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乌鸦》读后感100字

《白乌鸦》读后感100字

《白乌鸦》是一本由【法】阿尔弗莱.德.缪塞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乌鸦》读后感(一):《白乌鸦》的隐喻

文 / 段慧敏

希腊神话中有关乌鸦羽毛的来历有着不同的版本,大同小异的脉络是,最初的乌鸦拥有一身美丽的白色羽毛,因为犯错被神惩罚,羽毛变成了黑色。缪塞以白乌鸦为主人公创作的故事,显然带着对神话里本真事物的美好隐喻。乌鸦变黑之后,白乌鸦成为了不正常的罕见之物,因此故事中的白乌鸦自诞生起便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它自身代表的世界的本真与他人对原初之美的遗忘、排斥甚至攻击。将这个故事放到十九世纪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中,白乌鸦的形象则更易于理解。现代性的进程对原有的社会习俗、制度带来了猛烈的冲击。白乌鸦不得不离家远走他乡,正是对当时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开启未知的现代生活的隐喻;白乌鸦在异乡所感受到的陌生、孤独、欺骗、彷徨、以及偶尔的温暖,正是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最初体验。缪塞身处世纪之交的变革时代和故事中的白乌鸦一样,将这种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人们在时代与社会变革中的惶恐、苦闷与迷惘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这个看似并不成熟的故事中,呼应了“世纪儿”的情感之殇及其对真爱与希望的渴求。白乌鸦的故事映照到当代读者的心中,同样能唤起每一个心灵的流浪者对异乡生活的共情体验与对无法回归的精神故乡的深深怀恋。

《白乌鸦》读后感(二):媲美《小王子》的法国童话《白乌鸦》

这本书可以媲美《小王子》,看起来是一个童话,但其中的深意也许成年人才能充分体会。 不过也不能断言孩子读不懂,读不透这本书,孩子们眼神清澈,心灵无尘,说不定比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年人更能理解白乌鸦的命运。 译文和插图极有水准,装帧设计无可挑剔,配得上原作,对得起缪塞。 书后“译者的话”如云般轻灵美妙,带给我另一份惊喜。 我愿为这个版本打100分,并且好好收藏。

《白乌鸦》读后感(三):《白乌鸦》,写给成人的深刻童话

在书店逛,一眼就看到这本《白乌鸦》。

黑底上一只形态独特的白乌鸦,乌鸦腹部是错落有致的红房子、灰房子。配色、构图高级得不像童书。

细看,居然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缪塞的作品,没想到他还写童话。这个封面设计配这位法国诗人,倒很妥帖。

家里没有儿童,但实在喜欢封面设计,也好奇缪塞会写怎样的童话,所以买回来读。

一只白乌鸦,因为颜色奇特,不被自己的黑乌鸦父母接纳,不得已弃家踏上自我探寻之路。历经各种艰难,它终于发现自己是一只珍贵的白乌鸦。

如果故事只是写到这儿,就是一个丑小鸭之类的童话,小朋友们很容易理解,也会喜欢这个结局。但这就不是缪塞了。

他笔下的白乌鸦刻苦研究文学创作,成为蜚声欧洲的大作家,收获无数的鲜花掌声和财富后,它也迎来了渴望已久的爱情——和另一只美丽的白乌鸦小姐结婚了。可有一天,它发现白乌鸦小姐只是一只浑身涂满白漆的黑乌鸦。

读到这里,我暂停下来。心想,缪塞会怎样安排白乌鸦的结局。黑乌鸦虽然欺骗了白乌鸦,但她多才多艺,与白乌鸦情投意合,带给他许多欢乐。白乌鸦会冲破肤色和种族障碍,接受这只黑乌鸦,还是离开黑乌鸦,去寻找一只真正的白乌鸦?我希望是前者,又希望是后者。

缪塞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让他的白乌鸦再次选择在荒野中自我放逐。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我掩卷沉思:儿童读得懂这个童话吗?也许还读不懂。但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他可能会问自己,那只白乌鸦后来怎么了?它是否找到了它想要的快乐和幸福?它寻找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追问,一遍遍落在孩子心底,会成为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追问。

从这个角度来说,缪塞给出的白乌鸦结局,真的是最好的结局。

《白乌鸦》读后感(四):从《丑小鸭》到《白乌鸦》

当同事把最新出版的绘本《白乌鸦》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立刻被这只画风呆萌可爱、身世坎坷离奇的白乌鸦深深吸引住了。书中唯美的画面、简洁的文字、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使我一气呵成,几乎一口气读完。

读《白乌鸦》,让我很自然联想到安徒生的《丑小鸭》。白乌鸦和丑小鸭的经历非常相似,因与别人长得不一样,出生后就不被认同,被驱逐、被排挤、遭冷遇。

白乌鸦一生中遇到了不同的角色。首先是父亲,父亲怀疑他不是亲生的,对他百般嘲讽刁难。接着他遇到了野鸽——他的第一位“人生导师”。野鸽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给了他离开家的勇气,却并不同情弱者,在飞行途中无情地抛弃了白乌鸦。“见鬼去吧,你这支臭乌鸦!”野鸽最后留下的声音是残酷的。被抛弃的白乌鸦独自旅行,在旅途中遇到大诗人卡卡托冈,受到启发后开始写诗,终于一举成名。

