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从军行的作文

关于从军行的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希望以下这些关于从军行的作文,能对您有帮助。

关于从军行的作文篇一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

关于从军行的作文篇二

吾,姓薛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人。少家贫,以田为业,及弱冠,虽膂力过人,然食量甚大,故常与父母妻儿忍饥终日。吾日夜辛劳于田,以温饱其家为己任,然地贫天旱,所收甚微。会太宗于贞观末亲征辽东,遂从军,意在以军饷糊口养家,以尽己责。

北地甚寒,行军甚艰,尝日行百里而不得片刻歇息,尝夜战挑灯而不知周身之疲。或战死,或伤残。然每賚钱之家,念父母妻儿之温饱,吾则冲锋陷阵,在所不辞,此为子、为夫、为父之任也。

礼虽为一卒,然甚欲为帅。时太宗围安市,吾于战前异服色,着白袍,握银戟,腰悬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而走。太宗大喜,诏见余,赐马赐绢,授游击将军,寻迁右将军郎将。

吾麾下之兵常有过,或临阵逃脱,涣散军心;或造饭迟缓,有误行军;或休于探报,贻误战机;或窃民财物,败坏军纪。吾亦因之受罚。吾呕心沥血尝彻夜难眠,终斧正军风,力矫颓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一日,三营某军士摘一树之果分而食之,却不知所摘乃为百姓之果因成错,将军欲罚而吾力袒之,述其无知而为,将军怒,则吾以哨连夜。是夜,余始稍有倦怠,惊觉三营之士皆未寝,与吾佳肴,同吾哨至天明,吾甚为所感。操劳何妨?受责何妨?有此生死之交足矣。领兵摧城拔寨,教兵严守军纪,而不忘护己之兵,此领军郎将之任也。

显贵三年,礼奉诏与高丽战于横山。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下射杀数十余人。吾愤甚,单骑直往冲之,废其弓矢,生擒之。吾因拜左武卫将军,而后吾三箭定天山,绝大漠,屡立奇功,拔南苏、木底、仓岩三城。迁右威卫将军。吾之战,关乎国之安危,家之存亡,胜则国泰民安,败则百姓涂炭。礼尝于深夜挑灯帐中,究气候、察地势、思路线,但求保家卫国。吾终日操劳军务,曾不知华发早生于鬓,此将军之任也。

天时地利皆不如人和,咸亨五年,礼奉命御吐蕃之寇,余之副将郭待封未得吾令擅辎重冒进,大败,军粮尽为敌所掳。吾被迫退守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王师大败。属下失任,亦是将军之责就,吾为帝贬为庶人,还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是烂柯人。物是人非,吾孙竟已十又三矣。吾老泪纵横,怀抱孙儿悲喜交集。问曰:“孙儿,汝若长成,欲何为?”曰:“欲为将军如祖。”吾笑问:“为何?”答曰:“吾可执掌三军,威风八面。”吾大笑。良久,复曰:“汝所视者,非三军也。其权愈高,其任愈大。吾等为大唐子民,必当以报国为己任。吾虽为庶人,且年近花甲,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吾之责任,岂有一时不存乎?”

未几,帝复诏,余得以官复原职。吾复查军容浩荡,复见刀枪明明战甲灼灼,复闻三军齐喝,气壮山河,复可尽吾保家卫国之责任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