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精神家园的800作文

关于精神家园的800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精神家园的800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接受大地的馈赠。阳光温和,我们感受自然的温暖;天降甘霖,我们享受水的滋润。人类社会纵使再繁华,其中一点一滴也都源于自然。

其实不止是物质,就连人类的精神,也都源于自然。自然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决心?如果自然不是欣欣向荣、万象纷生,我们怎会对真、善、美有任何的理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在江上的清风明月间,体悟到“短暂与永恒”的意义。

自然就是这般无私,如母亲一般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她的孩子以支持和慰藉。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却常常无法理解这种“关爱”。

人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便向往舒适的生活,城市因此诞生。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道路遍布全球。人类在大自然中盖起自己的“小花园”,在里面自得其所。

可是,舒适的生活非但没有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反而失去了灵魂。在纷乱繁杂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谨慎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于是人人都变得小心警惕,变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抱着计算器衡量着一切的价值,所谓信仰、理想、道德都可以当成交易的筹码,慈善多作秀,名声不得实,学历常造假,论文多抄袭……社会的各种问题开始凸显,人们匆忙地向前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可依然有人仰望星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满社会的现状,于是向自然寻找答案。罗曼·罗兰为构思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焦躁不安了半年,一日他日出登山,看见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便高呼:“噢,我亲爱的克里斯朵夫先生!”一个经典文学形象由此而生。刘高程在菜籽沟成立文学艺术奖,他在低矮的池塘边,在厚重的黑土上,写《一个人的村庄》,最重点亮了一座村庄的文化之灯。

他们在人群之外利益之上,在天边的自然中探索精神的天空,与永恒对话,与天地对话,然后将宝贵的精神产物带给人群,促使人类思想的进步。

不妨从城市的水泥“牢笼”中逃出,去听听自然的声音吧。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是心中崇高的法律,二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自然给予我们如此之多,为何要将生命浪费在阴暗的角落,数着几张钞票碌碌无为呢?

追求精神的天空,让生命更有意义!

第二篇

五千年中华璀璨文明由一首首优美诗词和一个个经典传承沉淀、渲染而成。中华经典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从懵懂的蛮荒之地走向知识海洋的精神家园。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古人人都以礼、义、仁、智、信为做人准则。孔融,五岁就懂得礼让,把小的梨子给自己吃,大的梨子呢?则送给自己的哥哥及长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这是我们国家亘古不变的文明,永远的传承。听爸爸说,“囊萤夜读”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古澧州。在我们的澧州大地上,经典也一直在传承。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曾听老师讲过:弟子规,是古时候圣人的教诲。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谨慎守信。那时的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懂得感恩,要诚实守信。《弟子规》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朝诗人骆宾王笔下的鹅,形象生动丰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此喜欢上韵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些优美的诗句像一幅幅写意画不断在我脑海浮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经典的诗句又告诉了我更多的人生哲理。

中华经典像一座宝库,吸引着我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秘。在经典中遨游,其乐无穷。习爷爷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滋养、哺育了中国人民,中华经典也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慢慢生根、发芽。

第三篇

十岁之前的我一直都是既无知又无忧的小女孩,那时候还很瘦弱的我总是背着书包在那个繁华城市的车流人群里不断穿梭。年幼的我用戴着两片玻璃的眼睛来看这个从我出生的时候便一直在看的世界:又黑又硬且很宽阔的柏油大马路,还有那一条又一条的大路两旁都移植了不少挺拔的大树。那时候还小的我单纯地认为全世界都是一个样,没什么阅历的我不知道其实这只是我看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直到后来我跑到家里附近的一个破烂且很小的图书馆里看书,才逐渐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四周都长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小草和附近有一口色泽斑驳的大古井的地方,那里还有成群在优雅整理洁白羽毛的天鹅在栖息湖畔。那样令我神往和迷恋的地方被我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之后的我陷入了来自于向往大自然的无边忧郁中,尽管厌倦了灯红酒绿的大都市生活但我并不能轻易地舍弃它。

然而某一年父亲由于失业便带着我和母亲回到老家居住,我心里的那一份忧郁随之减轻了不少。在那个宁静且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老家,我可以每一天都和父母在漂浮着淡淡茉莉花香的庭院里散步,还可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坐在被露水打湿的石阶上慢慢细读。

我书中的精神家园就像隐藏在我心底里的一个小秘密,我把所有的精神念想都寄托在那一片神秘的书海。

第四篇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悠悠岁月,浩浩长河,五千年的浮沉更替积淀成丰盈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造就出坚韧深沉的中华民族品格。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抒情言志,我欣赏屈原上下求索的笃定,钦佩王昌龄醉卧沙场的不羁,也感念柳永晓风残月的婉约,王国维人生三境的深刻,而令我深深感慨的,则是张岱的深情寻梦。

初识张岱,缘起于湖心亭的雪。起初以为稀松平常,知人论世,方知身为晚明士人,他经历了家国兴衰,经历了繁华梦碎,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文字笔墨为友,大有魏晋名士遗风。

