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读后感锦集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是一本由卢昌海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读后感(一):卢昌海的碎碎念

不知不觉,卢昌海的碎碎念又出第二集了。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这本应该写了作者2017-2020年的感受,上一本记录的时2013-2016年的。

翻开阅读,依旧是那个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兼生活观察家。

在这本小小的书中,饱含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

特别是其中在<见闻随感>中,他描述的2019回国散记(节选)和我的瘟疫年记事,这两部分用片段日记的记录模式,带我回忆了疫情前与疫情后的这个阶段。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期,忽觉有种,恍如隔世感。

没想到,已经过了快3年了。

3年的时间里,研究生毕业入职,现在却又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了。

不知下一个3年,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本是和第一本微言小义比起来,可以发现包含的内容更杂、更广泛了。

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它不一定能被称之为一本书。因为它更像是朋友圈,有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感悟、有作者的喜怒哀乐、有他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

但是对我个人来说,真的很喜欢这样的描述。

从他的文字间透露出一个学者不仅仅是包括了单独的在学术方面的研究的,他可以兴趣非常的广泛,在这个广泛的世界感受、体会。

而我现在执教的过程中,面对那些被学校想要培养专门走奥数这个路线的学生,产生了一丝丝的心疼。因为他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无论是他们的父母还是部分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的要求,要比对他们做人、做事的要求要严格很多,而且似乎因为学习成绩的优秀,他们在做人做事上那些不被提倡的地方似乎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谅解。

而我们仔细去对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的个体探究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很多。

他们阅读书籍的广泛程度、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的深度我也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才探索到了某种联系。也许正式这种联系,才让卢昌海能够成为科学界的科普达人,因为他用简单的文笔让大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科学究竟在研究些什么,那些深奥的公示,讲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看卢昌海的涉略,真的是心神羡慕,文学著作他读,民国文学他更不能错过,此外也是科幻的重度爱好者,涉略范围从阿西莫夫、鲁迅、木心、到金庸,再到《琅琊榜》、《星际迷航》、《冰雪奇缘》《庆余年》,甚至日本动漫《紫罗兰永恒花园》他也没有错过。

而且他在看待每一件事物的时候,都带有着欣赏的态度,能对美好的东西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看到他描述关于《紫罗兰永恒花园》时,用对这种精益求精的动漫真是不能不让人击节赞叹。不禁笑出了声音,真实很可爱的一个人啊。再想想周围那些自以为学富五车且自以为是的个体,感觉到了世界的参差。

总之,这本《我的“微言小义”》(二集)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希望阅读这本书的你也是有相似的想法呀。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读后感(二):《我的“微言小义”》:天文物理学科普作家的浪漫主义,读完立马格局打开

物理学科普作家写书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可能是《黎曼猜想漫谈》、《霍金的排队》、《质量起源》、《寻找太阳系的疆界》这样的,是那种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到一起就觉得很高级的、有些距离的书。

但《我的“微言小义”》这本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是一本普通读者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能会心一笑的书,在读作者简介之前,你绝对想象不到这出自一个物理科普学家之手。

作者卢昌海是物理与天文科普作家,曾发表过多篇高级科普文章,是对物理和天文方面的科普有较大影响的作家。

换而言之,这样的头衔可能会让大多数普通读者绕道,“这样的大神写出来的东西,我能读懂吗?是不是要消耗很多脑细胞啊”,然而,你万万想不到,头衔之下,他竟是那么有趣。

《我的“微言小义”》是一本小集子,记录了卢昌海闲暇时发在微博上的只言片语,这些闲暇之时的碎碎念,却时而让人共情,时而让人捧腹,流露出智者智慧的光芒。

写自嘲的时候,他是这样写:

“自嘲不仅是一种风度和雅量,而且也有实用的一面,那就是把原本会让人笑你的事变成了让人跟着你笑的事,把原本会笑你的人变成了跟着你笑的人。”

写怀疑的时候,他这样说,“越是符合心理需要的命题 越是该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

当他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以为他看到的是《因为星星在那里》,但他想到的是,“童年时夏夜屋内的酷热、灯光的黯淡,倒是成全了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的浪漫。”

