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精选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精选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是一本由赵峥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一):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吗?

书中介绍了很多物理概念,虽然看似和宇宙没有直接关系,但确实了解宇宙的基础内容。

平行宇宙的概念在科幻作品中太常见了,指从某个宇宙中分离出来,与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宇宙。比如你在这个宇宙中穿着羽绒服,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吃雪糕。在漫威漫画中,不同的故事对应着不同的宇宙,共同组成了多重平行宇宙。以通常所说的量子平行宇宙为例,简单说,就是现在地球上恐龙已经灭绝了,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地球上,恐龙可能仍在生生不息。

此外,还有一种暴胀平行宇宙的概念,也就是泡泡宇宙。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在Big Bang之后有一个暴胀阶段,宇宙迅速地像气球一样膨胀变大,暴胀阶段之后宇宙虽然仍在膨胀,但是比起暴胀要慢的多。

1983年美籍俄裔宇宙学家安德烈·林德修正了暴胀宇宙模型,在宇宙膨胀过程中,由于能量不均衡,从而会有许多泡泡同时并不断地冒出来,于是多元宇宙就这么产生了。

霍金也认为,宇宙自发创生,有一点像气泡在沸水中的不断形成与消失。不同泡泡之间的碰撞会产生一些可探测的痕迹。

但是多元宇宙的概念,仍然并没有被观测所证实,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物理概念和理论。

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小世界,在宇宙之外,还有很多平行的类似小世界,其中每个宇宙都称作一个泡泡宇宙。美国漫画经常提出一个口袋宇宙的概念,就是一个有限的小型独立宇宙。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人择原理——人类的出现非常“偶然”,似乎是被控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参数中的。宇宙允许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出现,而且人类能观测到的部分都是“宇宙允许”的。

如果真是这样,平行宇宙中有可能有另一个自己,而且平行宇宙的数量也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平行宇宙,更进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

想了解更多宇宙的奥秘,看看这本书吧!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二):北师大赵峥教授带你和爱因斯坦、霍金一起思考宇宙!

20世纪初,众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只剩下修修补补的工作,但是明朗的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有关。 结果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第一朵乌云里头降生了量子论,不到五年时间,又从第二朵乌云当中降生了相对论,让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于时空的认知。 北师大赵峥教授的这本《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就以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为切入点,介绍了物理学的新发展。本书内容涵盖超过50位物理学家的研究,集结作者50多年学术精华与思考,将物理知识与故事双线进行讲述,语言生动风趣,引人入胜,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高深的物理知识不再枯燥!

爱因斯坦是个犹太人,并非神通,甚至从小说话要变现木讷,但是他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个优点他保持了一生。 本书中,作者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爱因斯坦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把一个物理课本上无法描述的“神”,直观的展现给读者。这种阅读体验挺真实的,让我觉得伟大的爱因斯坦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也会为学业而苦恼,也会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借同学的笔记去背诵,只为通过考试。 毕业后,爱因斯坦也会为工作而奔波劳碌,也会为婚姻而与父母争吵,这是一个“鲜活”的物理学家,阅读的过程中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在接下来的理论研究篇幅中读的很轻松很愉快。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很多年,这个单位清闲而且宽容,他可以思考自己的问题,可以阅读自己想看的书。后来爱因斯坦又回到母校工作。他在26岁时提出狭义相对论,36岁时提出广义相对性。二十六七岁到三十六七岁之间,是爱因斯坦一生成就的最高峰时期。 霍金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学家。在伽利略逝世300周年这天,霍金诞生了!提起霍金,我们看到的他总是和他的轮椅分不开,霍金在去剑桥大学以后,不到一年就查出得了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渐冻症”,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物理学的研究。 霍金对物理学界的贡献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奇点定理到面积定理,更是从面积定理得出一个推论——一个大黑洞不能分裂成两个小黑洞,相反,两个小黑洞可以合并成一个大黑洞,并合而成的大黑洞的表面积大于两个小黑洞的表面积之和。霍金很多演讲也是一直在像大家科普物理知识。 这本物理科普书籍,读来并不枯燥,作者的语言描述既风趣幽默又通俗易懂,适合对近代物理发展感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等广大物理爱好者阅读。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三):这是一堂“听不懂没关系”的物理科普课

毕飞宇老师曾经问过,“用什么样的‘态度’读不懂的书?”