张岱在《陶庵梦忆》的序言中沉痛写下“国破家亡,无所归止”的现状,却不曾以此沉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他生存的意义和动力。他写《夜航船》,写《陶庵梦忆》,写他深沉的情感,写他曾经的生活,也写他深爱的山河。

《夜航船》是一本中华文化的小百科全书,难以追溯他当时是怀着怎么样的心境写作,但我想,每一个写作的人,都愿意把文字化为某种纪念。那些琐碎的知识细节,正是他对于古典文化的坚持,而这样一本书,也正是古典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陶庵梦忆》则是他对于生活的记录与感悟,是他的才思与风骨。张岱的深情与执念,尽付诸文字。

我们的国家曾经一次次陷入困境,但有识之士不曾沉沦于绝望。在黎明之前的黑暗当中,他们化为星辰,不让光明被夺走。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即使身处低谷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审视生命的姿态,追求思想的高贵,成为精神贵族,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文化的信仰与气节,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可以有许多种表现方式,就像中国文化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侧面。并不是只有拒不投降才能称其为爱国,在一个朝代覆灭的时候,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以身殉国。相反那些活下去的人更值得钦佩。

每每品读张岱的文字,便如同走进一座圣洁的精神殿堂。他思想的光芒照耀着笔墨书香,穿过千百年来模糊的流年,纵是遥远的绝唱,也被拥有精神信仰的后人念念不忘。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总能听到在心灵深处呢喃呼唤的声音,那是我们共同的故乡,水墨氤氲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

人忙于生计奔波久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记挂着自己,于是人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可以放松、歇息的去处,那便是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书。

生活中,能带给我心境平和的、灵魂沉淀的、思维冷静的不是单纯的一桩事抑或是一物件,而是一种似乎复杂而又简单的状态——独处。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人。

喜欢在六月淅沥的雨点,翻看着我的爱书,捧着冒着热气的茶,静享一个人的快乐,于是精神上的疲倦渐渐退去,生命被还原成当初简单纯净的模样。

喜欢在阳光洒满房间的习武,铺开雪白的纸,拿起熟悉的笔,写下心灵的独语,或是抄几句新近看到的精彩的诗与文章。于是,心情的焦躁慢慢抚平,思维出人意料地清澈与敏锐。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我们忙碌,拼搏,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为何要拼搏,奋斗,只是别人不停地推挤着你,环境不时地提醒着你。我们被动地盲目地向前看,而这种非主观意愿上的行动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倦怠,生命的意义也被涂得面目全非。

由此,我们应该想想,我们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又该如何筑好牢固的根基呢?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墨子等盛况,再到“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第六篇

问世间,书为何物?只叫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书,是台灯一盏,在迷茫的黑夜,让我眼前一亮,我跟随着光亮去探索世界的奥秘;书,是香茗一杯,轻啜一口,茶香绕齿;书,是一把钥匙,这令我打开了无穷,力量的智慧宝库。——书,是我的温暖家园。

从小,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小书架上早已摆满了,《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笑猫日记》《沈石溪系列》《汤小团系列》《父与子》……是他们砌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我总喜欢在漆黑的月光下,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安静的思考,仔细的品味,与横卧在我在书中的每一个灵魂交流。

翻开三国演义,惊险的故事,仿佛亲身体验,翻开汤小团,历史长河耸立在我的眼前,翻开笑猫日记,一个个精彩温馨的故事,深印在我的心中,翻开父与子,搞笑的故事,接二连三的到来,读这本书时,每一刻都是开心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我百看不厌,每次都是津津有味,着迷至顶。尽管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却时时不肯放下手中的书……

书啊,美丽的精神家园!你记载着黄帝时期,到现代文明。记载着日本鬼子那可恶的行为,你记着了那舍死忘生、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比的抗日战士们……

书,你不仅记载了历史,你记载叫人的道理,让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话:“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我认为书不仅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还能使精神家园变得一片葱绿,让我的心田变得肥沃起来。

书让我充实,给我快乐!翻开书本,在家里畅游,此时的我“与世隔绝”,时间观念亦留在书中,是山崩地裂,我也未必知晓。我最喜欢和书中的人物同欢同喜,难兄难弟,与作者同鸣,何等的自在惬意,我乐此不疲!书就像一根丝线,不经意间,与我相连,牵住了我的心。“我想有一个家/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让思绪飞扬,让激情荡漾,等青春永驻!

第七篇

人的一生有七大追求目标,那就是:美丽、金钱、诚信、荣誉、权力、健康和地位。我们可以失去美丽而粗陋,可以失去金钱而清贫,可以失去荣誉、权力和地位而平凡,却千万不能失去诚信而欺诈。

古语有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都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做人要诚信。诚信二字重千斤。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我们树立起诚信的榜样。西汉时的季布,做人守信,答应他人的事总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做。故有人说:“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是发生在秦末的时候,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吧!