当看到老照片时,他感叹时间的流逝,更感叹这背后逝去不再的亲情牵挂。

“收到表姐发来的一幅老照片,是我这辈的几位表兄弟姐妹小时候与如今早已过世的奶奶的合影,摄于一片如今不复存在的旧屋及池塘边。刹那间有一种被光阴刺痛的感觉……

看上去一如寻常,但那些如此深沉的爱和牵挂从此不再了。”

他每到一处,最爱的事是去书店,买书、读书,读的书涉猎也颇广。文学著作他读,武侠小说更不能放过,还是科幻小说的重度爱好者,他爱动漫,《紫罗兰永恒花园》的精益求精而拍掌叫绝。你可能不会想到,《琅琊榜》、《庆余年》也是他的心头好。

他爱推理小说,连日常小事都以推理小说做比:

“据说日本推理作家可以以火车时刻表为依据写推理小说,但作者在美国的长岛火车站却发生了一件“伤痕小说”的故事。”

“由于我乘坐的长岛火车晚了5分钟,而穷中途转车的衔接时间恰好也是5分钟,结果当火车抵达转车点时,透过车窗我看见自己将要转车的站台旁的火车也在进站。于是车门一开,我一路狂奔,上楼梯、过天桥……终于在那列火车车门关闭前的一刹那冲了进去。然而,悲剧的是……它是因晚点才再我要转车的时刻进入要我要转车的站台,而我真正要乘的火车,也晚点了……”

读到这儿,有过“人在囧途”经历的我不禁莞尔。

《我的“微言小义”》这本书是从作者的微博中整理而来,受限于微博的字数限制,每一篇都像极了我们每个人日常涌动的灵感和思绪,信息不枯燥,浓度却非常高,非常值得闲暇时一读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读后感(三):生活皆琐事,就看你怎样以微言见小义了

有人用VLOG记录生活点滴,有人用文字吐槽生活琐事。

有人在头条分享日常,有人在知乎询问人生疑惑,有人在小红书种草,不过,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晒日常。

大概熟人太多了。

也许你会吐槽自己的生活过于乏味和枯燥,有什么好记录的呢?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不仅仅是记录,而是通过记录的一件小事中获得一些感悟。

人生来就是要历练,那为何不加以思考,从而读懂生活。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卢昌海就是一位非常喜欢在微博记录自己生活点滴的博主。

而这本《我的“微言小义”(二集)》正是甄选了他2017年1月-2020年7月间的微博,所以这是一本“微博体”作品,不过在我看来更像是散文随笔类的书籍。

内容多为作者/博主的见闻随感、理科漫笔、科学微史、闲言碎语,不过,文中句句凸显了作者的人生的智慧、从容和豁达。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色彩”可言,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目前的人生方向一片迷茫。不妨看看卢昌海《我的“微言小义”(二集)》。

他说:"其实挺喜欢有梦——当然指醒来仍有印象的梦,彷佛将原本虚掷的时间变为了在平行宇宙里的遨游。好梦固然回味无穷,就连噩梦醒来也别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欣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论是学霸还是社会精英,都会有做梦的时候。

是好梦还是噩梦,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亦如作者所悟噩梦也可以是劫后余生的欣慰,是幸事,不必过于深陷其中。

他说:"人生的路,前半段是上坡,视线的终点是天空,后半段是下坡,视线的终点是墓地。"

有大智慧的人,总结的人生路程都是那么凝练精准。

人生前半生,我们在学习,在拼搏,人生下半场,则是妥协与和解,直到生命的终点。

他说:"我读文章时,所吸收信息和享受文字外,还会自动处于一种纠错的状态,会随时闪过诸如这里缺少说明,这里有个破绽,这里漏了可能性,这里前后不自洽......的念头。"

以前看文章我会一字一句看完一篇文章,看到精彩的地方会停留,细细品味,现在看文章,就像是在完成一份快速阅读一般,毫无收获。

很久没有像作者这般,有纠错的念头,有看是否存在逻辑问题。

他说:"如果说人与狗的差别的100与1的差别,那么人与人的差别有时是100与-100的差别。"

当我看到作者这段“闲言碎语”时,我深思了很久。

是否可以理解为,有时人不如狗。

作为读者的我,至少是这么理解的。

他说:"自嘲不仅是一种风度和雅量,而且也有实用的一面,那就是把原本会让人笑你的事变成了让人跟着你笑的事,把原本笑你的人变成了跟着你笑的人。"

自嘲也是社交中的一种技能。

不过,目前我还学不会,风度和雅量不是那么容易学会,大概是我还不够成熟,脸皮过于薄了些。

我是十分佩服那些在职场中,社交圈里,把自嘲运用得那么熟练的成功人士。

他说:"读一部好的小说,看一部好的连续剧,会渐渐把书里、剧里的某些人当成好友,“全书完”或“全剧终”时则彷佛好友离去,不免怅然若失。"

他说:......