他说的是《时间简史》。他说他从来都读不懂,但是他还特别喜欢一遍遍读。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作为一本书,它不过薄薄不到二百页,但是作为物理小白来讲,笃定说“好读”,至少我是没有这个信心。

那么就又回到最初的那个议题上,那些我们读不懂的书,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去读,并且试图去懂呢?

这大概就是物理科普书的魅力吧。

我在第一次打“宇宙通识课”时曾经错打成“宇宙通史”,“通史”“通识”,一字之差,在“宇宙”这个课题后面,那可远远不止谬以千里。连霍金这样的人,关于宇宙中的一个议题,他也只敢写“简史”,我们人类,是没有能力对宇宙有“通史”的认识的。

“通识课”其实是一堂物理科普课,它面对的是所有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的缘起是赵峥老师在B站的《16堂宇宙课》,读不懂书,却喜欢一遍遍读的,可以同时去听他的课。当然课上那些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公式,我们可能依然听不懂,但是没关系,通识课接的是这个地气,懂不懂不要紧,普及宇宙知识走入寻常小白间。通识课旨在引起人们的兴趣,让读者或观众保持住这样的兴趣,让你在看不懂的前提下,依然还是想看。

本书一上来就以“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抓住读者的心,好像天才们都是扎堆出现的,以物理学家开尔文的说法论之,1900年时,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只剩下两朵乌云。但是在未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两朵乌云分明开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科炸裂式的进展,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让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就集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历史中群星就是会扎堆闪耀。

读书时,我经常会想到《三体》中杨冬的诘问:物理学到底存不存在?

在那个规律失效的小说世界中,物理学也不是真的不存在了,而是被篡改了,以人类的认知,还发现不了蒙蔽之外的规律。但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物理学必然是存在的,否则这一次次的实验就不再有意义,否则长达几百年的论战也没有了落点,人们从笃信到怀疑,最终的指向,是想拂去乌云,让大厦更加牢固。今天的我们,尽管不会刻意去想电磁、力学、光学,但是我们周遭,没有和物理无关的环境。

恒星和宇宙的演化,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作为宇宙中的客观存在,我们又置身其中,每个人都想知道世界从哪来,我们从哪来,世界终将去向何处,我们又会归往何处。有时候,人们对物理学的兴趣更多的是哲学思考,当然这一切都不会有一个所谓正确答案,但是这也正是物理学让我们读不懂却想要读的原因。

所以,读不懂还要读,读书的态度,是趣味盎然开启一段有料有感的阅读之旅,人生在世,当然要懂一些物理学。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四):一本了解宇宙奥秘的科普书

2019年,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被公布于众。黑洞这个存在于理论中的隐身者也终于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

自1783年,剑桥老师约翰·米歇尔发表了关于“暗星”的论文。到1968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首次提出“黑洞”一词。再到1970年左右霍金提出的黑洞的奇点定理、面积定理,以及霍金一生中最大的发现——黑洞的热辐射,也被称为霍金辐射。

而黑洞的发现从诸多方面印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以及霍金的黑洞面积定理。

1900年4月在英国皇家学会召开的年会上,有这样一段发言,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们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明朗的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耳孙—雷莫实验有关。

19世纪末,就在所有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思都无法驱散头顶的乌云时。一群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却冲出重围驱散了头顶上的乌云。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峥在《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一书中,为我们介绍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背景,介绍了黑洞、引力波、恒星演化和宇宙演化。以及年轻的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与科研历程。

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爱因斯坦在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在3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20多岁提出白矮星质量上限的钱德拉塞卡。猜测电子有自旋的年轻物理学家克罗尼格,霍金在32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黑洞的理论。

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毫无背景、资历的年轻物理学家,他们解决了困扰德高望重的老物理学家们多年的难题。只是为什么呢?

