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去的河读后感摘抄

西去的河读后感摘抄

《西去的河》是一本由解希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去的河》读后感(一):西去的河,绵延的爱

至亲至爱的母亲用她的远见卓识,平凡质朴的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支持孩子的梦想。她的乐观、善良犹如涓涓细流滋润了孩子前行的路。母亲的目光温柔而坚定,母亲的笑容温暖而治愈,母亲的手柔软而温和…… 她是“我”的良师益友,给予“我”力量。

回望母亲的一生,犹如故乡那条西去的河,水畅,顺势而流,水清,透透亮亮,水丰,润泽万物。“我”对母亲的爱也犹如这滔滔河水,生生不息,绵延流长。

《西去的河》读后感(二):母爱如水,长流不息!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词,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大汶河自东向西,汇集了柴汶河、赢汶河、牟汶河等三大支流后流到东平湖中。《西去的河》这本书,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传诵着对母亲的赞美和对家乡东平的歌颂。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孕育生命,更在于无私的付出和深沉的关爱。在作者成长的道路上,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为子女们撑起了一片遮风挡雨的天空。 母亲不仅是生命的缔造者,更是人生永恒的守护使者。无论何时,想到母亲就会想到家,对于家的想念,其实就是对于母亲的思念。无论何地,想到母亲就会感到温暖,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任何一点想不开的事情,任何时候您都可以向母亲倾诉,她永远不会厌烦,不会嘲笑,她温柔的沉默和无私的奉献是最好的疗伤药。经过深入研读,个人认为,《西去的河》这本书,诠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感恩之情:这本书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母亲的无私付出和伟大爱意,使您更加珍惜和感激自己的母亲,以及身边所有伟大的母亲们。 2.敬佩之情:书中的母亲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会让您深感敬佩,同时也激发了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反思自身:这本书会让您反思自己在对待母亲和家人方面的不足,提醒您要多关心家人,尤其是母亲,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4.感悟母爱:通过阅读这本书,您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母爱的伟大和力量,感受到母亲为子女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而更加珍视与母亲的感情。 5.崇尚家庭:这本书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母爱的价值,使您更加珍视家庭和睦、亲子关系,努力为家人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6.自我成长:这本书中的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子女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激发了您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努力、成长的动力。 总之,精读完《西去的河》这本书,您会在感动之余,更加珍视母爱和家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以回报母亲之恩和社会之责。

《西去的河》读后感(三):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我的奶奶、还有我的家乡

拿起这本书是因为书名。

我对“西去的河”并不陌生。因为我的家乡也有一条西去的小河,并且北宋大文豪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鼓舞天下士人。

这首词是这样写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没有想到的是会有一本书以《西去的河》命名。

拿起书,我就放不下了。这本书确实写了家乡的河,但境界远比写一条河高。河是一个隐喻。隐喻博大、远去,更隐喻了绵绵不尽的爱。

孩子们看见我边读边抹眼泪,问我,妈妈,你怎么了?我说,没事,我看这本书,无比想念我的奶奶,还有我的家乡。

我是奶奶带大的。直到上大学,我都跟奶奶睡一张床。奶奶跟书中的母亲同龄,然而她在2005年就离我们而去,因为疾病。书中的母亲没有逃过裹小脚,后来又被父母亲无奈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我奶奶从小受着父母和三个哥哥的宠爱。但他们生于同样的时代,必然会经历同样的伤痛。饥荒、缺医少药导致的早年丧子。我的奶奶说起自己早夭的两个大儿子时的神情,跟书中描述的几乎一样。“如果我的老大和老二还活着,现在该多少多少岁了。”

而与母亲神奇相同的是我奶奶同样坚强,凭自己柔弱的肩膀将四个小儿女抚养长大,又帮忙带大孙子孙女。

记忆中奶奶一头白发,个头娇小,不是在拔草就是在喂鸡喂猪刷碗,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和村里的“老货们”(湖北方言,指年纪大人),在一棵倒掉大树做成的长凳子上排排坐,晒太阳。用奶奶的话说,晒着晒着人就少了、没了。

作者的母亲会唱很多的童谣,这些童谣是我熟悉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天皇皇,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我的奶奶不会唱童谣,我晚上缠着她讲自己的小时候,不善言辞的奶奶只会说,“过去,有日本人来了,我躲在刺窟窿里。”“过去,哪有饭吃。我们饿得吃观音土。”

作者的母亲拉着风箱烧柴火做饭,这种裹着烟火火味的饭菜香味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的。

作者的母亲在油灯下补衣裳,喊作者过来“借一下眼睛”,这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我自己小时候,奶奶喊我过去帮忙穿针。

读着读着,我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我童年原本的记忆,哪些是我将作者描述的场景完美移植到了我自己的记忆中。

这本书,我还会一直读。我羡慕本书的作者,能有如此文笔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化成文字,变成永久的纪念,同时疗愈像我这样身在异乡的游子,让我们的思念也有了安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