生活皆琐事,以微言见小义。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所以,不妨记录生活点点滴滴。

愿人生充满智慧、从容与豁达 !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读后感(四):读《我的"微言小义"(二集)》 我在文字中找回了自己

都说"微言小义,入木三分",指的是,虽然说的都是些小道理,但是内涵却十分丰富。我喜欢读这样的微言小义,因为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带着亲切、带着烟火气,让人能够在读完之后回味无穷。

卢昌海博士的《我的"微言小义"》读来,就有这种感觉。卢昌海博士是一名杭州人,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出版过《黎曼猜想漫谈》、《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等等多部科学科普著作。

这样一位理科博士,却是个跨界大王,他的《我的"微言小义"(二集)》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本"微博体"书籍,汇总了卢昌海博士2017年到2020年7月的微博内容。在他的文字里,我总是时不时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关于交际

卢博士在书里面写到,他早年搭火车的时候,跟同坐的乘客聊天,经常没几分钟就被对方把底给聊出来了,但自己对对方确实一无所知。他觉得这是不爱交际的人的样子。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在聊天方面就是个"黑洞"。同样一个聊天对象,我擅长聊天的朋友总能跟对方聊出花来。包括对方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等等,一个天就都聊出来了,结束以后两个人可能好得跟认识很多年的好朋友一样,一起逛街、打游戏、吃饭……

我则是跟对方相对无语,偶尔来几个十分尴尬的对话,结束以后彼此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清淡如水。哪怕是后来的相亲,跟对象聊天也是浮于表面。我给自己找了理由,就是刚认识不久,冒昧过问别人的私事似乎不是很礼貌。

等到读了卢博士的这段话,才恍然大悟,说到底,我只是不爱交际,对对方的事情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在卢博士的文字里,我找到了那个同样不爱交际的自己。

关于独处

卢博士有个小爱好,偏爱逛旧书店,喜欢在安静的咖啡厅喝茶看书。

很惊喜,我也拥有一样的爱好。看书的时候,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了许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个时候刚出来工作,对未来的一切都有些迷茫。有时候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了,就喜欢一个人开着小摩托在老街里乱转。

机缘巧合,在我无头无脑转进一条小巷的时候,发现那里有一间旧书店。店里面没什么人,只有店主一个人,坐在旧书桌前面拿着一本书在看。午后的阳光就这么照着书店,一下子我的心就静了下来。

我走进书店,没人招呼我,我就自己一个人在店里逛,那些书带着岁月的气息包围着我。我在书店里,看了一个下午的书,自在而平静。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却带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把我带回年少时沉迷在书海里的时光。

在卢博士的文字里,我找到了那个在书中自在独处的自己。

关于光阴

照片有时候是让人不敢直视的东西,尤其当那张照片里的人早已物是人非的时候。

卢博士因为一张表姐寄来的老照片,感觉被光阴刺痛了。我因为一张照片,感慨时间的一去不返。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来了个摄影师,我跟妹妹懵懵懂懂,被叫着拍了几张全家福。那个时候奶奶得了癌症,我隐约有些明白拍照的缘由,但年纪太小的我没想过时间会走得这么快。

那年年底,奶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后来再看那张照片,总想起年幼时跟奶奶在一起的那些时光。总感慨着,时间是不让人反悔的,走了就是走了。那些跟着时间一起走了的人,也是一样,走了,就是走了。

之后的那些照片,都被尘封了起来,轻易不会拿出来看。

在卢博士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那个怀念逝去时光和人的自己。

有些书读来就是温暖的。《我的"微言小义"(二集)》就是这么一本书。简单的语言,短小精悍的文字,却将生活的烟火气,将日常的亲切感都融入其中。或许,这就是跨界理科生的浪漫吧:让我们在日常中找自己。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

评价人数不足

卢昌海 / 202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