然而,盛名之下,掩盖不了内心的孤独,于是我们迎来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遇到来自伦敦的白乌鸦小姐。见到同类的喜悦,让白乌鸦很快陶醉在幸福之中。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白乌鸦小姐原来是涂了白色颜料的……白乌鸦再一次陷入孤单。

和《丑小鸭》不同的是,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实现了华丽的蜕变;白乌鸦的结局则没有那么完美,直到故事的最后,他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同类,只是遇到了夜莺。他和夜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童话,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安徒生的《丑小鸭》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白乌鸦》却会打碎我们对美的幻想和期待,它真实地告诉我们这世界的真相:我们不能被太多美好包裹,还要有承受非议的勇气;我们既要接受这世界的善意,也要感知这世界的失意,把冷遇当成历练,最终变成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自己,坚不可摧。人生,不就是一个自我怀疑、自我认同,再自我否定、自我追寻的过程吗?这就是缪塞想借《白乌鸦》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吧!

所以,我要把这本《白乌鸦》推荐给你——亲爱的小朋友,甚至你们的爸爸妈妈,这是一本可以亲子共读的书。它既是一本绘本童话,也是一个值得你们细细品味的寓言故事。相信喜欢《丑小鸭》的朋友,一定也会喜欢《白乌鸦》,希望你们像接受丑小鸭一样,去接受白乌鸦,走进他不为人知的奇妙世界。

《白乌鸦》读后感(五):让一缕光照进裂痕——读缪塞《白乌鸦》有感

■文/习斌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读缪塞的童话寓话故事《白乌鸦》,很容易便会想起加拿大诗人莱昂纳德·科恩在《颂歌》里的那两句话。世间万物,原本就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心中只要坚守着一份信念,光明就会永存。

缪塞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四大诗人之一。他从小热爱文学,14岁开始写诗,21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故事》,震动法国诗坛。缪塞早期受到雨果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社。他的诗歌注重诗句的形式美,语言色彩感丰富,具有音乐性。除诗歌外,他还创作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两情妇》《提香之子》,戏剧《威尼斯之夜》《任性的玛丽亚娜》等作品,蜚声文坛。

我手头的《白乌鸦》,是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年8月最新推出的版本,由圣馨翻译,收在“大作家小童话”书系里。称这个故事是出自大作家之手的小童话,可谓恰如其分。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只白乌鸦寻求自我认知的艰难过程。

“我”是一只独特的乌鸦。可以说,在这世上找不到和“我”一样的鸟儿。因为全身雪白,父亲一直视“我”为怪物。一次次遭遇父亲的不公待遇后,“我”选择弃家而去。一路上,“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鸟儿,然而最终“我”知道,这些鸟儿和“我”并非同类。直到有一天,“我”从两个女房客的争吵声中才知道,“我”就是世间珍稀的白乌鸦。“我”重新振作起来,通过创作,成为欧洲著名的作家。除了收获掌声,“我”也收获了爱情。一只和“我”一样珍稀的白乌鸦小姐,成为了“我”的伴侣。然而一次意外,让我洞悉了真相——白乌鸦小姐白色的羽毛,竟然是用白漆刷上去的。她原本就是一只普通的乌鸦!“我”于是再次选择在荒野中自我放逐。

读完这本薄薄的童话书,掩卷之余,不免颇多思索。每个人踽踽独行于这人世间,莫不渴望觅得知音。然而古往今来,排除异己似乎成为了人类的惯性思维,红尘俗世里,多少真正保持清醒者蹇滞一生,愤懑以终。三闾大夫屈原只能沉江自逝,寻求内心的解脱。岳飞秋夜抚琴时,不免长叹一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是《白乌鸦》的前半段想要表达的主题。到了后半段,“画风”陡转。一旦机缘巧合,声名显赫,身边又不免充满蝇营狗苟之人,随之而来的是数不清的阿谀逢迎,尔虞我诈。随波逐流,还是守正不阿,成为一道必然的选择题。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在回忆录里说过,这本童话是他童年时代最重要的精神引领者。《白乌鸦》看似是写给孩子的童话,但其对于世相百态的鞭辟入里的描摹,分明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读懂的。我认为,缪塞笔下的这个童话故事,其实是为成年人而写的。他也许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管是不是能得到同类的支持,我们都需要构建独立的人格自我。

值得一说的是,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的这本《白乌鸦》,由尘城工作室配绘了大量插画。精美的构图,沉着的用色,与散发着魔力的文字相得益彰。

最后顺提一句,除了常见的黑乌鸦,世界上的确存在白乌鸦。非洲坦桑尼亚就有斑驳鸦、白颈大渡鸦、斗篷白嘴鸦这三种并非全黑的乌鸦,如斑驳鸦,颈项上有白色的圈,胸部是白色的羽毛。至于通体全白的白乌鸦,也在人类的视野里出现过,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