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作家们的作家读后感精选

作家们的作家读后感精选

《作家们的作家》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47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家们的作家》读后感(一):作家怎么看待作家

期待过高的一本书。一开始是书名和主编序吸引我的,作为一个作家的文学阅读札记,对拉美文学、俄苏文学、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主题中一些作家和作品,书写的评论。我是想当书评来读的。结果见到了很多华丽辞藻的堆砌,并没有太多分析作品的东西。后来我想,从书名来讲,应该是讲作家的,试着从作家的角度去看作家评论作家。但是并没有什么改观,依旧是一顿夸。跟作者的原话一致:稿子逼的紧,赶稿子压力大。

不过还是有点输出。在谈卡夫卡的时候,作为开篇的讨论,现实与魔幻的文字下,故事承担的角色是什么。以及帕慕克的书,讨论文学作品误读的意义。

书当然是属于作者的,而书带来了什么,这个权利是属于读者的。一个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包含的启示意义的伟大,而不是销量和阅读人数及知名度。

另外也是顺势收了一波推荐书。

《作家们的作家》读后感(二):随手一槽

诚实地说:没读几篇,相当失望。所谓“作家们的作家”,是形容博尔赫斯,因为他的博览与看待小说结构潜力的独特眼光,然而被阎连科作为标题就显得有点不知所谓。阎连科在自序里态度很低,说不会写书评,看了几篇之后相信他并不是过分谦虚。不会写书评的作家应时代潮流不得不暴露短板出一册书,也挺不容易的。 之所以说他不会写书评,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特征就是大而无当的空话太多。例如对“伟大”二字的滥用(何为“伟大”?凭什么冠以“伟大”?表意暧昧不清),无聊而不必要的类比(“今天,海勒已经因为对“黑色幽默”创造性贡献而成为伟大的作家,《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因为“黑色幽默”四个字而成为文学的精品,如同马尔克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一词而成为伟大作家,《百年孤独》因为“魔幻现实主义”而成为经典一样。”甚至谈不上炫学),不当地出现毫无针对性却又重达千钧的修饰语,仿佛所引的作家的声誉可以使书评有什么光彩(“巴尔加斯·略萨作为世界级的作家”“……显示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天才,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中最具创造力的作家”)。真正好的书评,每一个形容词都敏感如蝶翼的颤动,审慎地出于自己最细微的阅读体验,它必不是对既定赞语的追随与论证,而是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紧紧贴合,不知是出于书还是出于自己。好的书评不会面面俱到,但一定充满令人感到犹疑、难置可否的命题,危险如行走于钢丝之上,因为它源于评论者的私人经验,而不是普世且无法证伪的真理。

《作家们的作家》读后感(三):书单之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家阎连科的一本读后感合集,最大的收获是列了一列长长的书单。书中所提的许多作家及作品有些对我来说比较冷门,许多都是我目前还未涉猎的,所以只能先听信作者的“一家之言”了。卡夫卡的《变形计》、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谷川俊太郎的诗集《三万年前的星空》完整读完过;有一些作品在待读书单里: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等;也有一些作家或作品名字很熟悉,迟早会去看的;其余的,大概有百分之四五十的作家或作品,都是不熟悉的。在读过书中所提的那些作品后,可以再回来重读一遍,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也可以平等地透出“赞成”或“反对”票了。 先说说书中所提多次的战争文学。相对其他形式作品,算看得很少乃至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了。所有关于战争的认识,都来源于历史书,来源于照片、视频,它们很直观很明确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如今大家都知道,战争是不好的,是流血,是死亡,是无数人的苦难,有时甚至只是政治家的游戏。对于战争,我们的态度是极其厌恶的,就像对连环变态杀人狂的厌恶。对于后者,我常常表现得很好奇。因为意识里虽然人性并不本善或本恶,却也认同孟子所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人皆有之”的,所以无法理解那些人是怎么丢掉的,还是本来就没有。而对于前者,比起文字,平时更为关注的视频和画面,扑面而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伤痕通过这些具体的形式向我们传递着战争的危害。新中国,是踩在多少前人的尸体上成立的,那是烙印在所有人心里的一道疤。 战争,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迈不过去的坎。而作家所提的战争文学,正如他所说,的确很少在当代中国作家乃至亚洲作家的文学作品里见到。我认为,对于中国作家,他们不太直接描述战争的场景,不太以军人作为主角。而是以其他的角度切入,以普通百姓作为主角,侧面描写战争对人的伤害。战争,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他们生活的背景,是暗线。所以就我个人而言,那或许只是不是属于中国特色的作品形式吧。 再谈谈看过的部分。《变形计》说的的确跟我的想法差不多,总之是开创性的惊世之作,具体就不赘述了。 《佩德罗·巴拉莫》的创新性的写作手法也一度让我瞠目结舌、抓耳挠腮,认为是满分神作,配得上作者“天赋之作”的评价。而谷川俊太郎,只粗浅地读过他的诗集,能感受到语言很美,诗歌很有画面感,意象和氛围的塑造都很和谐,有时候会来个急转弯,有时候又戛然而止,的确称得上“语言大师”的名号。只是阎连科对诗歌的解读,让我觉得之前似乎白读了。近代诗歌这种东西,感受意境时就可以一目十行,感受感情氛围时就可以大声朗读,可是要想读懂读透似乎真的不容易。而且,不管怎样,一首现代诗写得再优美再精彩,始终觉得还是比不上我们的李白杜甫等人的寥寥数句那么隽永深刻。如果要像当初学古诗时那样用注释和翻译来读现代诗,该捕捉的信息都得到了,可诗的意境却好像丢失了些。到底该怎么读诗呢?这是我接下来会好好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说说被成功安利的书:《我的米海尔》和《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等。提到上述两本是因为被阎连科对书中内容、结构、立意等的描述让人充满兴趣。 想看《我的米海尔》,因着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视角,因着“反观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之后直到今天,我们所描写的家庭和家庭中的生活、情感、关系和日常,都充满了太多的明确的革命、政治和社会的物质性,而缺少《我的米海尔》中炊烟背后的文化与精神的思考和焦虑”。某种程度上,是很认同阎连科的这句话的,所以很想看看这“炊烟背后的文化与精神的思考和考虑”。知道别人的长处,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不是吗?也有可能,看完这本书后,得到的结论未必与这句话一致。总之,看这本书是第一步。 “由历史中的国家走向现实的国家,再到现实国家场景中的人,这是《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的内在通道,也是这部短篇集的密室之门。“国家——人——国家”,这样一条小说思想的精神隧道,是这部精锐短篇集被场景与论说掩饰的暗链,也可能是开启赫塔·米勒全部小说的密码之一。”这种奇特的写法也不禁让人充满了好奇。“‘文学是人学’,这在中国文学中恒定不变的文学准则,到了《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中荡然无存。”这句话也同理让人想一探究竟。 事实上,书里提到的书太多了,被安利的书不下二十本。准备回去慢慢看,看的时候最好完全忘记了这本书里的文字,然后看完写完自己的读后感再来看这本书,到时候就可以提出自己赞成或反对的想法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