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锦集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锦集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一本由[德]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4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一):作品与作家

作品是作家创造的结果,凝结作家的心血,作家通过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或者作家所崇尚的道德就是作品中所描写社会的主流思想或者就是作家本人所具有的道德,那是值得商榷的。因此,要艺术家或者作家具有德艺双馨,看来是个很高的要求。同样通过作品来肯定作家具有作品中所反映的崇高道德也值得怀疑。作品是作家创造的,但对作品诠释就是读者的权力,读者也不必对作者有着什么过分的幻想。正所谓”说一套做一套“”的道理还是有的。但不代表我们对信仰的怀疑,相反会激励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作家,也是自私自利的,喜欢赌博的小人,他的作品大部分也都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填平赌债而产生的,可能在这个行业,不一定精神高尚就能够产出好的作品,写作水平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心态一定要好。 作家要不断受到人的批评与攻击,但作品发出后若像石沉大海一样,收不到一点评价也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作家,可能艺术家也是这样,从始至终都要相信自己,吸取批评的同时保持本心,相信好的作品时间会证明的。 好的作家可能都需要经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才有更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吧,现在中国的余华,这种经历过也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的苦难生活的作家,会受大家欢迎也能理解了,但现在还有落后得让人像苦役犯那样受苦受难的地方么,到哪去经历这些呢,没有经历这些,现在的人每天只是读别人的作品,心境毫无变化,还会对人性理解得更深刻么,人文领域,不深刻揭示人性的话还是好的作品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三):一位“殉道者”的一生

很棒的陀氏传记!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入门书来说也很合适,整本书讲述了陀氏的生平,包括他的童年、影响他一生的西伯利亚流放和苦役、两次婚姻以及每部著作的创作过程,当然也剖析了陀氏的思想,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支持者,转变为民族保守主义者和俄罗斯根基主义者,同时也看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基督教和上帝的坚定信仰。看了这本书后,我似乎对于陀氏的世界,有了一点点粗浅朦胧的认识,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拥护沙皇政府,相信战争是“一场道德上的洗礼,能够激发人的勇气、自尊和牺牲精神”,同时他厌恶俄国社会上的那些崇拜西方思想的人,认为俄罗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侵袭时必须要保持自身的本土性,希望知识分子能够拉进和平民大众的距离。在粗浅了解这位文豪的复杂深刻的思想的同时,偶尔也能看见他“普通人”的一面,在面对老对手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远超他的稿酬时,他气愤不已的向妻子安娜写信表示“这是对他的侮辱”,他也会被爱情冲昏头脑,与第一位妻子玛利亚的婚姻在我看来就是在爱情假象掩藏下的一次冲动决定,他同时也是一个赌鬼,和其他的赌鬼没什么两样,都是坚信自己会赢钱,然后在输个精光后下定决心洗心革面,没过几天就又卷土重来。这一切都让我见到了一个真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总得来说,这本书在深挖著作背后的思想上和叙述作者生平上,都很好的满足了我的需求,强烈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四):唯有作品

本书按照时间线梳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从童年开始热爱文学,相信自己的文学才华,想要通过写作为生,到被迫按照父亲的安排去读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就职后始终不能放弃文学而辞职,刚在文坛展露头脚却因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而险些丧命,最终被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陀氏第一次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被称为“信仰上的改过自新”,使他从一位知识分子转变成为人民之友,这一转变无疑影响了陀氏的一生,后续的作品皆可窥探转变后的信仰。这段艰难的日子也为陀氏后续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几本作品中关于生死、关于信仰、关于监狱一般的生活,都被认为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描写,都应该是取自这段艰辛的岁月。

在西伯利亚度过了十年的苦役生涯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几经向沙皇表忠心后终于可以携第一人妻子回到圣彼得堡,回到了文学的中心,开启了第一个创作的辉煌时期,期间与一直支持自己的哥哥一起创办了期刊,也发表了自己的几部作品,但随着时局的动荡以及哥哥的过世,陀氏再一次陷入了艰难,尤其是一直以来对自己方方面面给予帮助和无条件相信自己才华的哥哥的离世给了陀氏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他要走出文学创作,尝试管理一份杂志、背负巨额债务、供养两个家庭、拼命写作,似乎在此段灰暗的人生中唯一值得慰藉是陀氏娶了第二任妻子安娜。

在不得不关闭杂志后,陀氏开始了和妻子旅居欧洲的生活,这段被迫的旅居生活窘迫拮据,预支稿费、借钱、还债、典当、赎回似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虽然陀氏经常出入赌场,而且几乎每次的输的精光,但似乎这种冒险也提供给了他艺术上的灵感,《群魔》等作品皆出于此阶段,但由于东西欧的各种分歧,以及陀氏坚定的信仰,他始终在努力回国。