在宋庆龄小的时候,一天早晨,一家人正准备去李伯伯家做客。突然,她告诉父母:“我和小珍约好,今天上午我要教她叠纸花,我不去李伯伯家了。”

爸爸说:“以后再教吧!明天再和她解释一下,再说,李伯伯家有你喜欢的鸽子,你不去会后悔的!”

“不会,”宋庆龄想了想,说:“你们去吧,我在家等她,我不能失信。”

妈妈想了想,说:“就按她的意思吧!有句话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有道德的人要讲信用,不能自食其言。”

就这样,宋庆龄一个人在家等小珍。11点了,小珍还没来,宋庆龄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来了,听宋庆龄说小珍没来,爸爸说:“唉!要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宋庆龄却说:“不。没有来,我也要等。虽然没有等到,但我心里很坦然。”宋庆龄就是这样,从幼年起,终身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自食其言。

然而,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接班人的我们,有发自内心地问过自己;我诚信吗?我们能够挺起胸膛,拍着胸脯说:我从没做过有违诚信的事吗?可是,有些同学让我们大失所望:为了玩电脑,他们可以欺骗父母;为了考试成绩好,他们可以作弊,抄袭,不择手段,这样既欺骗了老师,欺骗了家长,欺骗了同学,同时也欺骗了自己。失去了诚信,失去了做人的准则,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呢?一切都是徒然!所以让我们对自己的言行,做一次深刻的反省!

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诚信,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到时我们将发现:青草绿树,白云蓝天,花香鸟语,无垠大海,广阔的沙漠,坦荡的草原,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但是失去了诚信,我们的社会将一片混乱,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那人与人之间要怎样合作?国家怎么能发展?社会怎么能变成和谐社会?失去了诚信,一切将如纸上谈兵。

同学们,为了国家,为了社会,更为了你自己,让我们携起手来,自觉做一个诚信之人,让诚信的光芒重新照耀民族精神的家园!

第八篇

泱泱大国,博大精深。战争浴火,涅槃重生。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谈古论今,一张纸的存在,意义截然不同。放眼现在,一张纸的存在微不足道,俯拾皆是。可在东汉前期,却找不到一张纸的存在。贤士写诗,大臣上书,史官记史,皆用竹简。不仅不方便,而且花费是甚多。东汉蔡伦,能人之士,发明了造纸术,节省了开销,也为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有着“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礼仪必是一门重要的功课。我国存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了周代的许多礼仪。在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他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的经典著作,他们被称为“礼经”。古往今来,事物貌似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大有所不同。但唯一不变永久不变的应该就是中国的的礼仪了。

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换,中国的传统节日早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他们现在学习着西方的浪漫完美主义的节日。清明时节,有多少去烈士墓园祭拜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端午时节,有多少人包粽子纪念当年为国殉江的屈原;中秋佳节,有谁真正做到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心无旁贷。他们一味追求西方的节日,殊不知自己是中国人应该过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有追求固是好事,但也不能忘本!

泱泱大国,文化之国;礼仪之邦,人人文明;传统节日,铭记于心;传承文化,饮水思源。

第九篇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我们所传承的不仅是中华历代的智慧,更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根基的品质文化。

孝,是我们传承千年的品质。众所周知,中华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其中,有三孝便在我们望江:

孟宗哭笋。相传,孟宗少时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平日里孟宗对母亲是百依百顺,有好吃的让母亲先吃,攒点钱也是替母亲做新衣。一日母亲病重,医生叮嘱用鲜竹笋做汤。可时值腊月,哪有鲜笋?为了治好母亲的病,孟宗仍然驮着锄头,冒着寒风上山挖冬笋。挖了很久,手上起了泡,泡破出了血,再也挖不动了,还是没挖到。孟宗急得直哭,越哭越伤心,最后眼泪也干了,哭出俩滴鲜血掉在地上,只见地慢慢地凸起,竟然冒出两颗鲜嫩的竹笋。梦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了。还有玉祥卧冰和仲源泣墓,都是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这也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是我们不变的根基,我们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耳熟能详的曾子杀猪就是最好的典范。如果曾子没有杀猪,他的孩子该会怎么想呢?所以,我们应当要诚信,只有我们对人诚信、不欺骗,才能内心坦荡荡。不然内心不会得到安宁,也会是一种煎熬。

还有勤劳、简朴、智慧、助人为乐、爱国、忠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可缺少,也是时代相传的品质。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就是因为有这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根本,让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这些优秀的品德!【 】

第十篇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一大批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出身贫穷,没有依靠,无力上学,但他十分勤奋好学。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盘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之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辛,但他毫无怨言,能专心读书,并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终成伟大的政治家;匡衡凿壁偷光,勤奋好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失学,但仍坚持自学数学,终成我国杰出数学家……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勤奋自强的光辉。

我们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宠成了小公主小少爷,在家中有父母悉心照顾,学习上还需要父母督促,大部分同学经常因为看电视、玩电脑入迷而忘了写作业,记起来马虎应付,以致于上课没精神……相比古人的勤奋好学,我们怎能不感到羞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更应以勤奋和刻苦为舟,在茫茫学海中,早日驶向成功的彼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