因为年轻的物理学家不墨守成规,不被名望所累,他们不怕出错,他们敢于质疑经典。

这本《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虽是一本科普书,书中却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阅读这本书。

我们不需要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也不爱上学,也逃课,曾经也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失业青年。

看不懂动钟变慢和双生子佯谬也不要紧,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就如同神话故事中,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道理一样。

引力红移和水星轨道进动也不会影响我们看懂关于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所有的恒星最终都会成为黑洞,我们看到的太阳最终的结局只是白矮星。当恒星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1.44倍时,最后的结局就可能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物理学家的头顶依旧笼罩着乌云,我们只需要跟着他们的脚步一点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和宇宙,这就是科普的力量。不需要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解开这世界与宇宙的奥秘,但是会在一些人的心中撒下一颗种子,而那颗种子有可能穿破层层乌云,直达太阳。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读后感(五):这本关于宇宙知识的科普书,就内容而言可以打97分

2015年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的时候,科学类图书曾经掀起过一阵“爱因斯坦热”;而斯蒂芬·霍金也曾在2018年掀起了一阵“霍金热”——随着两阵子“热”而来的是关于相对论和黑洞等相关知识的一次大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论的书虽然读过了,却只是记住了两个年份的数字以及两个概念的名字,另外还可以再加些爱因斯坦在科学以及爱情婚姻方面的“花边”;《时间简史》和黑洞也都一再反来复去地看了,记住的却只是霍金参与过的科学史上围绕黑洞的4次著名赌局中的3次——当然,这3次赌局霍金都毫无例外地输了。

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斯蒂芬·霍金这两位的工作,却是自1900年4月英国皇家学会年会上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在演讲中提到“两朵乌云”之后在物理学特别是解决宇宙疑难问题上相当有意义的成果。两位中,爱因斯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而霍金则成功地让黑洞这个天文学上的概念变得众所周知,成为了人们最常用的俗语之一。所以,集这两位于一书的天文学科普书《宇宙通识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虽然作者,也就是北师大物理系教授赵峥只是在书中讲科普知识,其内容来自于他在网络平台上所讲的《16堂宇宙课》——绝对不要错过。这本书读过了,再有相对论谈资的时候,就可以多发几句言;而不管是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还是黑洞,也都可以娓娓道来了。

知识的魅力果然是无穷无尽的,但如果单纯地就是在讲专业知识,则听众几乎必定会是寥寥无几;更多的时候,必须是要赵峥教授这样来讲故事,把最繁杂的事情用最通俗的话讲得尽可能明白一些。毕竟,不要说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刚提出来的时候,就是在它们已经广为人知的时候,又能几个人能讲得清楚这两个概念呢?这方面一定要学习爱因斯坦。他举了一个例子:——把你的手放在滚热的炉子上一分钟,感觉起来像一小时;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整整一小时,感觉起来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相对论不是一下子就深入众人之心了吗!让更多的人对科学产生兴趣,继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持科学、相信科学直到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这不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一件大事吗?!

所以就内容而言,可以给《宇宙通识课》这本书至少打上97分,讲得深入浅出,非常好;但唯一不好的就是书皮太硬了,以至于书看起来很不洒脱的样子,就像穿了一件紧巴巴的西服。好在,这本书是没有背胶的裸脊装订,锁线很结实,可以非常放心地摊平了来看。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读完《宇宙通识课》这本书的读者,不管其他知识点记住了多少,他都一定不会忘记这句话:Oh,be a fine girl,kiss me!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情话,这其中的每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就是按顺序排列的恒星的光谱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