在又预支到一笔稿费可以还清债务后,陀氏终于可以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再一次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此次的回归陀氏已不再年轻,似乎一切都是为了最后一部伟大的作品而蓄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生活终于不在被欠债紧逼的日子里,陀氏完成了人类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与世长辞。

本书在讲这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的时候时刻贯穿着作品,作品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思想变化,都是当时的陀氏处境及思想交相辉映,关于很多语言的隐喻、宗教的映射等等书中都给了详细的解释以及几方观点,非常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陀氏的思想和对其作品的解读,比如哈姆雷特与堂吉柯德的对比,每一部作品发表时的舆论也都有所提及,其中不乏让人忍俊不禁的评论,比如《罪与罚》发表之后,他的好友描述自己的感觉时,“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都像过了电一样,每个人的脸上都泛出一种超自然的光芒,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幻想色彩”。

总体来说,看这本传记有种飞快地跟随陀思妥耶夫斯基走过一生的感觉,虽然短暂却跌宕起伏,无论在生前是否有些不良习惯,但这些都已随着陀氏的逝去而消逝,只余他留给人类伟大的作品,就如陀氏逝去后皇太子亚历山大所说:“他一生穷困,留给后世的唯有他的作品”。

神奇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同一时代,但二人却素未蒙面,虽然出身、机遇、思想完全不同,但同时闪耀的文坛,可谓人类之幸。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读后感(五):不经历些苦难,连传记都没得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两座高不可攀的巅峰,若将时空拉长拓宽,评选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十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必定入选其中,甚至有竞争前三的实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无疑是曲折坎坷的,其文学创作生涯也是跌宕起伏的。不经历些苦难,连传记都没得写,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经历为其传记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将他的一生精准地呈现出来,是一项十分浩大的书写工程。

德国作家安德里亚斯·古斯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尝试,作者以一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权威专家的身份深入研究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以及他所生活的激荡年代,从而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做了精准的画像,既呈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又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俄国风情画。

谈到作家,必然离不开其作品,前者创作了后者,后者也塑造着前者,两者之间有种强互动关系,甚至可以视为彼此的有力镜像。正如高尔基所倡导的“文学即人学”,作家的作品往往是其私人经历和生命体验的文学投射,他们将写作视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实践文学对生活的提炼与反刍;抑或如齐奥朗所说,写作就是复仇,“对世界的报复,对我自己的报复。我所写的一切,或多或少都是一场报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也能带来解脱。”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如此。这是一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与作品的优秀著作,也是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绝佳窗口。作者详细讲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包括其成长经历、流亡生涯、文学写作等。

传记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为传主绘制出一幅精准而又逼真的画像。阅读这部传记,我们看见了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从历史的迷雾中向我们走来,在逐渐清晰的轮廓中显影了复杂多变的生动形象。这也是读文学传记的好处,我们可以用数天的时间,领略到被记录者漫长的人生风景,并从这些变幻的风景中收获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识。而传主如果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我们在阅读其作品的基础上再读传记,两者还会形成嵌套式的互文,大有比物连类之妙、交相辉映之趣。

进一步讲,就个人的阅读偏好而言,我对传记文学一直情有独钟。这种偏小众的类型文学不仅呈现了一个人或平凡或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备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被书写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可以收获充沛的思想资源,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进而观照外部,审视自我,挺进广阔的世界,打开全新的视野。 杨德昌借由《一一》表达了对电影的赤忱之情——“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而每阅读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相当于延长了一倍生命;阅读了更多的人物传记,我们可以看见“无穷的远方”和“无穷的人们”,并将传主的生命体验嫁接到自我的“曲木”上,在他者的人生风景中完成自我的迭代与重生,无限趋向“笔直的”人生。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没有伟大的作家,只有伟大的作品”(托翁到底说过这句话吗?抑或只是王朔的杜撰,经李健引用而以讹传讹呢?)。但我相信,既有伟大的作家,也有伟大的作品,两者虽彼此分离,却互相成就。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被公认为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刻形塑了当今世界的文学样貌。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既是十分漫长的智性冒险,也是充满激情的探索之旅。作者在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轨迹时,勾勒出了19世纪俄国简明的文学史、政治史和思想史,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渺小个体对风云激荡的时代的回应与介入。

最后,文学传记的使命,不是金身加冕的造神,而是刺破面纱的祛魅,让我们认识到丰碑的背后,是无数真实而琐碎的行动,正是这些点滴的行动,垒筑成了今日的高塔。《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将这一文学上的“克里斯玛”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孤独与喧嚣、痛苦与荣耀,最大化复原了一幅生动逼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