一生中,在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后,他发现了自己爱的意愿、养育后代的意愿、体验世 界各个维度的意愿以及掌控宇宙的意愿。他的故事激励了亿万人,并将继续成为人类所能取得的成就的有力象征。2018 年 6 月 15 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追悼会上,他的悼词概括了这一切:“当我们从太空看地球时,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我们。我们看到的是团结,而不是分裂。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像,传达了一个如此令人信服的信息:同一个星球,同一个人类。我们唯一的界限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必须成为全球公民。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未来成为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段悼词被发向了太空。 从史蒂芬·霍金那里,我们可以学会热爱这个世界,爱之至深,以至于渴望重新想象它,永不放弃。做一个真正的人。”

多年前读了《时间简史》,似懂非懂的 。然后看到这本书,第一句话说:“我改变主意了。《时间简史》的视角错了。——霍金” 好吧,看来不得不读这本书喽:P

《时间起源》读后感(二):多来点这种带有哲学思考的物理科普书

1. 再次证明了无论我想到了什么东西,总有人好多年前就更严谨地想过了。人择理论和设计者理论。之前我就想的这俩。

2. 是呀,循环宇宙真的"具有令人无法抗拒的诗一样的魅力。" Paul Steinhardt加把劲,早日找到quintessence。

3. 谢谢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博尔赫斯。

4. 无边界理论,好难理解,感觉还是得多上物理和数学课才能完全理解。都不敢想完全理解的那一刻有多爽。

5. "没有问题,就没有历史。"看到标题的时候觉得这是什么鬼。看完才知道有多有意思。改编的20题游戏,太喜欢这种通俗易懂的例子了。对量子力学的哲学理解多一点,对命运石之门的欺骗世界的理解也多了一点。

6. 如果宇宙一开始没有时间和空间,那人类是怎么进化出来了这两个synthetic a priori cognition呢?所以这个synthetic a priori不仅帮助我们有empirical experience,也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咯。真无法想象没有时空的世界。真想看看康德和霍金的对话。要是康德活到了现在就好了哈哈哈。真得改改cpr咯。

7. 越来越觉得我们真就在一个simulation里面。然后这个是高维生物设计的。好恐怖。恐怖的不是我的世界是假的,其实我也不关心是不是假的,只要我觉得没破绽就好了。恐怖的是可能有别人在看着我的人生和所有的思考,根本没有一点隐私哈哈。

8. 觉得我们的科学确实是有局限性的。不仅对物自体(游戏源代码)没办法了解,其实对表象的一些物理现象也受到很多观测的限制。就像是星际穿越里需要什么黑洞里面的数据一样。没有用科学解释一切的信仰,就确实没办法做一个科学家。这可能就是我成为不了物理学家的原因之一吧。

《时间起源》读后感(三):霍金的终极宇宙理论

1973年,“人择原理”进军宇宙学。作为对“多元宇宙论”的一种修补,这一提案如此激进,以至于从诞生起就震撼了科学界。

天体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是史蒂芬在剑桥的同学,他在克拉科夫的一次纪念哥白尼的会议上提出了这一原理。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历史转折。

卡特认为,选择效应不仅会出现在我们这个单一宇宙中,而且会出现在多元宇宙中。他认为人择原理在起作用,这一规则凌驾于支配多元宇宙的、没有人情味的元法则之上,体现了宇宙中生命所需的最佳条件,并以“行动”来选择众多宇宙中哪一个应该属于我们。

人择原理渐渐被视为多元宇宙理论的个人识别密码,将其从抽象的柏拉图式大厦转变为具有解释物理现象之潜力的真正理论。

开普勒在《宇宙的奥秘》(1596)中给太阳系的柏拉图立体模型。

人择多元宇宙学认为,表面上的设计是我们这个“局域”宇宙环境的属性:

斯坦福大学的强硬派弦论学家伦纳德·萨斯坎德在其《宇宙景观》(The Cosmic Landscape)一书中将客观的元法则与主观的人择原理一起描绘为基础物理学的新范式。

The Cosmic Landscape

目前无人评价

Leonard Susskind / 2005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霍金同意更好地理解宇宙支持生命的特性很重要,而且在此过程中,单纯的柏拉图主义是不够的,需要范式的转变,需要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宇宙的研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然而,他也越来越怀疑,人择思路可能不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这一革命性转变。他对人择原理能否作为新宇宙学范式的一部分的主要担忧并不只在于其定性的性质。生物学和其他历史性的科学充斥着更为定性的预测。

对他来说真正的问题是,人择思路偏离了预言和证伪这样一个科学的基本过程。

在科学中,一个假设失败的可能性总是隐隐存在,这也是科学前进的一个必备因素。但人择原理将这一过程置于一个不牢靠的基础之上,因为人们关于是什么构成适宜生命居住的宇宙的个人标准为物理学注入了一种主观因素,从而损害了波普尔的证伪过程。

从关注证伪的波普尔主义的角度看,人择多元宇宙与17世纪德国博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的宇宙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莱布尼茨在他的作品《单子论》中提出,存在无限多的宇宙,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和物质,而由于全善的上帝的选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美国物理学家兼作家李·斯莫林在他批评弦论的精彩著作《物理学的困惑》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旦不可证伪的理论比其可证伪的替代者更受青睐,科学的进程就会停止,知识的进一步增长也不再可能。”

这也是霍金所担心的,人们一旦接受了人择原理,就放弃了科学所拥有的基本的可预测性。

霍金想要通过发展对宇宙的完全量子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关系,而多元宇宙悖论成了他的灯塔。他的终极宇宙理论是一种彻底的量子理论,它重新描绘了宇宙学的基础,是霍金对物理学的第四大贡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